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农业推广硕士论文【五篇】

时间:2024-04-03 09:00:05 来源:网友投稿

农业高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持,积极培养应用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本地区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产学研相结合、理论提升实践应用的优势,为新农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农业推广硕士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五篇】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业推广;

学位论文;

质量;

评价体系

农业高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持,积极培养应用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本地区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产学研相结合、理论提升实践应用的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5年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提出大办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是我们今后学位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以及发展专业学位教育,要认真研究专业学位教育规律,把专业学位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 ] 。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就是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行各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是因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发展的[ 2 ] 。10多年来,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立足于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职业背景,有效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密切学校与农业、社会有关部门的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

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的研究生,通过以应用型、着眼于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为主线的教育后,他们的研究课题成果又很快投入到社会需求中去,在农村、农业建设中发挥显著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的持续发展。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已被实践证明是一条源于实践,深化理论,创新发展,应用提高的有效高层次人才培养之路。

一、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业中最重要的环节。

1981年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对硕士、博士学位的授予条件作了明确的规定。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方面,硕士要求坚实地掌握理论知识,且专门知识是成系统的;
博士则要求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在知识上呈现了逐级递进的要求。在工作能力方面,硕士除具备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外,还强调具有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不仅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而且要作出创造性的成果,突出了层层提升的能力要求。而研究型学位与应用型专业学位对论文的要求又突出了理论深化和应用转化的区别。推荐阅读: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毕业论文

学位授予条件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在对学位论文的要求中。研究生学位论文以选题、开题、研究、分析、总结,到修改成文答辩的全过程也是对该生理论与技能、知识与分析理解的全面检验,也是综合能力培养与提升的过程。所以,撰写学位论文需要涉及的因素很多,它必须有前沿性、创新性,又必须要有应用性和前瞻性,要有技术性又要有条件利用性等因素[ 3 ]。

二、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特色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农业推广硕士是我国新设置的农业教育领域的专业学位之一,2000年6月成立了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并于同年试点招生,具有特定农业职业背景,面向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及相关部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和教育尚处于探索之中,开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工作的研究,有助于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逐步建立,为进一步完善农科研究生教育体系打下坚实基础。2010年,从中央到各地方省市、社会各界,对新疆的发展均表现出了高度的关注。新疆发展面临大好机遇,新疆现代化农业也开始呈现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已经显现出令人惊喜而振奋的“新疆效率”。新疆农业的大发展不仅为自治区也为全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物质保证,同时,为经济结构调整奠定了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为新疆农业提供智力支持,提高农业各领域现有人才素质,显的及其重要。

一、扩大招生规模

目前我区农业推广系统中普遍存在人员学位、学历偏低的现状,大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农业推广、管理和科研工作的人数较少,加之对农业推广硕士招收对象的条件要求较高、学费较贵,致使生源的数量匮乏。扩大招生规模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树立正确认识,加大宣传力度。面向社会、面向农业部门、面向基层,广泛阐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的联系与区别。进而打消考生与用人单位的等级顾虑,吸引更多的优秀在职人员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农业推广硕士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与农业技术推广、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的一种专业学位,与MBA、MPA、工程硕士、教育硕士等同属于一类型的学位,是一种正规的研究生教育,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只是培养方式、知识与能力要求等方面有所差异,不能说谁高谁低,谁优谁劣。

其次,面向经济主战场,积极与政府部门或企业合作,开展“联合办学”或“合作培养”,解决学员的学费问题。农业推广硕士的生源全部来自本自治区,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因此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应该要积极投身到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近年来,新疆人才流失相当严重,面对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提高各农业领域骨干人才素质,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提供智力障。只有招生规模扩大,才能在充足的生源中择优录取,保证生源的质量,提高培养质量。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聘用高级职称校内外指导教师,实施双导师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大多来自基层单位,所在地区较闭塞,收集和查阅相关文献较为困难,独立研究能力较差。双导师制就是指研究生的指导教师由一名校内的指导教师和一名研究生选送单位推荐的、来自农业推广一线的指导教师共同担任。校内导师需在研究生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研究论文关键技术和方法的掌握、相关领域国内外前沿的了解以及收集相关的文献和资料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并组织任课教师参加全国农业推广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全国性农业推广硕士师资培训项目,加强研讨交流。

