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城市安全管理论文【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4-02-11 13:38:01 来源:网友投稿

紧急删除:13882551937、13808266089服务时间:8:00~21:00承诺一小时内删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城市安全管理论文【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城市安全管理论文【五篇】

城市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管理社会化”。论坛紧扣城市化和城市管理社会化主题,交流城市管理先进经验,展示城市管理最新成果,共同探讨新时期城市管理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成功搭建起了全国城市管理部门的交流合作平台,为共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首届全国城市管理论坛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选题新颖,贴近城市管理的现实需要。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讲:“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第一次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点,城市化社会应运而生。城市管理应放到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如何在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城市管理?总理在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上指出:“政府的事务性管理工作、适合通过市场和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可以适当的方式交给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社区等基层组织承担,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这是发出了城市管理社会化的号角。加强和创新社会化管理已经在全国各地开始试行与实践。首届全国城市管理论坛以社会化城市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展开研讨交流,找准了时代的脉搏,抓住了城市管理者的眼球,站到了城市管理的最前沿。

二是信息量大、启发启示多。信息量大一方面体现为参会省市多,覆盖面广,既有一线大城市,也有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地级市;
更突出地体现为,既有来自全国各地城市管理实际工作部门的鲜活经验和做法,又有来自城市管理领域专家的真知灼见,更有实践和理论相互碰撞产生的思想火花。论坛既是信息交流的平台,也是新思想、新观念、新智慧的生成平台。正如安徽省法制办党组成员、巡视员程利民在点评中指出的,论坛不仅是一次理论研讨,也是一次实务展示,更是一次现场思想的碰撞,论坛有高度、有观点、有实务、有思考、有指引、有提高。

三是收获丰硕、影响大。首届全国城市管理论坛的举办突出的收获是为兄弟省市城市管理部门相互交流搭建了平台,为开门办刊起了个好头。论坛产生了极大影响:西城区政府的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这次论坛的举办,派出了以副区长吴铁男为团长的近20人的队伍,与宣城市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双方都感觉获益匪浅。论坛的举办受到人民网安徽频道、《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安徽文明网、《宣城日报》、宣城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并做了相关报道。

城市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性,可靠性

 

      虽然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要远高于其他交通方式[1],但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工作牵涉到城市千百万乘客安全正点出行,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影响重大,所以必须不断地研究和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水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人-机-环境三方面相互作用的包含多种专业设备(设施)的结构非常复杂的客运系统,它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不仅要在规划、设计、建造时给予充分考虑,并且在运营管理中也要不断研究、改进和提高;不仅要考虑单个设施(设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还需要从系统的角度整体研究其安全性与可靠性问题,发现各种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和故障模式,为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营管理工作和设施(设备)改造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对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研究,目前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实践层面,均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2]。本文采用系统工程的观点,阐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的概念,探索整体研究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的方法,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工程框架以及管理组织结构和信息流程框架。

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概念

1.1 安全性与可靠性及其相互关系

      安全性与可靠性是两个不同但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在理论研究或应用研究领域,安全性与可靠性一般是分开来进行研究的,虽然它们的有些研究方法是一样的,但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标准。一般来讲,“安全”表示系统的“完整”与“稳定”状态,安全性是指系统保持这种状态的能力。安全状态被破坏是因为意外事件的发生,即通常讲的“事故”发生,其特征指标是人员伤亡、设备财产损失或环境危害的程度。“可靠”表示系统性能的“保证”与“可信赖”,可靠性是指系统性能“保证”与“可信赖”的能力。可靠状态被破坏是因为自身某些能力的下降或消失,即通常讲的出现“故障”,其特征指标是系统某些性能下降或丧失的程度。

      当某个系统的可靠性出现下降,则容易出现故障;当故障出现后,不仅造成系统性能的下降,而且可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即系统安全性下降。反之,当有事故发生时,系统性能会下降或无法运转,此时的事故从可靠性角度讲就是故障。所以有时人们将“事故”与“故障”混用,但一般在安全性研究中用“事故”来描述事件,在可靠性研究中用“故障”来描述事件。

1.2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指在系统运营过程中,保障“乘客和员工不受伤害以及设备(设施)不遭破坏”的能力;可靠性指在系统运营过程中,保障“乘客准时到达目的地”的能力。通常所讲的“保障乘客安全正点旅行”即包含了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两方面的概念。

      保障“乘客和员工不受伤害以及设备(设施)不遭破坏”的能力包含了两个方面,即不发生意外的安全(safety)和免遭破坏的安全(security);对应的事故也有两种,即意外发生的事故(accident)和故意造成的事件(incident)。

      保障“乘客准时到达目的地”的能力也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运输容量能力,二是列车按计划正点运行能力。因乘车人多造成拥挤而导致无法登乘、列车无法准时出发,以及由此引发的后续列车运行延误和车底周转延误属于前者;因技术或管理原因造成的运营中断、列车延误,以及由此引发的后续列车运行延误和车底周转延误,或维修延误造成的列车运行延误等属于后者。

      另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可靠性也可用保障“乘客方便舒适地旅行”的能力来表示。如车站的乘客引导系统、自动售票机、兑币机、残疾人电梯、车箱内饰设施等,这些设备发生故障可能并不影响列车的正点运行,但会给乘客带来不便或不舒服。此项能力可作为更高一级的可靠性能力,即正点运营可靠性基础上的服务质量可靠性。

