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保基层运转工作措施【五篇】

时间:2024-02-04 11:57:02 来源:网友投稿

Theapplicationoffeed-forwardcontrolontheconveyingofcriticalpatientsingrass-rootshospitalsZHOUYanniDe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保基层运转工作措施【五篇】,供大家参考。

保基层运转工作措施【五篇】

保基层运转工作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前馈控制;
基层卫生院;
急救转运

[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6-0125-02

The application of feed-forward control on the conveying of critical patients in grass-roots hospitals

ZHOU Yanni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ingbo Medical College, Ningbo 31519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e the emergency transport patients nursing problem, assessment in the primary health hospital transport feedforward control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atients and some improvement measure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010 1~12 months from 15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emergency transport of feedforward control effect. Results 43 patients transit illness change happened, 1 case death. Conclusion the emergency medical personnel business ability training and feedforward control measures, is to improve emergency transport the patient rescue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of success.

[Key words] Feedforward control; Grassroots health hospital; Emergency transport

随着急诊医学与急救护理学的发展完善,危重症患者在各级医院间的转诊、转运、途中监护抢救护理已成为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在急诊科经常接收基层卫生院转运的患者,但由于转运前和转运途中的急救准备工作并不充分,易对维持危重症患者生命、防止再损伤,提高抢救成功率构成潜在风险。通过与基层卫生院领导的沟通,加强了急救患者转运前及途中的前馈控制,危重患者的抢救及疾病转归情况得到有效改善。为进一步探讨改进急救转运患者的前馈控制措施,我们回顾性研究了2010年1~12月我院156例急救转运患者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12月我院急诊科共接收基层卫生院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共156例,其中男110例,女46例,年龄5~78岁。急救转运患者的病种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15例,急性心肌梗死11例,异位妊娠合并休克16例,脑出血18例,颅脑外伤13例,脑出血16例,严重创伤并发休克25例,乙醇中毒7例,恶性心律失常13例,各种病因引起惊厥、抽搐16例,其他5例。行驶里程<10 km的31例,20~30 km的113例,30~40 km的12例。

1.2 危重症患者转运中的前馈控制

通过我院急诊科与基层卫生院之间的工作协调,危重症患者的急诊转运在前馈控制方面着重落实以下几方面内容。

1.2.1 急救车的准备 常规转诊前逐项落实好车辆清洁、消毒、车载急救物品清点补充等准备工作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尽量配置多功能型救护车,满足不同病种危重症患者转运途中的急救需要[1];
②救护车车载急救设备定期安装调试,确保始终处于待用状态,如属于普通型救护车,应及时增设吸引器、简易呼吸囊、心率监护仪等设备,备足无菌蒸馏水、生理盐水等;
③备足氧气,尤其是确保需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的氧气供应,危重患者转诊前应确定患者氧疗流量、浓度,结合途中耗时计算出备氧量,并利用氧气瓶接口转换装置及时完成车上氧气瓶的更换,实现设备的正常工作;
④配备折叠式活动陪属床,满足患者途中的卧位、半卧位及坐位的调整。

1.2.2 工作人员的准备 转诊前随车医护人员应及时向值班医师了解病情,就转诊中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及注意事项采取对应措施,核对所需急救药物与物品;
确定转诊后,医护人员和责任护士共同为给患者进行基础护理,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胸腔引流管、静脉留置针等须做好妥善固定工作,防止患者搬动后出现滑脱情况;
气管切开处吸氧患者转运前充分吸痰与给氧[2]。

1.2.3 转运途中的护理措施 ①危重患者均应建立可靠的静脉通道,并作对症药物治疗;
对不同危重症患者需采取不同处置措施,肠梗阻患者应经鼻留置胃管,颈椎骨折患者注意用颈托固定患者头部,路途较远并采用利尿剂治疗的患者应留置尿管,躁动型患者必要时可采用镇静剂和四肢约束带;
②医务人员在转运途中应对患者进行动态心电监护,针对患者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变化以及输液管、输氧管、胃管等设备通畅情况,采取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
③接近转诊医院时,护送的医务人员应及时通知医院急诊科室做好接车准备,简要转达患者病情,以便急诊科室及时联系实验室、CT室、放射科等提前做好检查准备,为危重症患者抢救争取宝贵时间。

2 结果

经过前馈控制的实施,急救患者的转运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转运途中43例患者发生病情变化,占27.56%;
其中包括心律失常加重11例,创伤出血加重3例,血压骤降11例,呼吸、心跳骤停6例,分泌物阻塞6例,抽搐加剧、烦躁不安3例,当病情发生变化时得到妥善恰当处理,其中1例因为病情太重抢救无效死亡。无医疗纠纷发生。

