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成语中名人故事【五篇】(2023年)

时间:2024-02-22 11:19:02 来源:网友投稿

典故性成语作为词汇系统中的一种语言现象,我们不能漠视它,不能不研究它。鉴于目前语言学界还没能对其进行准确定位,首先有必要对其进行定名。一、典故与成语的界说单就典故定义的界定而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中名人故事【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成语中名人故事【五篇】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典故 成语 典故性成语 定名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056-01

典故性成语作为词汇系统中的一种语言现象,我们不能漠视它,不能不研究它。鉴于目前语言学界还没能对其进行准确定位,首先有必要对其进行定名。

一、典故与成语的界说

单就典故定义的界定而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鉴于此,笔者就典故的定义谈谈自己的看法。

《词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的观点基本一致,下面引用《辞海》中的定义加以说明。1979年5月修订的《辞海》是这样定义“典故”的:

[典故]1.典制和掌故。《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次燕见,辄兴席改容,中官亲拜,事过典故。”2.诗文中引用的典故和故事有来历出处的词语。[1](P44)

《辞海》对典故的界定有两个义项,笔者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对典故定义较为合理的说法。它不但囊古今的典故内涵,而且也扩大了典故的外延,妙于将“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纳入典故之中,使典故的概念由专指典章旧制而扩充容纳了古代故事和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这样的意义。现在我们所使用的典故,一般取义项二。根据义项二,我们可以把“典故”的内容和来源归结为两种类型,即事典和语典。但此定义将对典故的使用限定在“诗文里”,笔者认为有失偏颇。这和《现代汉语词典》犯有同样的弊病,放在下段分析。

《现代汉语词典》将典故一词定义为:“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此定义将典故的使用范围限定在“诗文里”,排除了人们口头上使用的典故,似乎不太严密;
再则,把引用的对象限定在“古书中”,应该说也是值得推敲的,比如神话传说,最初并非来源于书面。笔者认为,典故应是指人们在口头上和书面里所引用的古代故事、传说和有来历的词句。这是本文所使用的典故一词的含义。

关于“成语”的定义,1979年9月修订的《辞海》是这样界定的:

[成语]熟语的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句。在汉语中多数有四个字组成。组织多样,来源不一。有些可以从字面理解,如“万紫千红”“乘风破浪”;
有些要知道来源才懂,如“青出于蓝”出于《荀子•劝学》。[2](P78)

从《辞海》的定义我们可以确定:成语是固定词组或短句。本论文所说的成语是指严格意义上的成语和有谚语等其他熟语形式转化而成的准成语。而一般的谚语、惯用语、格言名句以及结构松散的语句等不包括在内。

二、典故性成语之定名

正被我国语言学界所关注的“典故词语”的研究,已经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如:丁建川的《汉语典故词研究》,的《典故词语的词汇化研究》,王光汉的《论典故词语的词义特征》等。他们阐述了典故性词语的特点,但对于典故词语中的一个分支――“典故性成语”,还没有学者对其进行过特别明确的界定,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典故性成语”做一下定名。

(一)典故性成语的界定

典故性成语是指前代的故事和诗文中的词语通过用典而形成的固定词语或短语。据此分析,不但可以把历史故事或寓言、神话、传说等作为典故的来源,而且古代的经书词句、圣贤言论都可以作为典故的来源。我们把前者称为事典,后者称为语典。根据上述定义,我们把“典故性成语”的内容和来源归结为两种类型,即事典成语和语典成语。

以往的辞书,把“成语”和“典故”合在一起并称为“典故成语”和“成语典故”。笔者认为这样命名不好。因为“成语”和“典故”在语法结构上有两种组合方式:一种是并列关系;
一种是偏正关系。这就容易造成岐解(歧解、分歧)。正确的理解是偏正关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一下子正确理解的。为了消除这种歧义现象,我把这种命题称为“成语形式的典故”或“典故性成语”。它是一种以典故性成语为内涵演化而成的语词,它来源于典故,最终以成语的结构形式固定下来并流传至今。这两个命名,我会选择“典故性成语”作为命名。因为这两种命名虽然结构相同,含义也相同,但“典故性成语”却比“成语形式的典故”更为简练些。