1.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指标

      系统安全性指标可以用整个系统或某条线路的人员伤亡率和设备(设施)损失率来反映保障“乘客和员工不受伤害以及设备(设施)不遭破坏”的能力。

      系统可靠性指标可以用整个系统或某条线路的运营可靠度、运营恢复度及运营利用率等来表示保障“乘客准时到达目的地”的能力(具体定义与计算另文阐述)。

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工程框架

      安全性工程也可称为安全系统工程或安全保障体系,内容包括了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劳动保护、事故应急与调查处理以及安全性研究等各个方面。对这些工作制定的一系列计划、安排、实施、检查等措施方案或规章制度统称为安全性工程大纲[2]。与这些安全工作相关的理论或应用研究都可以称为系统安全性研究。所有针对人不安全行为和物不安全状态的分析、发现、评价、监控、预防, 以及变为事故后的应急、救援、调查、处理等,都是安全性研究的内容。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有许多保障安全运营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如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管辖的轨道交通系统,技术层面上采用了大量的监视与控制系统(ats,atp,fas,scada,bas等)及各种维修(维护)措施;管理层面有分级安全管理组织、安全管理制度、运营质量管理体系、设备维护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等机制。这些技术和管理措施以及对它们的研究工作应该按照系统工程的原则建立一个统一的体系。本文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结构与运转特点,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工程框架,如图1所示。

2.1 安全技术体系

      安全技术体系包含了各种安全保障或事故预防的技术措施,一般在线路设计建造时实现,也可在既有线改造时实施,主要有设备(设施)的固有可靠性提高、冗余、监控、检测、维护、维修、保护等技术措施;按专业可分为车辆、线路、通号、供电、客运等的安全技术措施;按区域可分为控制中心、列车运行、车站、隧道、桥梁、变电站、车辆段、通号基地等的安全技术措施。

2.2 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管理体系包含了安全管理组织结构、各种安全活动计划、安全制度等内容。本文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管理组织结构的现状,提出了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管理组织的结构框架(见图2)。图中的安全组织结构为三级安全组织管理体制:公司决策层有分管安全性与可靠性的负责人;中间管理层有专门负责安全性与可靠性的职能部门;各专业分公司操作层有专职安全性与可靠性的责任小组。职能部门负责安全性与可靠性管理制度的制订及实施情况监督、安全性与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安全性与可靠性分析评估及预警系统的管理等工作。责任小组负责事故与故障信息的录入、相关制度执行情况监督等工作。通过安全性与可靠性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动态管理。

2.3 事故应急体系

      事故应急体系由应急技术与应急管理(应急预案)组成,主要有应急救援、应急运营、应急装备、事故处理等方面的内容。由于事故应急的重要性以及必须具备快速响应和联动调度的机制[3],所以列为单独的一个体系。

2.4 安全性研究体系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研究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安全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研究;事故应急机制及预案研究;事故调查分析;系统安全性分析与评价。安全性研究的核心是发现、分析和评价系统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4],研究和开发各种针对高危险状态的监控系统、检测技术、事故预防和应急措施,制定防止不安全因素转化为事故发生和事故发生后减少损失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对这些规章制度的实施、检查及评价等。

      在安全性研究的所有内容中,最基本的是安全性分析和安全性评估[4]。目前国内外研究及应用得较成熟的安全性分析和评估方法或理论主要有初步危害分析、事故树分析、事件树分析、因果分析图法、安全检查表法、事故致因理论、安全行为论、综合安全评价、安全管理体系评估法等。这些理论或方法主要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为分析类,即发现隐患,识别危险性,寻找原因;另一类为评价类,即确定危险程度或安全程度。而评价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系统内部各危险行为或状态的分析评价,确定出各种不安全行为或状态的危险程度高低,给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另一类是比较评价,即确定影响系统安全性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和好坏程度,用于安全性评比。

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可靠性工程框架

      可靠性工程包括了可靠性与维修性两方面。可靠性工程是指依靠相关的可靠性理论,对具体系统进行的可靠性与维修性设计、分析、试验、评估、改进、提高等工作。对这些工作制定的一系列计划、安排、实施、检查等方案或规章制度统称为可靠性与维修性工程大纲。对这些工作进行的理论或应用研究统称为可靠性研究。可靠性理论的研究主要有可靠性数学、可靠性与维修性模型、可靠性与维修性分析、可靠性与维修性预测与增长、可靠性与维修性试验、可靠性与维修性管理等。而可靠性应用研究是指依靠相关的可靠性理论,对具体系统进行的可靠性设计、分析、试验、评估、改进、提高等。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设计建造时为了提高各种设备(设施)的可靠性,尤其是列车运行的可靠性,采用了大量的冗余技术和监控系统,在使用时制定有严格的定期或状态维修(维护)制度,以保障设备(设施)的使用可靠性。本文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特点,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可靠性工程框架,如图3所示。

3.1 可靠性技术体系

   可靠性技术体系包含了设备(设施)的固有可靠性提高,诊断(检测、监测),可靠性试验(验证)等技术措施。固有可靠性技术包含了冗余、备份等技术措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按专业可分为车辆设备、线路(车站)设施、通号系统、供电系统、列车自动控制系统等可靠性技术措施。

3.2  可靠性管理体系

      可靠性管理是系统可靠性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可靠性管理体系主要包含可靠性管理组织结构,设备(设施)的验收、维修、维护制度,故障统计、分析、汇报制度等方面。可靠性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和信息流程通道可以与安全性的共享(见图2)。

3.3维修性技术体系

      维修性技术体系包含了设备(设施)的维修策略,故障的检测、诊断、隔离、维修技术措施,以及维修性验证等内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按专业可分为车辆、线路、供电、通号、车站等的维修(维护)措施。

3.4 可靠性研究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体系主要包括对设备(设施)的可靠性设计、分析、试验、验证、评估、改进,以及对整个系统或各子系统的可靠性分析、评估,维修性试验、验证,建立可靠性模型等内容。

在可靠性研究的所有内容中,最基本的是可靠性分析和可靠性评估[6]。目前国内外研究及应用得较成熟的可靠性分析和评估方法或理论主要有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事故树分析、潜在状态分析、共因故障分析、维修性分析等。

4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牵涉到多种技术领域,由多种设备、多种硬软件、多种设施组成的复杂系统。根据国外经验,大型系统全面和完善的安全性、可靠性研究与应用,需要有数十年的经验积累,并且有专门的工作部门专项负责安全性或可靠性的研究与措施的落实。我国在大力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同时,必须不断地研究和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本文构建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性与可靠性工程框架,旨在给出一种系统思想,为今后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管理中研究、解决安全性与可靠性问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孙 章,何宗华,徐金祥.城市轨道交通概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2]陈 铁,管旭日,孙力彤.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1):16.