3 讨论

从156例急救转运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看,83例(53.20%)危重症患者转运途中需要输液、吸氧、吸痰,并对其意识、生命体征变化进行严密观察,其中43例患者途中病情发生变化,护送医务人员进行了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抢救处理,3例抢救无效死亡。由于危重患者转运途中大多带有4条以上管道(吸氧管、输液管、导尿管、气管插管、心电等),救护车在行进途中易出现震荡、摇晃,可能导致管道脱出、液体输入不畅或输液肢体局部肿胀等情况,加之救护车内空间狭窄、震动摇晃,护理人员重新穿刺、插管困难。

其次,急诊转运患者年龄分布区间为5~78岁,男性患者较多。其中16~35岁患者42例(26.92%),主要属于车祸、斗殴等外科创伤患者;
51~78岁患者50例(32.05%),主要是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或呼吸、消化道系统的疾病。总的来看,急诊转运患者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等病种组合复杂。同时,急救患者在由基层卫生院转运过程中,由于急救仪器、设备相对简单,事故现场、车祸伤者等抢救处理与转运需要同时进行[3],要保证急危重症患者转运途中的监护、抢救措施确实完成,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好各项车载监护、抢救仪器的使用,尤其是对新仪器使用技术的掌握,并熟悉院前院内急救知识,具备快速的应急应变能力[4]。

针对基层卫生院急救转运中存在的各项护理问题及特点,应有计划地批次组织急救转运前反馈控制措施培训包括急救医学、急救护理学理论知识学习等,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与急救护理技能训练,确保急救转运患者生存率。每月定期组织院前急救模拟训练,讲授急救技术及各类抢救仪器的使用、保养方法,确保随车医务人员熟练掌握急救技术操作,车载急救仪器,进而有效加强基层卫生院的院前急救转运护理水平,及时有效地控制、处理好转运途中的护理问题,降低危重症患者转运途中的致残率、病死率[5-6]。

[参考文献]

[1] 彭大云.急危重症患者陆地远程转运的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55-56.

[2] 李乐愚,温杏良.医院整体搬迁过程中患者转运方案的制订及实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9(5):23.

[3] 谢晓梅.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急救和转运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7):67.

[4] 张美芳,田丹. 护理程序在院前急救危重症患者呼吸道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7):36-37.

[5] 孙雷. 如何做到危急重症患者的安全转运――在转运途中呼吸道的安全管理[J].医疗装备,2010,23(1):121-123.

保基层运转工作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路桥梁;
涵洞;
管涵;
施工技术

公路涵洞一般是公路排水防洪或跨越相交通管线及一些障碍物而建筑的结构物,在公路尤其是高等级公路都有相当数量的涵洞,其构造有洞身、圆管涵、盖板涵、箱涵、拱涵等。

一、涵洞施工技术

在进行涵洞分类时,根据建筑材料来分,可以将涵洞分为钢筋混凝土涵、砖涵以及石涵、混凝土涵;
根据涵洞所形成断面形式来分,可以将涵洞分为拱涵、箱涵、板涵以及管涵;
根据涵洞顶部的填土情况来分,可以将涵洞分为涵顶无填土、明涵以及暗涵;
根据涵洞的相关水力性能来分,可以将涵洞分为压力涵、无压涵以及半压力涵。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公路桥梁施工建设中,使用率较高的涵洞施工技术方法主要有钢筋混凝土盖板涵施工以及圆管涵施工、石拱涵施工三种。本文主要介绍圆管涵和盖板涵。

(一)圆管涵

圆管涵施工的第一步是圆管涵的选择,这就需要材料采购经理以及相关业主在经过研究讨论后选择适合自身工程的正规厂家的圆管涵,所选用的圆管涵必须配有专业的圆管质量报告,这样做是为施工质量的保证做好准备。然后,开始实施基坑开挖施工,首先要装模,在完成模板的有效安装后,通过施工管理部门的监理工程师的验收,并且其表示工程合格后,就可以开始砼浇筑施工了,砼浇筑施工主要是在施工现场进行集中性质的砼拌合行为,每一层的厚度为三十厘米,以此厚度标准来摊铺、振捣以及抹平。敷设施工的实施是在当基础砼的实际强度达到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时候开始的,敷设施工的具体步骤为先进行管节的安装,并确保每节涵管能够紧贴在基座上,然后将安装好的所有管节依照一定的顺序、轴线以及坡度进行正确合理地敷设,在敷设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管壁厚度不均匀的情况,此时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使管节内壁保持齐平,除此之外,还应该保证管节内部在整个敷设过程中都清洁无污。在完成敷设后可以进行圆涵管外壁的侧砼的合理浇筑,在开始浇筑前必须保证结构基础的底部被很好地压实来实现圆涵管的有效固定,其中,涵管的实际接缝宽度不应该超过五毫米的范围,同时,应该在接缝内外侧填塞相应的沥青棉絮,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柔性封闭层,而后进行的接缝包缠施工应该选用两层的宽度为十五厘米的浸透沥青。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回填材料应该运用经过批准以后的压实性强的材料,并且该材料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实际透水性能,选定好回填材料后,要对称、分层地进行回填施工,并且要保证每层的回填厚度不能够超过十五厘米,同时要将第一层的回填材料的厚虚铺度控制三十厘米的范围内,然后使用振动夯设备进行回填层的有效夯实,以求其能够准起符合相应的设计标准。最后,在圆管涵的管节外壁必须要严格注明相应的实际管顶填土高度,并且要将相同性质管节放置在同一区域,便于施工人员取用,避免拿错设备材料的现象出现。在进行管节的有效安装于装卸时应该使用吊具设备。