(二)典故性成语的特点

典故不可能凭空而存在,它必须要借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来表现典故呢?一种语言单位,只要能把典故的内涵表现出来,就具有资格成为典故选择的表现形式。如:词(东道主、二竖)、词组(班荆道故、结草衔环)、句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多行不义,必自毙)都能概括典故而成为其有效的表现形式。成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故能成为概括典故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在“典故性成语”这个概念中,“成语”和“典故”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总之,这类典故性成语的共同特点是,形式上是严格意义的成语,意义上有典故的内涵,附加于典故,而使该典故构成一个适合于成语格式要求的的语词。

【参考文献】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范文第2篇

“物语”这个词,按照《辞海》的解释,是现代汉语“故事”的意思,日文假名写作。它是日本的一种由民间口头说唱形式发展而来的文学体裁,相当于我国宋元时期的话本和拟话本小说。在日本文学史上,物语主要指自平安时代(794-1192)至室町时代(1336-1573)的传奇小说、和歌氏小说、恋爱小说、历史小说、战记小说。最著名的有《源氏物语》《伊势物语》(竹取物语》《平家物语》等。后来,“物语”一词就成了故事、传说、传奇之类的概括性的词汇。例如日本女歌手滨崎步的专辑《私物语》译成英语是MY STORY。

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为不少中国人所熟知,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被誉为“日本的《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这部小说由我国著名学者、翻译家、漫画家丰子恺于上世纪60年代翻译成中文。我们知道“物语”这个词,可能是从这部作品肇始。

按照日本学者的解释,“物语”的本义是接近传奇、故事而与小说有别的一个概念。日本近现代小说家川端康成在《小说的构成》中认为,物语的旨趣被配置在时间的继承中,而小说则必须在因果关系之上构成。“国王死了,王妃也死了”,这是物语;
“国王死了,由于悲伤之故,王妃也死了”则是“构成”。小说的构成当然也讲究时间的脉络,但总不如因果联系重要。物语的听众大概会问“然后呢”,小说的读者则会问“为什么”。日本文学理论家桑原武夫在《文学入门》中说:物语告诉人们一种远离日常生活的特殊事件,其兴味中心,与其说是被事件操纵的人物,毋宁说是事件本身。小说描写日常世界,即令有特殊事件,也要与日常生活同样处理得可解才行。从作者的立场而言,写物语的人,只要把特殊事件以感性态度传达于人就好,其本身的个性并不重要;
但小说作者,则需要自己去创造作品人物,其间必然存在着“告白”成分,故支持小说世界者,实非事件,而是作者的个性。日语综合辞书《广辞源》释ゑみかたも(物语)一词为:以作者之见闻或想象为基础,以散文叙述人物、事件之文学作品,广义则指小说,狭义指平安时代至室町时代者而言。

“物语”一词在中国内地的大面积流行,可能是在“80后”作家尹珊珊于2001年凭借《纯快乐物语)一文获得第三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一名开始。从此之后,网络、报刊,尤其是酷爱创新作文的“80后”们的笔端开始频频出现“物语”一词。

当前在汉语世界活跃着的“物语”一词,在很多场合还保留着“故事”的含义,用于有故事情节的作品,常作为小说、影视剧的题名。旅美女作家严歌苓长篇小说《穗子物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收录了12个故事,以“穗子”这个主人翁贯串全书,讲述了少女穗子在“”中的成长经历。《侦探物语》是王家卫导演的一部改编自日本漫画的电视剧。有时是作为“故事”的同义语使用,如“百姓故事:文身者物语”(人民网2005/10/19)“风流教授的物语”(《中华读书报》2005/5/30)“青春物语――曹方无法安放的青春”(《北京娱乐信报》2006年1月7日),后者讲述的是艺人曹方的故事。还有电影《夏日物语》、玄幻小说《基因物语》《风姿物语》、翻译小说《新娘物语》、校园小说《狗年狗月之物语》等。《同志残酷物语》是关于同性恋的故事。《网恋物语》(九州出版社,2005.1)则是一部包括小说在内的以网恋为话题的图书。