[3]张殿业,金 键,杨京帅.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研究体系[j].都市快轨交通,2004(4):1.

[4]崔艳萍,唐祯敏,武 旭.地铁行车安全保障系统的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5):23.

城市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减灾;
世界城市;
安全;
规划

Abstract:When cities turn life worse, urbanization becomes a risk-taking that should be handled carefully. Large cities are more and more like over-sized “patients”. Traffic accidents and jam are the symptoms of the “diseases”, they are actually representatives of urban disorder and insecurity.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happiness of those living in cities are nowhere to be found and urbanization “upgrade” cannot be realized, thus cities are farther and farther from safe development. City administrators should think about the saf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concept from national security or even “urban pressure relieve” aspects, especially some margin should be reserved, so while creating flexible space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defensive space of various functions should be set aside for cities.

Key words:disaster reduction in urban areas;
world city;
security;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2-31(6)

引言

2012年,从国外到国内的灾害事件频发,我们宁愿相信它不会是“末日”,但并不等于人类就能再继续伤害地球;
我们是否应该想到,假如高度智能化的全球供电网某一时“解列”,人类还能如何作为?高度的城市化可以满足人类的所有需求,可城市由于背离了它建构的初衷,已成为一个充满危险、极其脆弱之地。人类疯狂的对生存空间争夺已使越来越多的土地染上事故风险隐患,灾害易损性加剧更是令人不安的事实。可以预言,一次巨灾死亡百万人口的“危机”并非距那些世界城市很遥远。纵观北京“7·21”事件的诸多细节自然会质疑,暴雨之灾究竟考验了怎样的北京精神,仅“包容”一词在面对突发事件,却让世界及国民看不到一个宜居的城市的能力,体现的已是一个安全承载率到极限、本质上在危险膨胀、城市化发展质量不高、缺少安全保障的城市。如果非要说,“7·21”暴雨之灾已考验北京应对大灾的实力,那客观的陈述是:
它确考验出北京自2003年“非典”至今不断建立的、但本质上仍薄弱的城市应急体系;
它确考验出北京在遭遇突发事件下管理无序、极度脆弱、再现“非典”当年场景一般的状况;
它确考验出如此超大规模城市在规划建设上“求速欠安”的缺少长期战略研究及管理缺失;
它确考验出城市综合减灾应急管理欠协调整合能力的事实;
它确考验出全市范围内安全文化自觉意识不到位,常态下安全文化教育走过场,安全社区建设走形式所留下的弊端。

1 全球巨灾的客观性与城市减灾管理的“乱象”

1.1 全球巨灾的客观性与难预见性

2012年5月,享誉世界的罗马俱乐部《2052:放眼未来40年的一项全球预测》报告:“全球人口中城市人口的比例将越来越高,人类若在21世纪上半叶不做出针对性和强有力地回应,将使世界进入一条危险的轨道,在21世纪下半叶将迎来自我强化的全球变暖……”。近10年来,美国飓风、泰国洪水以及欧洲的雪灾等各种自然巨灾风险频发,瑞士再保险公司最新一期《Sigma》披露的数据显示:2011年,由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引起的全球经济损失高达3600亿美元,比2010年的2180亿美元增加了近1500亿美元,并且是2009年680亿美元的5倍之多。全球的保险企业成本是430亿美元,也增长了近60%。

2011年版《世界城市化展望》首次将拥有75万以上人口的633个城市的地理坐标包含其中,还有海岸的临近程度、地震断层带、气候区域等。

2011年,450多个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中,60%的人口居住于暴露在至少一种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地区:

如洪灾是633个城市或城市群中发生最频繁和最大灾难的危险;

干旱影响着至少68个城市;

大地震风险威胁着至少40个城市;

在63个人口最多的城市中(2011年指500万以上人口),39个暴露在至少一种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他们中有72%坐落在海洋或周边,2/3位于亚洲;

在所关注的六类主要自然灾害中,最常见的是洪灾。许多城市位于暴露于不止一种自然灾害风险的地区,如拥有1200万人口的马尼拉市有高风险台风、洪灾和地震;
亚洲其它4个大型沿海城市也有着类似的高风险,如菲律宾的达沃面临台风、洪水、地震风险,其它三个城市如台北、高雄及台中市都面临泥石流风险。最悲剧的是:除上海等城市是沉没指数最高的外,还有广州、天津、香港、台北……以及东京、威尼斯、悉尼、纽约、伦敦……,又及新加坡、曼谷、胡志明市、马尼拉、金边等。它意味着全世界100多处名城各地的形象将永成追忆。

值得关注城市化发展的安全制约因素不仅源于大自然与环境突变,更来自城市本身的超大规模的巨型工程建设。所谓巨型工程美国联邦高速公路管理委员会的定义:指投资超过10亿美元的重大基础性工程,或对社会、环境和预算有显著影响的工程。在发展中国家,具有此投资规模的项目并不是少数,它们涉及基础设施类、公共设施类、产业类及城市形象类。该工程对城市化发展及国际化影响有积极作用如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等;
但其负面影响给城市安全发展的困境也是显著的,如使城市预防灾害、预留可防卫空间的桎梏;
增加了城市为安全的运营成本,无论是地铁安全、还是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的自防灾问题;
影响城市整体生态环境与生存安全格局。

1.2 城市减灾管理的“乱象”示例

自2001年“911”事件后,世界城市,尤其是世界影响力事件活动成为无休止的安全管理的话题。花样翻新的新恐怖主义不但会摧毁城市、国家,更威胁一种文化的信心与意志,不少国家(几乎所有奥运会主办城市悉尼、雅典、北京、伦敦)都加入到一场“敌人”无法预测、战场不能确定、胜负难见分晓的“反恐战争”中,这不能说不是追求和谐发展城市建设的“乱象”。