(二)盖板涵

在进行盖板涵基础的有效开挖施工时,应该选用正产式挖掘机设备进行开挖施工,在使用机械设备开挖到距离盖板涵基础底部标准高度二十厘米到三十厘米长度时,换用人工挖掘将其挖至盖板涵的实际标准高度,盖板涵施工选用的是集中进行板涵预制、吊车吊装盖板、汽车将盖板运到工地的具体作业模式。在盖板涵施工中,能够利用盖板涵每节涵渗之间的相互间隔来进行浇筑的具体形式,砼拌合模式跟圆管涵施工一样,都是采用集中式拌合,运输方式使用罐车进行运输,在盖板涵洞的基坑周围结构中要进行溜槽的有效搭设,并在相应模板中直接灌入混凝土,同时,应该按照具体的设计要求将沉降缝、钢筋以及片石预留出来,方便其与盖板涵本身的有机结合。然后,应该使用泵车进行混凝土浇筑以及吊机吊运铺设导管浇注,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要采用插入式振动棒实施振捣。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按照实际的设计需求以及施工状况来安排施工的具体顺序。

二、钢筋混凝土管的预制

钢筋混凝土管应在工厂预制,新线施工时,可在适当地点设置混凝土圆管预制厂,预制钢筋混凝土圆管采用震动制管器法、离心法、悬辊法等。

(一)震动制管器法

震动制管器是由可拆装的钢外模与附有震动器的钢内模组成,外模由两片厚约为5mm左右的钢板半圆筒(直径0.2m时为三片)拼制,半圆筒用带楔的销栓连接,内模为一整圆筒,下口直径较上口直径稍小,以便取出内模。用震动制管器制管,可在铺放水泥纸袋的地坪上施工,模板与混凝土接触的表面上应涂剂(如废机油等)钢筋笼放在内外模间固定后,先震动10s左右使模型密贴地坪,以防漏浆. 每节涵管分5层灌注,每层灌好铲平后开动震动器,震至混凝土冒浆为止,再灌1层,最后1层震动冒浆后2-3min,抹平顶面,冒浆后即关闭震动器固定销在灌注中逐渐抽出,先抽下边,后抽上边停震抹平后,用链滑车吊起内模滑车吊起内模。起吊时应垂直,刚吊起时应辅以震动(震动23次,每次ls左右),使内膜与很凝土脱离。内膜吊起20cm,即不得再震动。外模在灌注5min10min后拆开,如不及时拆开须至初凝后才能再拆。拆开后混凝土表面缺陷应及时修整。用制管器制管的混凝土和易性要好,坍落度要小,一般

(二)离心法

可按如下程序进行操作:将钢模吊放到离心制管机的机轮上,此时钢模的档围应压在机轮上,开动电机,通过皮带传动使机轮转动,机轮和钢模的档圈由于摩擦作用而带动钢模旋转,转速由慢逐渐加快,直至达到设计转速。开动安装在制管机一侧钢轨上的喂料机,喂料皮带运输机应对准钢模中心,可利用喂料机行走机构和升降机构进行调节,当位置调好后,即可开动皮带运输机的驱动机构和进退机构,使皮带运输机伸进钢模,从钢模一端向另一端徐徐喂料,投放混凝土拌合料的数量可由边圈控制,喂料完毕,钢模继续旋转,直至形成密实的管壁。减速,关闭电机吊运管模,养生,脱模。

离心法制管应使用塑性混凝土,水灰比为0.4-0.6,因此当钢模高速旋转时,从拌合物中有游离水排出,导致制管场地泥浆飞溅,极不清洁,加之噪声大,制管效率低(每制1 节管约需40分钟)并需用大量的钢模,因此离心法目前已逐步为悬辊法、立式挤压法所代替。