三、规范化培养环节建设

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等领域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应用、强调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秉持课程体系突出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和实用性的原则,组织相关任课教师收集、研究、引用领域协作组编制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根据教学中实际情况更新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强化农业推广硕士生产与实际、管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同时也要考虑他们接触新方法、新理论不足等特点,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灵活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讨论、主题报告、观看录象资料、实地参观考察等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学员与教师双向互动,着力提高面授效果。利用现代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在教学时间上的安排上,要合理设置学时,注重面授和自学相结合,规定最少授课时间,多安排学员双休日、节假日到学校上课。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主要是行政人员、科研人员、高校教师等,他们多数为单位骨干,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要求学员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6个月。每门课程缺勤达1/3以上不能参加考试。

在实践中,由于大多数学员在学习的同时还兼有繁重的工作任务,部分学员还集行政职务、技术职务于一身,仍有部分学员由于种种原因(如出差,单位不够支持)等不能做到要求。校方考虑到此学工矛盾,灵活安排授课时间,实行弹性学制,对工作忙的学员,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通过加强课程建设这一重要的培养环节,为提高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程考试的难度和课程考试的形式上,应体现农业推广硕士的特点和教学形式多样性和全面性。课程考试的形式应根据具体的科目与实际应用性进行分门别类的考试或者进行论文撰写以及讨论等形式进行。同时也要加强对专业研究生的课程教学管理,严格实行签到考勤制度,缺课超过所学课程实际学时的1/3者,不得参加所学课程考试,有的学员缺课严重,随意大,停课自学现象时有发生等现象,强化研究生课程的面授学时管理。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平衡开卷(闭卷)卷面成绩。

四、把好学位论文质量关

首先,选题是学位论文的首要环节,它在一定意义上对论文的完成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是着眼于解决当前农业推广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的问题。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专业学位研究生[1]从发达国家进行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可以看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批的热爱农村,了解农村,关心农村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批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类人才,这个任务应该由农业推广硕士的相应领域来完成;需要一批集产品生产、加工、运销联成一体,把农业建设成为一体化经营的综合产业的人才,这就要求农业推广硕士要培养一批懂得科学管理,又有市场管理理念的综合人才;更需要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农业建设成为高度社会化的新型产业,这就需要农业推广硕士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批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各个方面的应用性人才;新农村建设更需要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和环境,把农业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产业,这就要求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一批林业和农业机械化,农村和区域发展领域的应用人才。从以上几个方面足以看出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应用性人才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

二、目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在招生考试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目前执行的入学考试是通过GCT考试,然后参加各招生单位组织的专业课程考试和面试合格后才有资格进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这样势必会有一些人会因为对数学、外语、语文和逻辑知识的淡忘而使其失去进一步学习提高的机会。