但是,目前“物语”一词已经不安分于它的原义,逐渐演变为非故事的资讯、告白、建议、言论等含义。《三联生活周刊》的“投资物语”不是投资者的故事,而是关于投资的建议、指南等。任伯良《人际物语》并不是一部关于人际关系的小说,而是关于为人处世、交际礼仪方面的指导性读物。《重庆商报》2006年1月16日《白领物语:下班后我们只谈风月》,这里的“物语”相当于“言论”。《天府早报》2006年1月17日A20版《健康物语》,共10条内容,“物语”相当于“建议”“资讯”。报刊(尤其是副刊)、网站还纷纷把“物语”作为集纳关于某一话题的文章、帖子的专栏名称。如“青春物语”“爱情物语”等。有时人们取“物语”的字面含义,指一种语言、言论。如“眼下,不时有‘反面教材’常换常新,不时有新的‘贪官物语’出炉。由于新的‘贪官物语’通常夹带一些形色各异的‘贪官理论’,所以在通过现象看本质上,也偶尔会给公众以新的角度。”(《工人日报》2002年8月27日)有时人们将“物语”作为相对于“人语”的概念,即非人的事物的“语言”(信号、信息)。如“夜间行车车灯物语提示 看我变化行车语”,(京报网2005/11/20)“蝎子、蜈蚣、蚂蚁……还有一些见都没见过的昆虫,被做成了装饰品,并且它们像花一样还有自己所代表的物语,蝎子蜈蚣保平安,蚂蚁红豆心里只有你……”(大河网2005/9/19)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范文第3篇

《成语故事》这本书很好,它主要是将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人际交往中形成特有的表达方式.在表词达意方面有着画龙点睛的效果.这本书所有的字全都配有拼音,对孩子读起来更方便.对一个成语故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和课堂上没有的生字.而且孩子也非常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有时她还会把学到的成语故事讲给妈妈听,妈妈非常高兴,她也很得意.孩子就是这样的,越是夸奖她,她就越有自信,学习也越好,我对此深有体会,以后我会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孩子一起看书学习.

以培养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成语故事》里的成语故事多不胜数,这本读物,它不止有对成语由来的小故事,对其中的生僻字做了详细的解说之外,还增设了历史典故,人物介绍和小知识等小栏目.让我们在认识成语的同时对当时的背景与学者的认识加深巩固.

“妒贤嫉能”这个故事写出了项羽的愚昧,他之所以不能得到天下,这便是最主要的原因,从古至今,不赏识人才的人,都是失败者.《成语故事》里关于三国的故事也有许多,还可以一边补充对三国的认识.

有个“名落孙山”的故事让我苦笑不得,讲述的是一个叫孙山的人和同乡去考科举,结果自己最后一名,而同乡没有居榜上,结果回到家,同乡的父亲问他儿子的成绩,孙山还委婉得意的说最后一名是自己,你儿子榜上无名.趁机显露了自己的才华,但其实在别人看来,滑稽了点.

“程门立雪”更是印象深刻,因为看了《恰同学少年》的缘故,看到了毛泽东借鉴前人“袁门立雨”,在外人看来是可笑的,为什么一定要一动不动呢?特别是“程门立雪”,杨时和游酢,因为老师睡着了就一直站在门口,下雪也不进去,这种行为其实可以称为“愚昧”,其实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半对半错,毕竟是初次登门拜访,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的,而且古代的思想和我们不一样,因此评论的话还是少说为妙,他们的老师也都被这精神感动了.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竹子姑娘;
文本语言;
审美;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120

0 前言

在中日两国民间分别流传着两则“竹子姑娘”的传说,一位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斑竹姑娘,一位是日本物语中的辉夜姬。斑竹姑娘的故事目前主要收录在田海燕所编辑的《金玉凤凰》的《斑竹姑娘》篇中,《金玉凤凰》是田海燕将在藏族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加以收集、整理,最后编纂成书的民间故事集。该书主线是大王子追取金玉凤凰鸟,由多个连环小故事组成,《斑竹姑娘》是其中的一个小故事。《金玉凤凰》最早在1957年出版,因社会、作家等各种因素影响目前存在多个版本,由少年儿童出版社1961年出版的《金玉凤凰》第一册是田海燕独自编纂的较早的版本,且收录故事数最多(41个),其中包含了《斑竹姑娘》的故事,本文的研究主要以此为蓝本。