(三)悬辊法

悬辊制管法的操作程序如下;
操纵液压阀门,拉开门架钡紧油缸,再开动门架旋油油缸,徐徐开启门架回转90 度,(对于小型制管机门架的开关可用人力操作)将钢模吊起并浮,套于悬辊机的悬辊上,此时钢模不能落在悬辊上 操作旋转油缸,用它开动较快一些的速度关闭门架,并用锁紧油缸将门架锁紧。应注意门架开启和关闭时速度必需掌握适当,开启时间一般为20-30s,将浮套着的管模落到悬辐上,摘去吊钩,开动电机,使悬辊转速由慢到快,稳步达到额定转速。当管模达到设计转速时,即可开动喂料机从管模后部(靠机架的一端)向前部和从前部向后部分两次均匀地喂入混凝土(如系小孔径混凝土管,料可1次喂完。)

三、涵洞管涵基础修筑

1、地基土是岩石时,管节下可采用无圬工基础,管节下清除风化层或挖除软土层后,填筑砂垫层;
出入口两端的端墙、翼墙下,在岩石层上用C15混凝土作基础,要埋置在风化层以下0.15m~0.25m,最小等于管壁厚加5cm。在风化层过深时,应改用片石圬工基础,最深不超过1m。管节下是硬岩时,用混凝土抹成与管节密贴的垫层。

2、地基土是砾石、卵石土或砂砾、粗砂、中砂、细砂或匀质粘性土时,管节下可采用无圬工基础。

3、地基土是粘土,管节下要采用0.5m厚的圬工基础, 出入口两端的端墙、翼墙基础埋置深度为1.01.5m;
在地下水的冻结深度较浅时,埋深不应少于冻结深度;
在冻结深度大于1.5m时,可在圬工基础下用卵石和砂换填至冻结深度。

4、管涵地基土为软土时,要视软土层的厚度进行相应的处理。

四、管节的运输与安装

1、管节的运输。管节混凝土的强度应达到设计标号的70%,并经检查符合圆管成品质量标准的规定时,管节才允许装运,管节的装卸可根据工地条件使用各种起重机械或小型机械化工具,如滑车、镀滑车等。没有起重设备时,亦可用人力装卸,管节在装卸和运输过程中,应小心谨慎,勿使管节碰撞破坏。

2、管节安装。管节安装要从下游开始,使接头面向上游;
每节涵管要紧贴在垫层或基座上,使涵管受力均匀;

管节要准确按设计坡度敷设。如管壁厚度有差距,要使内壁齐平。敷设应保持管内清洁,没有多余的砂浆和杂物。管节安装应根据地形及设备条件可采用滚动安装法、滚木安装法、季压绳下管法、龙门架安装法和起重机安装法等。

管节安装的施工要点:一是管座混凝土与管身紧密相贴,使圆管受力均匀。无基圆管的基底要夯填密实,要做弧形管座;
二是管座接头采用对头拼接,接缝要小于1cm, 并用沥青麻絮或其他不透水有弹性的材料填充器;
三是管节沉降要与基础沉降一致。沉降缝宽为2cm3cm,用沥青麻絮或不透水具有弹性的材料填充器;
四是各管节要顺流水坡度安装平顺,在管壁的厚度有差距时,要通过调整使内壁齐平,把管节垫稳垫实,清除管道内部的泥土、杂物。

五、钢筋混凝土管涵施工注意事项

1、管座混凝土应与管身紧密相贴,使圆管受力均匀 无基圆管的基底应夯填密实,并做好弧形管座.

2、所有管节接缝和沉降缝均应密不透水.

3、管节接头采用对头拼接,接缝应不大于,并用沥青麻絮或其它具有弹性的不适水材料填塞.

4、管节沉降缝必须与基础沉降缝一致沉降缝宽约,应用沥青麻絮或其它具有弹性的不透水材料填塞.

保基层运转工作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深井降水;
封井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概述 吴城饭店新建工程,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吴北路与吴中东路交叉口处 。本工程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达9.55米,四周设置双排双轴深搅支护桩止水帷幕,深-21.500m。由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可知,本工程各土层特性,且地下水位较高,稳定地下水位深度为1.10~1.25m。第④层粉砂层(微承压含水层)的下部是影响本工程基坑施工的主要含水层。根据本工程的特点,根据方便、经济、有效的原则选择降水施工工艺。

2、降水工艺的选择

根据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以及深井井点具有排水量大、降水深(15~50m)、不受土质限制等特点,适用于地下水丰富,基坑深(>l0m),基坑占地面积大的工程地下降水;
流砂地区使用这种方法,效果更佳的特点。因此本工程基坑降水使用深井井点降水,降水井点布置在工程基坑范围内,降水井采用φ300/360无砂砼管设置,具体设置按设计计算确定。

3、施工准备

3.1技术准备。在降水工程施工前,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基坑周围环境、地下管线分布、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和基坑壁、边坡支护设计等进行降水方案的设计 。降水施工作业前,应进行技术交底、质量和安全交底,交底要有记录,并有交底人和接受人交底人签字。