2.招生单位偏多,使得生源分散。目前我国有招收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单位有73个[2],这里既有高等院校,又有科研院所;既有农林类高等学校,又有综合类院校。因此,在招生单位的布局上,有关职能部门要有合理规划,合理布局,确保农业推广硕士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区域性布局上可否考虑一区一所或两所,另外在各个学校的招生领域上也要充分考虑需要和可能,求多求全有时未必是件好事,这样保证农业推广硕士有一定的招生规模,不至于造成生源的过分分散;只有保证规模,才能有效益,才能最终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现在有的招生单位每年的招生数量很少,有的领域只招几个人,很难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缺少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案例教学偏少。据笔者了解,各个培养单位在农业推广硕士的师资队伍建设上都想了一些办法,但目前来看收效不是很大,大部分的任课老师还是按照全日制硕士的授课方式来给专业学位研究生上课,在上课的过程中任课老师尽量的教授与农业推广有关的知识和内容,但是苦于目前一个老师的精力有限,涉及的研究课题有限,所有案例相对较少,不利于培养真正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三、保证农业推广硕士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1.改革招生入学考试的模式,使那些真正从事和热爱三农问题的管理者和科研人员有机会提高自己。农业推广领域的各个协作组配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共同调研,研究出一套适合农业推广硕士入学考试的科学合理的方案,使招来的学生既有一定的职业背景,又有一定的科研基础,使这批人经过农业推广硕士阶段的学习,无论在理论上和能力上都能有提高,更好发挥各自岗位的作用,更好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笔者建议能通过宽进严出的方式,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2.处理好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关系,使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走上良性竞争,健康发展的道路。现在由于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单位多,在区域上的布局等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有一些自律性较差的招生单位不遵守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一些规定,存在跨地区办班现象,更有一些单位不执行国务院学位办的文件或在执行的过程中有偏差,造成对考生不公平的现象,使一些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有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这既浪费了我们的教育资源,又影响高校的社会形象,这部分考生混得了文凭,进而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建议各个招生单位加强自律,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组织生源,录取合格考生,使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走上良性竞争,健康发展的道路。

3.加大案例库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农业推广硕士不同于科学硕士,农业推广硕士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也有别于全日制研究生,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能直接切入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案例库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尽可能组织在农业推广方面有经验的专家进行案例库的建设工作,实现资源共享[3]。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农业推广硕士教育与高等学位其他学位类型一样,从教育过程来看,质量控制和过程保证包括三个重要环节,即输入环节、(培养)过程环节和输出环节。但是,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三个环节在质量要求上与学术类型硕士又有很大不同。按照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不同的环节有许多质量控制的“节点”,这些节点就是影响质量的重要因子。

1.输入环节

输入环节的质量“节点”应当包括教育质量标准、生源质量、导师队伍、培养条件和培养经费等。

(1)教育质量标准的确定。质量标准是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核心,没有质量的标准,会使教育无方向可寻。农业推广硕士以培养掌握农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单位应当以培养目标为准绳,结合不同领域和学科的需求,制订统一、完整的质量标准指导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教育质量标准不仅可以指导师生的教学、研究方向,增强质量意识,而且可以有效的协调各部门,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使教育活动沿着统一的目标前进。

(2)生源质量控制。生源质量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是决定教育质量的第一道关口。在农业推广硕士招生中,一要有良好的招生制度,采取公开、公正、透明的招生录用方式,接受社会监督,选拔优秀生源;二要根据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目标,强调农科专业学位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社会性等特征。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生源可以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在允许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的基础上,应该允许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科生报考,只有鼓励有志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的青年攻读农业推广硕士,才能真正为农业发展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导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当根据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质量标准,考察和加强培养单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建设。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导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农业科技理论知识,还应当具备实际应用和推广能力。在导师选拔中,要适当区分学术型和应用型,完善双导师制度。

(4)培养条件和培养经费。培养单位应当具备开展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良好条件,包括教学条件(教室、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教学实践基地等)和支撑条件(图书资源、网络条件、实验资源共享等)。农业推广硕士学费少(一般在6000元/年),实践教学成本高。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保证培养质量,必须实行校-企联合定单培养模式,探索由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共同资助研究生学习的资助机制。

2.过程环节

过程环节实质是培养管理,就是根据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按照培养方案和一定的培养方式,完成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

(1)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依据,它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涵盖了研究生培养的方方面面,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导师遴选、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考核方式、论文开题答辩等[3]。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应当在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一般由培养单位和工作单位的两名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具备高级职称的导师指导学习,实行弹性学制,以学分制为基础,根据实际工作撰写论文。