从分析种种事故灾难的后果出发,当前城市化建设的“乱象”不仅有来自管理者的盲目发展,更有规划师、建筑师对灾难的无知而营建的诸多酿灾空间或称无救援能力的空间,不仅北京,任何城市均处于一定质量下的生态环境中,其发展不仅应满足经济规律,也要符合自然规律。一旦城市为发展过大的规模而占用、使用的空间未作保障与稳定用途;
一旦城市的安全缺少了最适宜的安全区域与最佳的安全路径,城市怎能不进入无序发展的“乱象”态呢?中国诸多大城市及区域正是由于扩张速度快、强度大,最终导致空间表现不均衡,致使在突发事件下城市安全格局失去了保障,无反馈调整的振荡事件常常发生。

从遏制城市综合减灾及提升城市综合应急能力出发,城市防灾规划要全面研究城市三个维度即应急能力时间维(各个应急环节,各个时域指标与响应)、突发事件风险维(四类突发事件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应急能力空间维。如在空间维的层次上,城市环境按公共场所自身、周边环境、城市大环境等层面划分,既要认别公共场所的自身抗灾能力,又必须结合所在城市的整体能力。在公共场所自身因素中,不仅要考虑建筑物结构的抗震抗风承载力,更要考虑建筑在选址、建筑空间的安全布局、建筑是否为功能、为安全、为救援预留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在周边区域因素中,要充分考虑其他风险源及应急救援资源是否具有可达性及备用量。在城市整体环境中,要考虑与公共政策、专项预案、应急指挥与城市总体规划防灾篇的结合。城市化对于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并非所有国家的首都都要同其他大城市一样抓工业化与金融化,这将使首都背离“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定位,而成为全驾“马车”,到头来必定因全面出击而无法“喘气”,无法真正实现发展目标。

1.2.1 世界城市安全软实力对比

北京和上海是国内城市的标杆,其软实力建设对其他城市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就一般文化软实力指标而言,少不了城市文化、国际沟通、城市创新、公共管理、生活质量吸引力五个维度。对于世界城市安全而言,尤其要关注公共安全综合管理上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尚有大的差距。从公共安全管理出发至少还涉及灾情认知、发展阶段、组织机构、法律法规、管理原则、公众参与、应急避难、城市生命线保障、安全减灾科研、安全文化教育普及、部门协调度、信息沟通、应急财政、整合优化的方法等多个方面的问题。2012年7月30日和31日,印度发生两次大停电,分别令3.7亿人和逾6亿人坠入黑暗,就所影响的人口讲,这两次停电为有史以来世界大停电的排行榜中的“冠亚军”。印度大停电也发问中国城市停电风险。国家电监会《2012年上半年电力安全监管报告》提醒城市电网停电并不遥远。因为,2012年仅上半年,中国深圳、海口、南昌、西安等城市已发生较大停电事故11起,其中尤以深圳“4.10”停电事故为最,停电用户数为16.8万户。中国早在1981年即颁布《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设置了有效的“三道防线”。但其安全可靠性模式要提升,北京的能源供应几乎全部依靠外援,这种脆弱性是极致命的。

1.2.2 四个直辖市的综合减灾能力

第四届直辖市安全论坛提出: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市正呈现新的特征如城乡一体化、人口密集化、工厂园区化、道桥高架化、系统复杂化等。事故灾难已由传统行业向城市交通、建设、消防及各种运行行业及校园、社区、工业园区等转移,尤其是人员高度密集公共场所及城市重大事件类空间,灾害风险有增无减其具体有三方面:

其一、城市功能决定了灾害的复杂性及难预知性。自2003年北京“非典”事件后,2009年央视新址大火、2009年上海莲花河畔景苑“6·27”7号楼倾倒事故、2010年上海“11·15”特大火灾事故、2011年北京地铁4号线自动扶梯故障、2011年上海10号线“9·27”追尾事故及“9·14”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等都说明,尽管四大直辖市有不同的城市功能定位,但出现的事故灾害有着共通的复杂性及难预见性。如重庆市是直辖市中行政区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特大型城市,它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为一体,地质灾害严重,高危行业众多,10万公里盘山公路、万余栋高层建筑、700座高瓦斯矿井、数百上千的老旧化工企业和设施星罗棋布,直辖市后的前7年,平均每年重特大事故11起。

其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难挡住事故灾害的新风险。城市安全的系统性、衍生性、交叉性特征日益明显,这是城市化快速发展面临着无法摆脱的新风险。2011年4月11日,北京和平街发生燃气管道爆炸事故;
2012年2月15日,天津河西区宾水南里小区发生燃气爆炸事故;
近年来也不乏城市主城区发生化工厂爆炸事故的个案。深层地看与城市盲目扩张、人口密度一增再增、居民区与早年建设的化工及危险品企业距离越来越近有关,无论在天津、重庆、上海都可找到某些高危企业被居民区甚至超高层建筑包围的危险布局。

其三,城市人为灾害已变成“主角”。在全面反省自2003年“非典”后北京综合减灾进程后,可得出结论:北京应加大城市人为灾害与灾害社会学研究。城市人为灾害既指全部的由城市人工建设或人为失误所酿成的事故和灾害。它包括决策过程、思维方式、制度建设、法律保障、文化培育等要素。城市安全度既取决于危险的发生更取决于对危险的控制能力。现实中城市系统的日益复杂化给人为减灾更带来可靠决策的困难:如城市系统更加智能及自动化,城市系统更加危险和复杂,城市系统为安全已经准备了更多的防御装置,但城市系统反而越来越不透明,越来越依靠于智慧城市的超高电子水平,这些都成为更复杂的人为失误影响要素。