3.2材料准备。1)管井采用φ300/360预制无砂混凝土管,管井深20.0m,每根无砂管长950mm。2)砂滤层:绿豆砂,应洁净,其含泥量应小于2%,应尽量采用同一种类的砂粒。3)滤网:80目的尼龙丝布网。4)使用粘土密封井点管上口。5)用竹片固定无砂管安放。

3.3主要机具。深井井点降水系统主要设备:由井管、水泵等组成。井点成孔设备:起重设备、冲管、泥浆泵和钻机等。

3.4作业条件。现场三通一平已完成,地质勘测资料齐全,建筑物的控制轴线、灰线尺寸和标高控制点已经复核。各障碍物已清除,各种安全措施已落实。水源和电源已准备。所有的后续问题已全面规划,确保能正常使用。

4、深井降水施工工艺

4.1工艺流程。施工准备井点测量定位挖井口安护筒钻机就位钻孔回填井底砂垫层吊放井管回填井管与孔壁间的黄砂过滤层洗井井管内下设水泵安装抽水控制电路试抽水正常抽水降水完毕后封井

4.2施工要点

4.2.1定位:根据设计的井位及现场实际情况,由控制线准确定出各井位置,并做好标记。当井点受影响时,现场可适当调整。

4.2.2埋设护筒:护筒应底口应插入原状土层中,管外应用粘土层封严,防止施工时管外返浆,护筒上部应高出地面0.1~0.3m。

4.2.3安装钻机:机台支架稳固,机台应安装稳固水平,大钩对准孔中心,大钩、转盘与孔中心三点成一线。

4.2.4采用回转钻成孔,孔径为800mm,用泥浆护壁,孔口设置护筒,以防孔口塌方,并在一侧设排泥沟、泥浆坑。井点宜伸入到透水层6-9米,通常应比所需降水的深度深6-8米,间距一般10-30米。井管沉放前采用压缩空气进行洗井,将孔内泥浆、泥渣清出井外,以利于降水。

4.2.5成孔后立即清孔,并安装井管,井管安放力求垂直并位于井孔中心。管顶部比自然地坪高500左右,为了保证井管接头对正,外壁绑长竹片导向。井管下放后,井管的滤管部分应放置在含水层的适当范围内。

4.2.6回填滤层:井管放置好后,及时在井管与孔壁间填充砂滤料,其合格率大于90%,杂质含量不大于3%,且不得使用机械直接下料,应用铁锹人工下料,以防止分层不均匀和冲击井管壁。填充滤料必须一次连续完成,从底填至井口1m左右,上部采用不含砂石的粘土封口。

4.2.7洗井:砂滤料填完后,在水泵安装前洗井,洗井方法是用高压水枪冲洗管壁,同时用污水泵往外排水,冲出沉渣。

洗井工作在安放完井管、填好滤料封口前8h内进行,要一气呵成,以免成孔时护壁泥浆逐渐老化,影响土体往深井的渗水效果。

4.2.8安装水泵前,用压缩空气洗井法清洗滤井,冲除尘渣,直到井管内排出的水由浑变清,达到正常出水量为止。

4.2.9深井水泵采用潜水泵,水泵安装后,对水泵本身和控制系统作一次全面细致的检查,电缆及接头应有可靠的绝缘,并配备保护开关控制,检查电动机的旋转方向,各部位的螺栓是否拧紧,电缆有无破损,接头的封口是否松动。然后在地面空转3~5min,无问题后放入井中使用。深井泵设置应安放平稳牢固,转向严禁逆转。合格后进行试抽水,满足要求后转入正常工作。井点供电系统应采用双线路,并设置备用的发电机组,以防止突发故障,淹没基坑。雨、雪天气,经常影响到室外的水泵电箱,导致停电,所以雨、雪天气应加强专人对电路的检查。由于本工程的水井较多,电线、出水管经常混在一起,所以应该要统一进行编号。

4.2.10基坑开挖过程中,应逐段拔除井管,防止井管堵塞。

4.2.11换管:无砂滤管仅设置至垫层底,垫层以上部分采用φ299(外径)×10mm钢管进行替换设置,穿过基础底板。

4.2.12降水:在结构正常施工阶段,降水工作必须连续进行,确保基坑内无积水,保证基础底板面的干燥。基坑开挖前,应提前两周进行预降水。

5、各种应用措施

5.1成品保护措施。井点管口应有保护措施,防止杂物掉入井管内,影响降水效果。在井管放入前,应认真检查,以保证滤网完好。土方施工时或其他交叉作业时,防止破坏无砂管。在土方开挖及后续施工时,应保护好地下管线和周边建筑物,绘制保护平面示意图,现场应明显标识。