(2)培养方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学习中,应当根据课程体系更多地安排有实际经验的教师进行课堂讲授和实习训练;在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方面更加注重动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在岗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面授时间多数安排在假期,为了保证学习效率,在课程学习上必须提前加强教师和学院的联系和沟通,通过研究生的主动学习和课堂互动提高学习效果。在论文开题和论文中期检查中,实行以学科为单位的集中讨论,开阔学生视野,帮助指导研究生的研究活动。

(3)思想道德建设。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提高研究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当通过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

3.输出环节

输出环节是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检验。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的检验指标包括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学位论文的水平和用人单位的评价。

(1)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从质量的角度来说,个人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不仅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打下基础,更能使他们适应行业的需求和推动行业发展。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在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中通过不同的考核方式得以体现。从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来看,在研究生毕业前设定一种毕业考试也值得探索。

(2)学术论文的水平。学术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体现。学术论文的水平与导师的研究方向、论文的指导方式、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研究生的综合学习和实践能力密切相关。在论文指导中,首先要明确指导老师职责和学位论文质量要求;其次,要在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答辩和评审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科学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难题的能力。

(3)用人单位的评价。毕业生质量的高低直接体现在毕业生的技术职务升迁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上。因此,培养单位一方面要加强与研究生工作单位的横向联系,了解研究生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状况;另一方面,要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形成反馈意见,通过及时掌握行业要求,以及毕业生的工作业绩、科研成果,总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过程环节,不断改进并提高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3]。

二、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主体

从组织管理来说,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涉及三大部门,包括教育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研究生培养单位。教育主管部门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中居主导地位,具有学位点批准授权、控制招生规模及质量标准审批等权力;行业组织在教育质量保证中发挥评价和监督作用;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和行业需求,制订研究生培养大纲,具体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在研究生培养中具有关键作用。

1.教育主管部门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管理、评估方面的传统优势,形成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为主导,各地方所在高校教育部门参与的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同时,由于我国教育管理部门与高校属于同一系统,难免使教育部门尤其是评估工作的客观性不够。为此,一方面,应加强对评估人员的教育指导,对其评估工作给予适当监督控制,确保评估公正公平开展,以便发现专业学位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形成改进意见;另一方面,应利用政府部门的立法职能,通过法律的形式建立专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评估机构,使其独立自主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状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社会中介组织

社会中介组织独立于高校和政府部门之外,与高校、行业和政府主管部门有着密切联系。社会中介组织在质量保障中发挥着独立的作用。毕业生的质量优劣最终要通过社会中介组织在就业单位等部门的调研和分析进行检验,因此社会中介组织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状况上有着重要的发言权。但是,在我国却没有很好地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应有的作用。为此,必须建立开放式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将社会中介组织尤其是一些用人单位纳入到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来,有组织、有计划地邀请他们对专业学位教育尤其是整个培养环节进行评价和监督,使培养单位重新审视其质量标准,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3.研究生培养单位

培养单位是直接负责研究生培养并决定研究生质量高低的单位,在整个质量保障体系中处于决定性的地位。培养单位必须根据农业推广硕士不同领域的教育目标,认真制定培养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大纲,并据此标准对专业学位教育进行管理,定期进行质量自我评估,同时结合政府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评估反馈结果适时对质量标准进行修正,以保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研究生。

三、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管理

国外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概括起来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大学自律为特征的质量保障体系,一种是大学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质量保障体系。前者以英国等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具有大学自治传统的国家为主,他们在保障教育质量中主要依靠的是大学文化和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声誉,辅之以高等教育内部的评估;后者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为主,他们在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不断改革研究生教育体制,加强评估检查保证教育质量提高[4]。综合国外经验和国内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特点,在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应该加强培养单位与行业部门的联系,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以培养单位内部质量管理为核心,建立认证、自律、评估三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

1.认证机制

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下,联合行业组织,分析人才社会需求,开展对培养单位的授权认证。这种认证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社会中介组织和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在社会监督下公开进行。授权认证工作内容包括人才培养规模认证和培养单位授权认证。培养单位认证以农业推广硕士的13个领域划分,设置本科生培养质量、硕士生培养质量、硕士生培养教学条件、导师队伍、教学管理、行业影响等一级指标,对培养学校进行筛选和排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社会中介组织和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意见,结合人才培养规模和发展需求,授权合格培养单位开展相关领域的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授权认证工作有利于优选培养单位,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防止规模无序扩张。