辉夜姬也称赫夜姬等,以其为原型的故事在日本有多种文学体裁和版本,最常见于日本物语中,目前收录故事比较完整的是《竹取物语》。《竹取物语》是日本最早的物语,又叫《竹取翁物语》或《辉夜姬物语》,是以女文字(假名)写作的作品,作者与创作年代均不详。《竹取物语》中辉夜姬的故事从平安时展至今,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版本,由日本讲谈社出版、北杜夫・l万智编纂的《竹取物语・伊势物语》以现代日文写作,故事情节丰满,对故事中出现的人物、物品、风俗习惯等均有详细注释,利于读者深入、全面理解辉夜姬的故事,因此本文所引故事内容基于此版本翻译。

《斑竹姑娘》与《竹取物语》在故事情节上有极高的相似度,关于两则故事的起源问题迄今仍是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在中日两国传承至今的神话、传说中“神奇出生”母题的故事很多,也有关于“竹中出生”的传说,可以说中日两国都有孕育与滋养“竹子姑娘”故事的文学土壤与环境,但两部作品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情况却相去甚远,本文试图从文学审美的视点出发,从两个文本的文学语言及作品人物塑造的艺术性来看探究两则故事在现代传承上的差异。

1 中日“竹子姑娘”传说

《斑竹姑娘》讲述了藏族青年朗巴从专横的土司及其手下保住一株斑竹,从竹中出来一位美丽的姑娘,斑竹姑娘用寻找稀世宝物的难题拒绝了五个权势青年的求婚,最终与朗巴生活在一起的故事。《竹取物语》讲述了一位伐竹翁在竹中发现一个小女孩,3个月就长成为一位容貌惊为天人的美丽姑娘,老人给她取名为“辉夜姬”。后来有5个贵族子弟向她求婚,辉夜姬向这些求婚者分别提出了一个难题,约定谁能找到难题中的罕见宝物就嫁给谁,可是这些求婚者都失败了,之后天皇也想娶辉夜姬,同样遭到辉夜姬的拒绝,最后辉夜姬披上羽衣升上天宫。

辉夜姬的故事在日本流传历史比较久远,斑竹姑娘的故事经田海燕收集整理成书后,在20世纪60年代进入日本民间文学研究学者们的视野,以百田弥荣子的毕业论文为首,伊藤清司、君岛久子及关敬吾等学者围绕《斑竹姑娘》开始了翻译、研究的工作,于20世纪70年代掀起了一股《斑竹姑娘》与《竹取物语》对比研究的热潮。这不仅因为两位“竹子姑娘”拥有相同的竹中异常出生的神奇光环,还因为两则故事中有相似度极高的五公子求婚难题情节设置。百田弥荣子在《关于竹取物语形成的考察》中以对比表的形式清晰、详细地列出了两则故事的求婚部分内容,包括求婚者名头或身份、所出难题、难题物品的特征、最终入手的物品、入手的经过、姑娘的行为、假货被识破后的结果,结合其他部分可得出两则故事“竹子姑娘出现以前的故事,以及结尾辉夜姬升天部分除外,中间部分基本一致。”的结论。

2 中日“神奇出生”传说与“竹子姑娘”故事传承

在中日两国的民俗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神奇出生的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以文字的方式记录、流传下来,衍生了众多以“神奇出生”为主题的作品。以汉代纬书为例,其中记录了十九个神奇出生的神话主角,他们中有氏族始祖、远古英雄帝王、开国君主、圣贤人士等。《诗经・商颂》中记载商契的出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河图稽命征》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权星,照耀郊野,感而生黄帝于青邱。”《史记・高祖本纪》中载汉高祖刘邦的出生:“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汪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隧产高祖。”古代文献中也有关于“竹中出生”相关的故事。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建安有oY竹,节中有人,长尺许,头足皆具。”《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载:“有竹王者,兴于q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濮。氏以竹为姓。”