5.2降水控制措施。1)对较轻微的流砂现象,采用加快垫层浇筑或加厚垫层。对较严重的流砂应增加坑内降水措施。2)对于涌水量大于排水量时,可采用更换大功率水泵。当更换大功率水泵仍无法控制时,应适当增加降水井的数量。3)在基坑周边40米范围内以及邻近建筑物旁设置一定数量的沉降观测点,通过监测数据控制管井采水量,从而达到控制地面不均匀沉降。4)在降水运行过程中,随开挖深度逐步降低压水头,根据抽水得到的参数,计算不同组合下坑内地下水的深度,随基坑开挖深度确定井群的运行。没有抽水的井可以作为观测井,控制承压头与上覆盖土压力以满足开挖基坑稳定性要求,这将使降水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降低。降水运行期间,现场实行24小时值班制,值班人员应做好各项记录,做到准确齐全,以指导降水工作,提高降水运行效果。对停抽的井应及时测量水位,每天1-2次。5)运行期间应经常检查水泵的工作状态,一旦发现不正常应及时调泵并修复。降水运行阶段应保证电源正常供应。现场水泵应配有余量,应至少配置不少于25台水示。6)降水工作与土方开挖施工密切配合,根据开挖的顺序、深度等情况及时调整降水井的运行数量。7)及时监测地下水位及抽水流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调整抽水井及抽水流量,必要时采取回灌措施(旁边另设回灌井),指导降水运行和开挖施工。同时对观察井水位进行实时监测、记录,通过采集的数据采取相应的措施。8)加强基坑开挖和降水时的环境监测,相关数据资料应及时提供,以调控降水运行,确保有效控制周边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并安装应急报警系统。

5.3安全、文明施工、环保措施。1)加强水位观测,使靠近建筑物的深井水位与附近水位之差保持不大于1.0m,防止建筑物出现不均匀沉降,并做好对周围建筑物或构造物的位移监测和记录。2)施工现场应采用两路供电线路或配备发电设备,正式抽水后干线不得停电停泵。3)定期检查电缆密封的可靠性,以防磨损后水沿电缆芯渗入电机内,影响正常运转。4)遵守安全用电规定,严禁带电作业。5)降水期间,必须24小时有专职电工值班,持证操作。

6)所有机器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7)泥浆必须排入泥浆地或用泥浆车及时运出场外,严禁随地排放。8)施工时对噪声进行监测,不允许形成噪声污染。9)进场车辆应清理干净,防止污染城市道路。10)排出地下水应沉淀处理后方可排放到市政地下管道。11)施工现场内排水系统应通畅,确保雨季期间正常施工。

保基层运转工作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配电楼;
加固;
安全隐患;
对策措施

在我局对工程实行规范化管理之前,由于建设方管理经验不足、施工队伍素质不高等主观原因,以及施工工期紧迫、土建及电气的工序穿插繁多等客观原因,许多变电站建设工程的土建质量不是很理想,有的甚至还出现一些严重的质量问题。

1问题的提出

某110kV变电站配电楼为两层钢筋砼结构,首层10kV配电装置室(以下简称配电室)配电柜单母线分三段,即柜体分布在三个间隔(房间),二层整层为电容器室。由于主梁跨度很大而断面相对偏小,二楼和屋面楼面结构强度不足,楼板中部明显“下沉”了,楼板四周及主梁两端均出现了大量裂缝。采用的加固方案是:在主梁跨中下加设钢管柱,首层钢柱下采用桩基础,梁板裂缝用环氧树脂灌缝。从纯技术角度看,该加固工程原理十分简单,施工也不复杂。

但在运行中的变电站实施加固工程,最令人担心的是运行设备的安全问题,如果施工管理得不好,引发设备或电网事故,加固工程就是失败的。因此,从加固工程设计阶段到工程竣工,我们一直把施工安全问题摆在首位,只有保证配电楼内电气设备安全运行,加固工程才能顺利进行。

2安全隐患

2.1停电及转负荷工作量大,容易发生误操作事故

加固工序包括压桩、承台施工、立钢柱、裂缝灌浆4道,其中压桩和立钢柱需要停电。但该站负荷很重,施工需要停电时三段母线只能轮停,每次只能停一个间隔。如果按3个工作面(每个间隔为1个工作面)分4工序组织流水施工,即各间隔依次停电进行压桩及浇捣砼承台,再依次停电立柱及灌浆,这样施工工艺合理、工期较短,但10kV出线电缆的停电及转负荷工作量特别大,增加了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可能性。