1.2.3 脆弱的异型建筑与安全隐患

异形建筑追求外形的新奇特,与现行的建筑规范和结构安全规范有一些矛盾,存在风险,其设计与施工时的未知因素多,所以前期安全论证是个艰巨的挑战。事实上,现有的标新立异的设计外形,并未同时赋予其本质安全的设计。在许多情况下如果希望建筑成为一个标志,就不能单纯在形式上做文章,尤其要补上建筑全系统安全设计与评估的课。在2012年5月召开的“重大工程安全建设与风险管理国际工程科技发展论坛”上,在中国重大地下工程事故中,责任及人为因素的事故占到2/3。近年来,我国土木工程事故伤亡人数占全国特大事故灾害的10%,仅低于道路交通事故及煤矿事故,居第三位。英国皇家工程院认为:展开细致的地质勘查工作时避免很多地下工程事故发生的前提。可见,在工程安全乃至规范化管理上,灾害孕育演化规律与成因机理、风险评价与管理、控制理论与技术等均应成为建筑工程安全规范有待提升的前提。

1.2.4 面向弱势群体的防灾设计

防灾减灾的弱势群体,一般指残障人、老人、妇幼人群,还包括外国人。要看到中国城市正遭遇人口老龄化问题,现在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城市(省)有:上海、天津、江苏、北京、浙江、重庆等。其中,上海老年人口比例18.48%,位居全国第一,北京老龄化人口占13.66%,居全国第四,预计到2050年全国1/3人口是老年。城市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具有效率的、安全健康的,具有人性的,因此要科学布局城市老年人安居问题,创造一个优越、舒适、宜居、安全的环境。

校园安全虽有教育部的各种制度及应急方案,但对校园建筑环境而言,2012年元月实施的含有安全设计内容的《中小学校设计规范》更是应遵循的重要设计依据。2005年7月21日,世界经合组织OECD新闻公告,指出其30个成员国要采纳的学校安全设计的建议,为了保护现在学校和新建学校在地震中的安全,应遵循如下七项安全建设原则即:

要根据灾害风险等级,建立清晰且可衡量的学校抗震安全目标;

要确定地震的危险度水平,在可能的情况下分析并绘制地震灾害地图;

提前制定出对学校建筑抗震要求的目标或期望,希望学校不仅具有抗震能力,这些学校能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成为避难求助中心;

新建学校的安全性必须首先考虑,尤其要及时纠正学校在抗震上的弱点;

要持续建立学校安全的行动计划,并持续不断地丰富并调整;

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学校安全,既有缓解地震灾害的战略,也有针对其它灾害的措施;

推进学校安全保障的多种政策的长期效用及投资的落实等。

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国家《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的安全设计条款有新意。早在2009年编制期间就提出:校园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取决于校舍安全与选址安全,否则无论是自然之灾,还是人为灾祸对学生都难逃灭顶之灾。如果说,2011年“血染校车”提升的是校外安全通道,那么希望2012年“10·4”之灾要开启全国上下关注安全校园内部环境的全方位建设与排查的持续力度。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校设计规范》已实施,但为什么对此宣传、推广不够呢?本规范主要的安全设计内容除固有的抗震与消防内容外,还有3点创新之处供交流:

规范第一次提出了校园“大安全观”概念下综合灾情(自然、人为、公共卫生、社会恐怖)应对的设计与安全疏散之策。规范第一次提出了校园建筑全专业配合的安全设计内容及构筑校园本质安全空间的方法理念。规范第一次提出了校园灾害风险预知下的应急预案与常态安全规划的结合之策。

2 安全北京论

对北京而言,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设计师,在当代规划设计中都要增强防灾减灾意识,都要全力为项目设计注入安全内涵及品质,要懂得没有安全的设计是质量不合格的。无论城市与建筑大与小、新与旧,具备安全内涵的规划设计才称得上对得起社会给予的“营养”。为此可定义“安全北京”的内涵:

(1)安全北京应是一个全面且本质安全的城市,其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事件四大类危机事件时刻处于安全顶层设计的监控之中;

(2)安全北京应是一个有综合应急管理能力的城市,具有综合减灾立法为前提保障的综合应急管理及处置能力,具有有与中央政府相协调的、区别其一般直辖市的特殊 “属地管理”的职能;

(3)安全北京对各类灾变应有综合“跨界”的控制力、指挥力,决策力,具有世界城市灾害防御及协调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及整体的认知水平;

(4)安全北京应自身具备一流的生命线系统及高可靠指挥体系,不仅保障系统安全可靠、快速自修复,还具有充分的备灾容量以及快速疏导拓展能力;

(5)安全北京要求市民具有全面的国际化水准,不仅要具备安全自护文化养成教育的素质与技能,同时要求至少城市60%以上的人员及社区接受过防灾教育且有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安全社区标准;

(6)安全北京要具备极强的应对巨灾的抗毁能力,使城市重要设施能良好运行。尤其要有应对巨灾下处于良好的稳定应变的状态;

(7)安全北京要使政府公务员成为安全应急监管的“先行者” ,要求项目建设者及管理者在公共安全建设理论与实践上、文化与演练、工程与非工程策略上都要纳入安全北京建设的核心理念与制度建设中;

(8)安全北京更要具备当代城市与建筑之新观念,要具备灾害区划及“警戒线”的大系统保障能力,具备最大限度减少人为灾害及灾害扩大化的综合预测能力及可靠的决策力 ;

3 《城市安全设计大纲》的编研思路与建议

2011年12月国家颁布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国家安监总局也了《安全生产科技“十二五”规划》,住建部《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同时全国四大直辖市也都了“十二五”期间城市综合应急管理规划,如果从固本培元层面讲,这些规划已经依法为城市安全建设奠定了基础。从城市规划设计的操作层面讲,由于设计人员缺少安全减灾设计的规范与标准,难真正落实安全责任,面对城市大建设的局面想不造成安全减灾设计的失控局面都难。为了真正赢得安全减灾的好局面,切实防止安全设计的走过场,在城市与建筑防灾设计规范尚不齐全的现实下,编制《城市安全设计大纲》极有必要。