日本的物语、昔话中关于“神奇出生”母题的作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桃太郎》及《瓜子姑娘》。“老爷爷一边说着,把桃子放在两只手上,正左瞅瞅右看看,突然桃子从中间劈开成两瓣,从里面传出‘哇哇’的大哭声,一个可爱的男孩子从里面迸出来了。……于是,因为他是从桃子中生出来的,给他取名叫桃太郎。”“那样说着,就准备把瓜劈开,只听那瓜“咔咔”作响裂开了,生出来一个可爱的女孩子,老爷爷老奶奶都高兴得不得了,给她取名叫瓜子姑娘。”

《斑竹姑娘》是在金沙江流域流传的故事,经田海燕收集整理编入《金玉凤凰》故事集中才被更多的人所了解。《金玉凤凰》最早于1957年出版,收有12个故事,到1961年的版本时增加到41个故事,随后由于中国国内特殊政治时期,《金玉凤凰》及其编纂者都被波及,直到1980年才重版了1961年本,命名为《金玉凤凰1》,1983年刍燕在田海燕所收集的资料基础上继续编纂了《金玉凤凰2》,收录了新的故事,《斑竹姑娘》自然未列入其中。随后,从1992年至今出现了一些合集、简装本、插图本,多以1980年及1983年版本为基础。虽然《斑竹姑娘》的故事近年被收入中国小学语文A版四年级上册教材中,但其作为民间故事只在局域范围内流传且影响不大,作为文学作品在中国民众认知度也不高。反而在20世纪60年代吸引了日本民间文化研究学者的目光,先是由伊藤清司及百田荣弥子共同发表了《金玉凤凰》日文译文,1977年君岛久子以《チベットのものいうB》为书名将《金玉凤凰》故事集翻译成日文,其中收录了《竹娘》(《斑竹姑娘》)的故事。相比其自身的民俗及文学价值,其作为《竹取物语》研究及中日文学、民俗文化对比研究的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

辉夜姬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竹取翁物语》、《辉夜姬物语》等版本,从平安时代流传至今,发展为独立的故事文本――《竹取物语》,《竹取物语》现存有图版、解说、绘卷、奈良绘本等各种珍贵古本资料,也有现代文版本,它是日本古典文学教材必收的篇目,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也是外国人了解日本文学及文化的经典文本。即使在现代,以《竹取物语》及《辉夜姬》为题的各类绘本、动漫、电影等作品不胜枚举,辉夜姬是日本人在孩童时期就已熟知的形象,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由于《竹取物语》中“富士之烟”篇章中有关于富士山来历的传说,辉夜姬的故事在日本富士市广为流传;
在日本有以“辉夜姬”命名的人工卫星、高速巴士;
1929年古关裕而以《竹取物语》为名所作的管弦乐舞曲在英国伦敦作曲大赛中获奖,1933年日本作曲家贵志康一作《竹取物语》钢琴曲;
继1987年电影《竹取物语》之后,2013年11月23日根据《竹取物语》原作改编、由高x爰喽街谱鞯亩漫作品《辉夜姬物语》(《かぐやの物Z》)公映,辉夜姬的故事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可见一斑。

3 “竹子姑娘”艺术形象与文学文本语言对比

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说:“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一个人若从实际的观点来看一座森林,他就要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的健康,或是森林主人怎样计算薪材的价值;
一个植物学者从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物生命的科学研究;
一个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观没有别的思想,从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来看,就要问它作为风景的一部分其效果如何。”《竹取物语》的女主人公辉夜姬作为“世上最美的女人、拒绝人间最高权力者皇帝、最终奔月而去”的这一形象,被众多后续的物语所继承。……可称为辉夜姬“后裔”的故事人物不胜枚举。甚至出现了“辉夜姬性”这一术语、后世的文学作品能达到如此影响力的物语就只有《源氏物语》了吧。……可以说到如今辉夜姬和她的故事依然俘获着日本人的心。抛开作品的时代背景、政治因素,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看,《竹取物语》在作品艺术性上所达到的高度是《斑竹姑娘》难以企及的,尤其是辉夜姬这一经典艺术形象的塑造,这都与《竹取物语》风格独特的文本语言有直接关联。