2.2小动物窜入引发外力破坏

施工期间,人员进出配电楼相当频繁,而施工期正值秋末冬初,小动物活动猖獗,一旦被其窜入室内,后果不堪设想。

2.3触碰设备造成误动作

配电室内两排配电柜为面对面布置,柜间净距仅2.2m,施工场所狭窄,要在两排配电柜中间立钢柱,作业空间十分有限。如果不采取措施,虽然施工全过程有人监护,作业人员仍有可能触碰设备,造成设备误动作。

2.4振动危害施工振动难以定量化,不容易确定什么样的振动幅度是允许的,什么样的振动幅度是被禁止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太大的施工振动肯定对设备造成影响。

2.5施工粉尘污染设备

配电柜为敞开式柜体,施工产生的粉尘会使设备表面或裸露部件变脏,影响设备性能,比如会引起设备异常发热等。

转贴于

3对策措施

3.1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减少停电次数。

加固工序包括压桩、承台施工、立钢柱、裂缝灌浆4道,其中压桩和立钢柱需要停电。但该站负荷较重,为减少电气误操作的可能性,应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尽量减少停电次数。经分析(见下表),按非流水施工,即一个间隔完成所有工序后,再转到下一个间隔。这样虽然工期长一些,但停电次数少,停电及转负荷工作量小,减少了误操作的可能性。

3.2防小动物措施

在开工前后,我们在做好投放鼠药、设置捕笼、铺设粘胶等日常防小动物工作外,还有以下强化措施。

(1)在配电室大门已有闭门器的基础上,加装门开报警装置。

(2)施工人员只有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才能在监护人员的同意下临时拆移门口的防小动物挡板。

(3)打开室门搬运设备及材料时,要设专人看守门口。

(4)封堵围墙上的孔洞,尽量把小动物拒之变电站之外。

3.3防止误触碰设备

在配电柜前设置一排挡板,将作业场所与配电柜体分隔开来,挡板后面要有可靠的支撑架。施工过程,监护人必须时刻在场监视,严禁出现危险的施工行为。

3.4尽量减轻振动危害

为避免施工振动过大,桩基础选择了静力压桩工艺施工。此外,开凿砼地面应使用切割机及风镐,不能用破路机。

3.5控制施工粉尘的产生及其影响

停电后应用彩条编织布封盖,同时尽量保证施工现场的环境卫生,施工中尽量避免产生大量灰尘,清扫场地前应先洒水,保证设备清洁。

保基层运转工作措施范文第5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从而导致了城市用地面积日益紧张,为了缓解这一局面,高层建筑便应运而生。高层建筑与其他非高层建筑相比,具有结构比较复杂、空间作业量大、工程施工的事故发生率较高,节约城市用地,缩短公用设施和市政管网的开发周期等特点。本文重点探究了先进施工技术与新型的施工机械运用,以及提高高层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关键词】

现代高层建筑;施工技术;
探究: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 TU建筑科学

【正文】

高层建筑工程技术提高了整个工民建水平的发展。更多的先进施工技术与新型的施工机械运用,给高层建筑施工组织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考验,如不能做到科学的施工管理势必影响建设者的利益。同时人们对住房和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现代城市中,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高层建筑技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

现代高层建筑的概念及特点

超过一定高度和层数的多层建筑,中国自2005年起规定超过10层的住宅建筑和超过24米高的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为高层建筑。高层建筑与一般建筑相比有着独特的一些特点。

1.1建筑上的特点1、建筑面积大

2、高度高

1.2设备上的特点1、与一般建筑相比,空调设备多,而且分散,一般在各房设有空调机。2、需要消防用洒水设备、事故电源插座、事故使用电梯等防灾动力。3、因水压的原因,大多数在中间层设有水泵站和水箱。4、为提高效率及投资效率,电梯分若干运行区,在中间层设有中转站。5、需要设置航空障碍灯和避雷装置,尽量避免对广播以及电视的影响。

1.3施工上的特点

1、地基深度深

因为随着高层建筑的高度增高,为了保证整体建筑的稳定性,需要加深地基深度。因为较深的地基深度,地基问题处理复杂困难,在软土地基,基础设计方案就有多种选择,对工期和造价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对深基础开挖技术的研究解决便是高层建筑施工的一大重点。

2、施工技术高

我国的高层建筑是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还在发展钢混和钢结构。钢筋混凝土一般以现浇为主,因此,需要重注研究钢筋连接、建筑制品、工业化模板、高性能混凝土等施工技术。

3、高空作业多

高层建筑的自身高度比较大,导致垂直运输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在高空作业中要处理大量的制品、材料、器具和人员的垂直运输。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高空作业的用水、用电、安全保护、防水、通讯等问题的工作,防止物体坠落发生事故。

4、工程工期长

高层建设施工周期比较长,在冬季、雨季施工不可避免,一般高层建筑的施工周期高达2年左右。在施工过程中,一般通过缩短装饰和结构施工工期来缩短施工周期。因为现浇混凝土是高层建筑施工的主导工序,因此,可通过合理选择模板体系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成本。