2.自律机制

管理作为整个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子系统,是质量监控和评价的前提和基础,除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中介组织对专业学位的具体指导和要求之外,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管理工作主要来自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各培养单位。培养单位的自律管理是保证质量的核心,从研究生的输入到输出,自律管理的内容囊括机构设置、制度建设、条件建设和运行检查,包括招生、师资选拔和队伍建设、培养过程指导和督导、论文评估和答辩等多个环节。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可以分为内部监控和外部监控两个方面,内部监控主要是高校内部的自我监控,是由学校的相关管理部门或者专门的教育质量保证委员会实施,外部监控则由政府或社会中介组织实施。只有培养单位自身具有强烈的质量自律意识,才是质量控制的核心。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硕士;
农业管理;
创新能力

2016年10月,教育部决定(农业教指委[2016]3号)农业推广类专业硕士改成农业专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改成农业管理和农村发展,并于2018年开始招生。2017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试行)》,其中《农业硕士(0951)专业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提出:农业硕士是服务于我国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体系、经营管理体系、服务体系及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学位教育类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职业导向,培养与相关行业、职业资质有效衔接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因此,农业硕士中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总结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的研究经验,尽快定位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以便结合办学领域的方向和特征,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

1农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挖掘

1.1创新能力的内涵

对“创新能力”的正确理解是讨论农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和根源。创新具备下列特征:①新颖性。创新是冲破惯性观念,是否定旧事物,并以全新的思考方式和观念取代。②价值性。创新必然具有价值体现,创新的根本目的便是创造价值,以不断发展的维度(包括文化、教育、经济等角度)来看,创新是内源驱动的动力,从这个角度看,创新的价值是无穷的。③先进性。创新即是领先于现有存在,是历史进化的内生动力,创新自身能够预见发展趋势。创新的过程就是开拓现有状态下未解的领域,拓展已知领域的界限。④更新性。创新是破超既定存在,这代表眼下的创新不一定就是永远的新颖事物,可能以后会被新事物替代成为旧事物,说明持续创新具有必要。⑤可持续性。创新是对既有事物的去粕取精,是一种扬弃,就是这种可持续发展观,才使得事物的发展进程不停向前迈进。伯恩斯和司道克(1961)把创新能力最初用于经济和管理学范畴,表示“组织采用或推行新观念、新方法及新事物的能力”。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创新能力是“一个过程,即对产生问题的缺点、基本元素的遗失、不和谐、有分歧等表象警觉,并有能力找出症结根源,寻求有效处置的方法,形成推测或架构设想,对设想进行实证和鉴定,也许是完善和考核,最终达到理想效果”。赵桂荣认为创新能力指在已具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以科学方法进行润色和完善,产生新思维,新观念,新通路和新成果的能力。甘自恒将创新能力定义为“主体在发明行为中展示的、成长的各种能力的概括”。综上,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或群体)坚持专注一个领域甚至问题,经过领会和获得知识、经验、理论、技能的积累过程后,经过应用训练,做出新创造、提出新观点、运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学科建设发展的能力。

1.2农业硕士在应用过程中创新能力内涵

杨蕙馨认为,创新能力包含理性思考、敏锐发现和做出决策的才能,这些才能属于概念范畴,无法使用数字来测度,所以她构建了一种体系,以创新的根源能力、对所学知识的再造能力、学习方法的共享能力、把创新应用于新实践中的能力为测度标准的形式来度量学生的创新能力。郭蕾认为,以创新性培养为目标的现代教学应强调,引导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去挖掘和创新,鼓励学生去实践操作。如,北京大学调用丰富的业界影响力,邀请权威企业知名的管理人员,与前沿的研究人员以开办报告会的形式开阔学生的眼界。研究生的各种实践环节是创新能力培养中不可缺少的应用过程,因此,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农业硕士的创新能力培养,应聚焦在应用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包括:①成熟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成果的资源获取能力;
②成熟或先进的技术和成果的一点示范和多点推广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体现在案例改进创新的能力;
③成熟或先进的技术和成果的一点示范和多点推广的创新应用能力,体现在实验室、科研团队、基地实践过程创新成果上。