首先从文本语言的形象性来看。形象化的语言,能让读者从抽象的文字中得到如临其境的审美感受。两位“竹子姑娘”均是出生于竹中,拥有美貌与智慧的少女。关于其出生的细节与美貌,《斑竹姑娘》中描述为“竹筒里竟有一个漂亮的女孩”“女的象牝鹿一样美丽……女的唱歌像百灵鸟那么清脆而又迷人……”“忽然听到银铃般的姑娘笑声”,《竹取物语》中则说“从竹筒中发出耀眼的光芒……里面蹲着个三寸也就是10厘米大小的可爱的小姑娘。”“要说起这位姑娘动人的容貌……家中仿佛环绕着光芒。”。“三寸”与“10厘米”是形象而又具体地描述出辉夜姬的“小巧琳珑”,而一个动词“蹲”看似轻描淡写,悄然为读者设立了一个自上而下的观察视角,脑海中自然而然地描绘出窥探竹中景象的画面,传神地表现出了竹中女孩初生婴儿般的“娇”与“弱”,辉夜姬刚从竹中出来时的娇小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不禁心生怜爱之情。《竹取物语》中多次用“光”来隐喻辉夜姬的美,“美丽的容貌”与“耀眼的光芒”都是用眼睛来感知,“美丽”是感性、主观的表现,“光芒”则是物理现象,用“光芒”来表现辉夜姬出众的美貌,巧妙而又形象。

其次看文本语言的隐喻性。《斑竹姑娘》与《竹取物语》中两位“竹子姑娘”巧妙、智慧地用难题拒绝了五位贵公子的求婚,在求婚者数量、身份、难题物品、寻找物品经过以及最后的结局均大致相同,但《竹取物语》以转喻的手法,巧妙地将求婚者的名字、物品等与其行为结合起来,为读者提供新的体验,提升了作品的艺术高度。如借石作皇子丢掉假钵(发音HACHI)的行为比喻他丢掉了廉耻(发音HAJI)心,来讽刺他的厚脸皮;
以车持国皇子因假玉珠(发音TAMA)而躲起来的行为嘲讽他丢了魂(发音TAMA)的可笑;
以阿部(发音ABE)右大臣的名字的发音及大纳言事件中的传言来讽刺他们诡计难成;
用中纳言所寻找的贝(发音KAI)转喻其临死前收到辉夜姬的回信认为辛苦是有价值(发音KAI)的,这些语言使文本超越了文本所描述的事件本身,为文本赋予了深刻的艺术意义。

最后,从文本语言的内涵性与蕴藉性来看。描述贵公子为“竹子姑娘”的美貌所倾倒时,《斑竹姑娘》中的描述为:“斑竹姑娘鲜花一般的笑容,惊得他们都吐着舌头,像狗一样直流馋涎,半天也缩不回去。”《竹取物语》中则描述为:“……无论是十一、十二月飞雪结冰的苦寒时节,是六月的酷暑之日,还是电闪雷鸣的时刻,仍殷勤地跑来。”前者的语言贴近民间文化,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但难免有献媚、低俗之嫌,失去了文学文本的美感。在《斑竹姑娘》中,虽然“朗巴和妈妈……认为她是天女下凡……”,但除了其奇异的竹中出生环节,后面的难题智斗五公子求婚环节她是“大大方方地走来”“她安详地笑着叫她放心”,故事文本中以平实的语言将她描述为勤劳、勇敢、善良的少女形象,而辉夜姬则被塑造为连“家人也难轻易见着”贵族女性形象,对求婚者及皇帝的冷淡态度更衬托出其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竹取物语》中辉夜姬羽衣升天前写给皇帝的和歌“归去之时,羽衣轻着身,慕君之思深无奈。”与“富士之烟”部分皇帝所作和歌“不见之缘,悲泪满衣襟,不死灵药又何用。”相呼应,使读者感受到辉夜姬身份使然背后的无奈与不舍,写出了皇帝相思之痛,将现实与理想、幻灭与永生和谐地融合在作品中,使故事文本更含蓄、富有韵味。