5、工程量大

我国高层建筑工程量比较大,工程项目较多,对一些大型的高层建筑,经常是边设计边施工,工程涉及很多单位和部门。这些导致了高层建筑施工管理、组织和协调的难度加大,因此,要精心施工,加强施工的集中管理。

2、主要建筑施工技术

2.1施工总体部署

2.1.1基础部分:高层住宅挖土至桩顶,高层住宅进行压桩,高层住宅压桩完成后,紧接着地下汽车库挖土至灌注桩顶,灌注桩施工。在以上施工的同时,降低地下水及基坑护坡陆续展开施工。

2.1.2结构施工:先施工住宅楼,后施工地下汽车库,每个施工队以栋号为流水段组织流水施工。住宅楼及地下汽车库以后浇带及伸缩缝设置楼层流水段组织流水施工。

2.2钢筋工程

2.2.1梁板钢筋绑扎。梁板钢筋施工时先弹线后绑扎,上层弯钩朝下,下层弯钩朝上,扎丝尾部与弯钩一致,保护层弯钩到位。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板筋在上,次梁筋在中层,主梁筋在下。两行钢筋的相交点应每点扎牢,中间部分每隔一根互成梅花形扎牢;双向主筋的钢筋网,则需全部钢筋的相交点扎牢,绑扎时应注意相邻绑扎点的铁丝要成“八”字形,以免网井歪斜变形。

2.2.2柱中钢筋绑扎。柱每边钢筋不多于4根时,可在一个水平面上接头;
柱每边钢筋5~8根时,可在两个水平面上接头;
柱中的角部箍筋的弯钩平面与模板面形成的角度(矩形柱)应为45度,中间筋弯钩平面与模板垂直,小型截面柱弯钩与模板成45度。柱中箍筋开口呈螺旋绑扎,墙体水平筋与柱子箍筋间距错开20mm。

2.2.3墙筋绑扎。先立3~4根竖筋,并划好分档标志,然后于下部及齐胸处绑扎两根横筋定位,并在横筋上划好分档标志,然后绑扎其余竖筋,最后绑扎其余横筋。

2.2.4悬臂板和排口的上部钢筋应位置正确,以防止雨蓬板和挑沿板表面出现裂缝,雨蓬及挑沿的上部钢筋应用支架撑起固定。

2.3混凝土工程

2.3.1按照振捣方案,组织全体施工人员进行大型技术交底会,使每个操作人员对技术要求、混凝土下料方法、振捣步骤等做到心中有数。混凝土搅拌时,对混凝土质量严格把关。检查搅拌时间、混凝土的塌落度、可泵性是否达到规定要求,严禁不合格混凝土进入泵车输送。

2.3.2泵送混凝土的施工要点。

开始泵送时,应使混凝土处于低速运转,待泵压和各部分的工作正常后,转入正常泵送。泵送过程中一旦因故中断时,混凝土泵应每隔4—5分钟开泵一次,每次使泵正常运转和反转二个过程,以防止输送管内混凝土拌和物造成堵塞。这时受料中的混凝土应保持一定高度,否则将造成吸空和外喷。

正常泵送过程中,宜保持泵送连续性,尽量避免泵送中断,若混凝土供应不及时,宁可放慢泵送速度,也要保持泵送连续性。

2.4高层建筑的裂缝控制技术

设计措施:(1)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应力集中,要重注对构造钢筋的配置;
砌体无约束端应增设构造柱;
对轻质墙体,应增设间距小于3m的构造柱,在墙高的中部增设和墙同宽的混凝土腰梁;
屋面隔气层和保温层要合理设置;
预留的门窗洞口要采用钢筋混凝土框加强;
注意梁底的砌筑要求。(2)外墙面的要留分隔缝的适当位置,要设置永久性的伸缩缝。

2.5高层建筑的地基和测量技术

在工程开工前应制定好施工测量方案,并确定测量仪器,建立施工控制网,及时将控制轴线投影到建筑层面上,根据控制轴线做柱列线等放样。高层建筑施工测量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并且一定要经过复核和校对,确保测量的正确性。

结语:

由于现代高层建筑正得到大规模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结构复杂程度增加,高级装修要求高,对技木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做好高层建筑的施工组织工作就更加重要,并要不断地总结、完善施工管理经验,使施工组织真正的在高层建筑施工中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世琴.高层建筑施工过程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10-01.

[2] 伞国涛,高玉龙.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7)

[3] 李朝阳. 高层建筑施工应采取的技术措施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12(01)

推荐访问:运转 基层 措施 保基层运转工作措施【五篇】 保基层运转工作措施(精选5篇) 保基层运转具体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