2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应用过程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2009年至今,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多年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和惯性难于应对规模性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培养应用过程中高层次创新人才,有别于学术研究生的培养,成为当今研究生培养的热点问题。2014年,教育部农业推广类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教执委给出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其中在能力方面要求: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具备进一步获取实践研究和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研究方法的能力,具有不断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农业推广或农业、农村管理工作的能力。学位获得者还需要具备农村与区域发展分析与规划、发展项目管理与评估以及农村发展研究与管理方面的能力。2017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试行)》中指明农业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职业导向,培养与相关行业、职业资质有效衔接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包括,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专业能力发展良好,职业素质高,在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良好表现,且用人单位社会评价良好。综上,确定农业硕士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就是熟悉该领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在该领域能够寻找、整合专门的成熟和先进的技术,把成熟和先进的技术示范,或者推广出去。这里突出培养的是应用过程中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下面三个方面。一是“成熟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成果的资源”获取能力的培养目标。达到快速了解国家相关部委的农业类推广项目等政策方针的目的;
熟练掌握在各类文献资料数据搜索引擎中及时获取国内外前沿知识和技术成果的方法;
掌握导师所在学科团队中产生的成熟或先进的成果。二是成熟或先进的技术和成果的一点示范和多点推广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培养目标。通过教师相关一点示范和多点推广的案例教学,达到能够理解、模仿和改进现有案例,涌现新观点或者新流程,改进案例中的不足,优化案例结构的目标。比如在教师对美国绿色有机农业及英国绿色有机农业案例讲解启发之后,同学们结合中国实际国情,从项目前景及实际环境出发,使用科学分析方法,提出可行性建议,并自行寻找国内成功和失败案例,分析优势和劣势,总结出能够实际应用的一套体系,并进行班级环境内的宣讲,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并提出观点。三是成熟或先进的技术和成果的一点示范和多点推广的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通过校内的各种实践活动以及校外的实践活动,参与并体验一点示范和多点推广成熟(先进)的技术和成果的应用过程,尝试应用过程中创新,并通过应用成果固化创新成果。从而达到培养应用过程创新能力的目标。具体而言,通过校内实践中进行学术论坛演讲及研讨交流,以及对实战案例进行理论创新,并在试验室工作和课题研究的实践中应用,或者校内顶岗实习的实践中应用创新;
结合校外实践基地现实情况,参与将成熟或先进的技术和成果进行一点示范和多点推广,达到获得实践经验的目的。上述目标最终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体现应用价值,帮助基地完成推广项目,促进教师团队的成果转化。既,拓展思考广度,更新原有技术、冲破旧有观念,如将地理科技技术、信息传播技术、情报学研究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技术等跨学科先进技术成果创新性地有机应用于农业推广领域,各取所长,各取所需,实现推动农业推广领域学科发展,实现农业种植水平提高,农产品增收,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等目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定位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应侧重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应用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定位于新技术、新成果的获取能力,对一点示范多点推广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掌握之后的创新应用能力上。该培养目标的确定,对2018年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管理、考核和评价具有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2]荀振芳.大学教学评价的价值反思[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3]黄海洋.我国大学技术创新的扩散机理与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4]吴淑芳.大学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5]张文燕.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6]赵桂荣,刘军,澹台湛.研究生创新教育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02):139-140.

[7]龙美平.农业高校重点科技创新基地运行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8]杨蕙馨.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培养机制变革对策[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116-121+128.

推荐访问:硕士论文 推广 农业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五篇】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精选5篇)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