《城市安全设计大纲》的提出其核心即是强化城市的本质安全设计,它追求安全设计与城市设计的交互与组合。展开对城市安全设计的多维审视:

现有的城市项目设计,尤其是城市综合体及巨型工程,还仅仅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与符号,是政治与经济空间的工具与对象。由于其依托的增长模式的非安全性,因此它十分脆弱,不少耀眼的工程隐藏着巨大的经济风险与社会危机。

城市建设规范规定了建筑安全防灾原则下结构、设备、材料可接受的最低安全要求,它同时要兼顾人居公共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指标,一般根据材料性能、气候和地质条件、建筑物用途等可能的潜在风险而制定。

《城市安全设计大纲》是一个有高度层面且务实的规划师、建筑师都可遵循的设计准则,是《城市总体规划》减灾篇之下的细则或称某些防灾、减灾技术标准的整合文本,所以它的规范化与可操作性体现了一种防灾设计“法规”总则的地位。与北京世界城市相关联的《城市安全设计大纲》编制思路及要点:

(1)本大纲立足城市总体防灾减灾规划的体系化,强调从大格局上把控住城市安全的用地结构与布局,最大限度地隔离城市的事故灾害隐患;

(2)本大纲立足于城市的全灾种,并强调综合减灾的大安全观,强调城市在防灾减灾中加大对人为致灾规律的专门化研究与布控;

(3)本大纲在城市功能化安全设计的同时,加强避难应急场所设计与规划,调动防洪、消防、民防及地质灾害防护,安全生产诸领域的专业规划,提出综合防御的规划原则、标准及措施;

(4)本大纲在城市防灾与建筑整体安全设计的构造化建设上有突破即如何构建安全可靠的城市生命线系统并与重点建筑相联系,如何使城市系统总体上防灾思想完备化、建筑物可耐震化、建筑机电系统的可修复化等;

(5)本大纲全面安排城市防灾绿化系统,建设功能齐全的城市防灾公园。不仅要建设功能齐全的防御多灾种的公园以及防灾公共设施,使之与城市各主体建筑、构筑物(含全方位交通)相互连接、补充,同时要提供更多的城市可发展的柔性空间;

(6)本大纲全面布局弱势群体的建筑安全与防灾减灾设计。一方面要对现有城市建筑物(尤其是老旧住区、学校与医院、养老院及妇幼场所等)进行多灾种防御的“补强设计”与安全评估;
另一方面要加大到新建建筑,尤其是超高、地下空间、超大建筑的综合安全设计评估,克服仅进行消防建审、抗震设计的局限性;

(7)本大纲要求安全设计一方面要与现有城市防灾法规相衔接,另一方面要调动市民的参与,因为城市空间的营造不仅仅是为了城市,本质上是为了广大公众,要真正为公众营造一个安心型、安全型、多样型、舒适型、文化型的社会;

(8)本大纲不仅仅是规划设计的安全措施,更是一个安全设计标准化指南和工具;
它不仅仅是对技术人员的单一的安全应急服务系统,更是对规划师、建筑师的公共安全空间上综合性的应急响应支持体系。因此,大纲有多学科重点危险源的判定,还有连锁灾难发生时风险区域的判定与分级管理的空间设计,无论从城市安全空间设计的分层分级看,城市安全管理的权限都要求所构建的空间设计要以明确的城市安全分区为前提。

4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安全总体规划的思路

北京安全,事关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目标的实现;
事关北京的现代化发展;
事关如何构建城市应急与常态管理的模式;
事关城市化发展的本质即公众利益,因为城市百姓“过日子”的理念优于“要面子”的疯狂发展。面对北京固有的自然与人为交织的灾情,面对北京城市化无序发展、日益严重的城市病及低效率,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防灾篇)已不适应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应对巨灾的需要,抓紧立项编制“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初中期的安全总体规划(2012-2020年)”十分迫切。

4.1 规划原则

在北京“十二五”应急规划及国家“十二五”综合减灾规划基础上,完善2020年中远期目标,超前考虑“十三五”期间及其未来的城市安全发展策略。大胆探索“预防为主、纵深防御;
依法减灾,严格监管;
提高能力,持续改进”的基本原则,确保安全北京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逐步实现。

4.2 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全面提升北京城乡应对综合巨灾的能力,明显减低城市人为灾害的安全风险,明显减弱由于自然巨灾造成的损失及威胁。

逐步形成系统应对“巨灾预测、预警、防御、救援、灾后恢复”的链条,建成城市系统的“三大安全空间”即城市建设中的防灾空间、城市灾害防御的缓冲空间、城市应急救援及避难的安全空间。初中期目标:对照发达国家世界城市综合减灾的经验、教训、个案及政策,大胆探索适合北京世界城市防灾减灾建设模式构建的目标,破除传统城市防灾应急管理上的弊端,努力在规划期内营造城市的生产与生活的“安全圈”。在北京世界城市初中期安全“远景”建设中,努力从规划设计上消除大量事故灾害隐患,在基本消除城市历史遗留旧账的同时,全力关注体系建设。具体要立项编制《北京市防灾减灾条例》,同时推出能代表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水准特色的公共安全政策体系。

4.3 规划内容

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及区域的防灾规划应单设一个题目集中研究,绝不可将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的内容分散于各门类规划的条款中。

规划编制的关键是必须统一在综合减灾与大安全观的长远视角上,同时讨论土地利用,生态保护以及城市绿地系统等主题下的安全与防灾考量因素。规划中的城市安全与减灾必须界定规划区内的各种灾害类型、风险等级以及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并应用此信息来指导土地分区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大型公建及综合体规划等。具体讲必须讨论如何降低区域内地质灾害、洪水灾害、校园安全、工业化事故、火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的风险。