4 结语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神奇出生”甚至“竹中出生”对于中日两国文学作品来说都不是新奇的主题,都具有孕育与滋养“竹子姑娘”类型故事的文学土壤与人文环境,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看,两国民众及读者对此类文学体裁接受度较高。然而这两部在情节上高度相似、在民间文化研究中存在故事原型起源之争的传说,无论是从文学文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从民俗文化传播的范围,还是从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及所受关注度来看都相去甚远。《竹取物语》在日本文学史上的经典性、代表性、开创性,辉夜姬艺术形象在日本文学、日本民俗文化中的地位是《斑竹姑娘》难以企及的,这与《竹取物语》文本语言的生动性、隐喻性、内涵型与蕴藉性不无关系。因此,通过《竹取物语》艺术形象塑造的成功例子,我们可以明白:民间文学及民俗文化在传播、传承过程中除了受地域文化等因素影响外,作为其传播载体的文本在塑造人物形象、决定故事受众等方面也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民间文学文本及人物形象的艺术性在民俗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值得重新审视。

参考文献

[1]田海燕.金玉凤凰(第一册)[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61.

[2][日]北杜夫,l万智.竹取物Z[M].伊菸镎Z.v社,2009.

[3][日]君岛久子.金沙江の竹娘hDDチベット族の怀肖取钢袢∥镎Z[J].文学,1973,(3):112-126.

[4]魏欣.汉代纬书神奇出生母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14).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9―0073―01

陶行知说过:“儿童的思维在手上,要解放学生的嘴巴、眼睛、耳朵,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引导学生在做一做、画一画、猜一猜、找一找中学习语文,能够提升语文能力。”因此,要真正转变语文的学习方式,就要让学生在教师的牵动下做语文学习的“分解动作”,走向独立完成语文实践行为的“连续动作”,使语文学习由单一型、习题化,转为综合性、实用化。以下,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积极参与新课程实施以来的所得,就增强语文教学活动略述如下。

一、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习语文

新课改实施以来,“预习+展示+反馈”的自主式、开放性课堂模式备受教师青睐。课堂上,教师普遍改变了以往牵着学生亦步亦趋的授课形式,采用小组合作和展示交流的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平台。并且,教师普遍重视在课前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圈点批画,作好学习批注,梳理出学习中的困惑与疑问。如,在教学《你,浪花的一滴水》时,课前笔者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查阅有关雷锋的资料,了解雷锋。有的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了雷锋的个人简介、成长经历;有的学生从课外书上阅读到雷锋的故事和雷锋日记。课始,笔者让学生据题质疑:你是谁?为什么说你是浪花里的一滴水?引入雷锋后,在认识雷锋时让学生交流预习资料,大家互相补充,最后笔者做简单的小结。相信学生、注重探究学习,使距离学生生活很远的雷锋形象渐渐清晰化,一个个性鲜明的雷锋形象站在了学生面前。展示课上,学生开展小组竞赛,选出代表上台展示,台下学生进行补充,并对这一环节提出自己的疑问,互相释疑。同一个知识点,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观点,课堂上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火花在这里碰撞着、闪耀着,汇聚成课堂的活力。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在学校里面要让学生从书写去学书写,从谈话去学谈话,从唱歌去学唱歌,从推理去学推理。要增强语文教学活力,就要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实践,自己收集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地名》一文时,学习了课本上关于地名的知识后,笔者让学生开展了“爱我敦煌――了解家乡地名”的社会调查活动。学生兴趣很高,有的学生请教家长、邻居,了解敦煌地名的来历及敦煌地名的典故,有的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实地调查、采访。学生通过调查、采访、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了大量与敦煌地名有关的知识,完成了关于家乡地名的调查报告。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家乡地名的由来,而且感受到了家乡――敦煌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真正受到了一次生动形象的乡情教育。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让学生贯穿于课内课外,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三、在创新校本课程中学习语文

推荐访问:成语 名人 故事 成语中名人故事【五篇】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精选5篇)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