4.4 北京世界城市公共安全的政策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安全总体规划》的编制与落实,还需要城市安全减灾的公共政策作保障。它涉及如下重要内容:

对所建项目抗巨灾的开发标准或开发限制,包括选址的红线退让、开发密度标准与类型限制;

对所建项目的事故致灾风险度的评估,并将其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由此给出最新的灾害风险数据及可调整的安全标准;

在加固或拆除可能在灾后倒塌的低于现代防灾标准的建筑物时,要综合考虑灾害风险对灾民搬迁的现状及未来的影响;

要从法律乃至城市公共安全政策上,处理好政府、业主、公众需求上的矛盾,最终权衡的结果往往是人们更倾向于将注意力集中在防灾目标是否落实到规划设计中;

要把握住每一次较大(或影响力极坏)灾害事件所带来的机遇,特别要将政府防灾减灾政策与实施力度挂钩,并每年度展开防灾减灾目标的后果分析;

要通过城市公共安全政策研究与推广,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漫长里程中,找到推进可持续减灾、“安全北京论”的回报。对城市而言,不仅要有对灾害较强的承受力,更需要建立起与北京城市现代化发展相一致的安全减灾新手段、新技术乃至新的城市规划与安全文化建设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庆洲.21世纪中国城市灾害及城市安全战略[J].规划师,2002,(1).

[2] 陈志龙,郭东军.城市抗震中地下空间作用与定位的思考[J].规划师,2008,(7).

城市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1.市政管理

市政侠义上可理解为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本市范围内各种行政事务与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的过程。市政管理与市政比较,争议性颇大,我个人比较倾向的观点是对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市政管理所涉及的对象,包括城市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所有领域。市政管理目标是,提供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来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社会需求,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市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1)市政管理主体

城市公共管理的责任人,一般视政府机关为管理主体,事务裁决由其行使。现在市政管理则倾向于城市利益相关人员的积极参与,让政府机关与其他人员形成一种战略伙伴关系,拧成一股绳,共促发展。

(2)市政管理客体

即市政管理内容,由于市场机制可能出现市场失败或失灵问题,须有公共管理机构介入的城市管理区域。市政管理客体包含城市发展与建设规划管理,基本设施与公共设施管理,城市财政和税收管理,城市人口与治安管理,城市社会保障管理,城市基层社区管理,城市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等。

(3)市政管理规律

市政管理学不是孤立地研究市政管理主体和市政管理客体,而是要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和总结市政管理的一般规律和共同规律。市政管理规律贯穿于市政管理学研究的全部过程。

3.市政管理研究方法

(1)系统研究法

采用系统工程的整套理论体系对市政进程进行分析,把其每个组成部分作为彼此关联的一个整体加以全方位的研究,并对里外之间联系开展比对,有助于科学确定市政管理的整体目标和全面实施方案,发挥市政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

(2)实证研究法

即通过实地调查取证,形成文字材料,建立一套新理论的研究法。优势是从市政管理的具体情况出发,通过实地调查和个案分析,在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总结,其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比较切合实际,而且操作性较强。市政管理的研究应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3)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

即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就是历史比较,对不同时期城市市政的比较分析,从而探索出市政发展规律;
横向比较,就是各个城市之间的相互比较,通过对不同城市市政异同的比较分析,探索市政的共性与个性,进一步明确促进市政管理的内外因素和基本条件。

二、关于市政管理学框架体系的研究

国内已出版的市政管理学教材和专著大体上都遵循一个确定的框架:首先,从城市进展入手,总结性的叙述其发展,包括行政建制的一般情况。接着介绍城市政府的体制管理,对中外市政管理体制的不同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政府职能的定位和发展进行探讨。接下来进入市政管理的主体内容。第一部分提出城市规划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对宏观意义上作为城市规划组成部分的交通和住宅管理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分别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安全四个层面论述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经济管理主要论述城市政府在经济管理中应发挥的作用;
社会管理把街道办事处及分支机构作为切入点,探讨城市社会管理的方向;
环境管理重点论述了城市环境规划理念和城市环境管理的政策与手段;
安全管理则包括了城市灾害管理、城市危机管理和市民安全管理等内容。

三、市政管理研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城市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城市燃气;
安全事故;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一、燃气安全管理概述及预防控制的原则

安全生产是基于生产管理的共性,从制约生产安全工作的具体内容上进行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况出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规律,并用之于安全生产实践活动中去。对于安全生产来说,主要从满足生产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来最大化的减少和防范人身安全危害和财产损失,消除和减少危险源,从而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设施免遭破损的过程。探讨安全生产的概念,需要总结事故致因理论相关要求。一是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从个人内在情绪的倾向上来探讨发生事故的一种理论,一般来说,精神上的不集中是导致生产操作不当的主要因素,也与事故频发倾向人的性格特征关系紧密,往往表现在易冲动,脾气暴躁、工作倦怠、以及理解能力偏低、判断思维较差,工作效率低下等,从而诱发问题或失误;二是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从事故的发生来看,每一件事故的发生都是连串事件相继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换句话说,如果企业加大对生产安全管理的培训力度,注重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并从人的不安全行为中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控制,从而能够减少事故的诱因发生;三是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从人类生产、生活中对能量的需要来看,任何失控行为的发生都是是违背人的意愿而释放出的能量,使其脱离自身的活动状态而致事故损失的发生,如果能够从人的能量释放中进行有效制约,建设意外能量对设备、设施的作用,从而减少事故的危害;四是系统安全理论,从系统内各生命周期安全工程和安全管理方法来看,对于风险源的识别和评价,需要利用系统安全理论来确保系统在规定的时间、性能、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状态,从而为企业生产各要素合力的有效发挥注人积极作用。

二、城市燃气安全事故的原因

(一)燃气用具无回火安全防爆装置

由于燃气热水器的故障,造成回火从而引起燃气爆炸事故经常发生,事故分析认为,当前使用的城市燃气管道,及液化石油气罐在内的民用燃气管道,基本没有设置回火的安全防暴阻火器的相关装置,在爆炸时往往会造成其控制阀失灵,使燃气的气源不能够关闭,大量的燃气泄漏,酿成其悲剧的发生。参考其国外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燃气设备的安装大都会采用各类工业与民用的阻火器,有效的避免或者减少燃气事故发生。

(二)管道燃气存在的危险源分析

天然气和煤气,在国内一般采用管道输送的方式,输送的设备基本由管道和门站,以及高压站和调压装置与管道上的附属设备组成。管道大都埋设于其地下,当地面下陷或管道老化失效时,以及其它不能预见的原因等都可造成其管道燃气泄漏。我们在以下的文章中浅析了对其管道燃气爆炸的事故原因:

1、燃气检修的不及时,其管道的腐蚀比较严重,设备又相对比较老,致使安全可靠性不能够得到保障。另外,改变管道埋设位置,也可产生管道燃气的泄漏,如道路改建或拓宽时,使燃气的管道置于车行道的下面,管道一旦受到压力加大就会受损,从而发生燃气泄露。

2、安全责任与管理措施,落实的不到位,违反其操作规程,也都是造成其燃气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三)灌装燃气的危险源分析

城市或者燃气管道的输送不到位的地方,有很多居民与餐饮业,使用罐装的液化气,在其使用方法不当的情况下,液化气灶具在回火时。容易造成减压阀与气罐发生爆炸,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在生产和运输,以及储存和使用的过程中,产生火灾、泄漏和爆炸事故层出不穷。

(四)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安全事故

1、有些人再其使用燃气时,比较粗心大意,在其离开厨房时,又是会忘记关闭阀门,及关阀不严等错误,致使燃气泄露,造成危险事故发生。

2、操作的错误,有些人习惯于“以气等火”,不遵守“以火等气”;
导致在点火前漏出燃气。

3、用户在更换液化石油气钢瓶时,检修不及时,胶圈老化导致燃气泄漏。

4、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有些人员上岗前没有经过培训,燃气消防安全知识少,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二、城市燃气安全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落实政策法规、注重安全管理机制创新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生命线,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是符合我国安全生产实际,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形成本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的首要任务。对于城市燃气企业来说,作为伴随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高危行业,如何从落实国家的《安全生产法》的相关要求,如何从遵循国家的安全政策和法规上来预防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需要从创新安全管理机制上,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下,优化企业管理机构和岗位设置,明确相应职责和岗位关系,从而为安全运营管理奠定组织基础。

(二)注重统一规划和设计,完善城市燃气管线的规范化和科学性

对于城市燃气工作实际来说,不仅是贯彻燃气行政管理的主要表现,也是推进城市社会福利的基础内容。从燃气企业和燃气行业管理中来认真分析岗位使命,必须要从规划上、设计上、建设上、管养上来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密切与城建、市政、电力、消防等部门间的协作,以行政监督和行业发展相结合来推进城市燃气事业的综合排布,并从施工规范和日常管养维护上杜绝不安全隐患。

(三)注重工程质量,严把工程投入运营管理关

燃气工程质量关系到管网的正常运行,尤其是在燃气管网的铺设和建设中,必须贯彻好工程质量标准,严把工程投人运营管理关,从工程项目的施工、监理、项目责任制,以及工程勘探、设计等环节来强化工程质量管理,为燃气管网工程质量提供优质、高效、可靠的安全保障基础。

(四)注重对外宣传,强化安全用气的指导,切实提升城市居民的用气安全意识

安全用气与燃气企业的安全生产同样重要,借助于不同形式的宣传媒介,从用户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完善、稳定、可靠、便捷的安全用气服务体系,规范用户用气行为,并从安全管理的长期性和燃气工程的特殊性上,深人开展安全使用燃气具、燃气设施,印发宣传资料和制作电视安全知识讲座,以别出心裁的用气安全知识竞赛中来营造良好的燃气安全环境,特别是加大对各辖区居委会的横向联系,以便民、贴切、灵活的方式来宣传和推广安全用气的知识。

(五)制定安全抢险应急预案,构建高素质的抢险救灾队伍

人力管理是贯彻安全生产的关键,而结合燃气企业安全生产实际,编制科学有效的应急抢险预案,从人员队伍建设上来提高总体素质和能力,强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抢险方针,切实提升突发事件的应急抢险能力。在企业安全教育工作中,要加大对新进员工的岗位培训,特别是“三级”安全教育制度的落实,对职工换岗、转岗、复岗等情况做好安全教育,特别是对于特殊工种工作人员要进行相关资格认证考试后方可上岗。

(六)注重日常设备的管养和巡查,及时处理安全隐患

燃气工程项目建设与城市市政建设发展是相互联系的,特别是随着城市化发展中对各项电力、通信、交通等建设步伐的加

快,强化对燃气工程的日常检查和管理十分重要。特别是对关键路段、重点工程项目的监督和布控,随时做好燃气管网输配线路的巡检工作,对于个别易损坏路段的探测和查漏,如电缆井、雨水井、排水管网及其他埋

设物的检查等,都需要从管线安全评价中来开展针对性的检查。同时,加大对重点设备场站的检查,如调压站、储配站、加气站的日常检查,对特殊设备的保养维护,以确保设备的安全状态。

结束语:

城市燃气安全是城市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气化率的提升,对于城市燃气来说,燃气泄露及爆炸等安全事故不仅给企业敲响了警钟,也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为此,加大对城市燃气安全管理对策的分析和研究,从制约城市燃气安全的事故原因出发,分析事故的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强化对燃气设施、设备的全面检查和维护,不仅是燃气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更是落实以人为本、推进安全生产的使命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有礼. 居民室内燃气事故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J]. 工程与建设,2013,01:128-130.

推荐访问:安全管理 城市 论文 城市安全管理论文【五篇】 城市安全管理论文(精选5篇) 城市安全管理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