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审计诚信论文【五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4-04-05 09:0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诚信会计审计在规范企业资金管理、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以及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也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措施,导致企业的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缺乏相应的约束,各种企业会计审计诚信问题时有发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审计诚信论文【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审计诚信论文【五篇】

审计诚信论文范文第1篇

(1)对企业会计审计诚信问题重视不足。

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诚信会计审计在规范企业资金管理、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以及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也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措施,导致企业的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缺乏相应的约束,各种企业会计审计诚信问题时有发生。

(2)企业会计审计诚信环境有待优化。

现阶段在企业会计审计工作方面,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会计审计诚信环境,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会计审计文化氛围。这就导致一些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修养,经常出现一些弄虚作假的会计审计违规问题。

(3)当前会计企业审计信息安全问题较多。

当前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已经步入信息化阶段,信息化的会计审计工作非常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但是却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容易产生各种信息安全问题。企业会计审计信息很容易出现被篡改或者是泄露的问题,再加上一些会计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信息安全保护意识或者是违反授权违规操作,都有可能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出现会计审计诚信问题。

(4)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缺乏诚信教育。

当前一些企业对于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主要是侧重于会计审计工作专业知识以及业务能力方面的教育培训,而忽视了对于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诚信价值观的教育,诚信价值观教育的缺失势必会造成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的发生。

2企业会计审计诚信体系建设措施研究

(1)完善会计审计诚信相关制度的建设。

健全系统的制度建设也是会计审计诚信机制建设的重要保障,针对企业会计审计诚信建设,重点是要推行企业的会计委派制度与会计审计制度。通过实施会计委派制度,可以有效地防范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由于外部压力而出现会计业务弄虚作假行为,进而在企业会计工作上建立诚信审计新秩序。其次,在会计审计诚信问题方面,还应当进一步完善会计审计制度的建设,重点治理会计审计工作中的信息作假行为,通过严肃处理会计审计违规人员,为会计审计工作人员树立诚信信条,实现会计审计工作应用的功效。

(2)针对会计审计工作人员建立信用档案。

为了确保企业会计审计诚信,在对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管理上可以借鉴金融机构对于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价的做法,针对会计审计工作人员建立个人诚信档案。通过个人诚信档案对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审计工作进行记录与评价。并可以采取设置诚信等级,实时动态管理,进而对会计审计工作人员形成约束,让会计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到诚信建设的重要性,进而让会计审计人员违规审计有所顾忌,提高违规审计成本,避免会计审计工作人员失信行为的发生。

(3)优化会计审计诚信环境的建设。

确保会计审计诚信,必须在企业内部进行会计审计诚信体系的建设。对于会计审计诚信环境的建设,首先应该采取多种手段对企业的经济环境与管理环境进行优化,同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强制措施,并对会计审计管理方法与手段进行强化约束,通过在企业内部构建有利于诚信实施的空间,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诚信氛围。

(4)确保企业会计审计信息的安全。

信息安全也是企业会计审计诚信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会计审计诚信机制建设也应该注意确保会计审计工作信息的安全可靠。首先,应该确保会计审计工作信息化的标准与规范,通过强化对于会计审计信息的检查与监督管理,确保会计审计工作信息的安全、可靠与准确,确保会计审计工作的诚信度。其次,应该注意进一步完善会计审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程度,对于涉及到会计审计信息方面的内容,在会计信息系统的登录操作上,应当设置相应的授权登录、加密处理以及权限设定,通过这些措施避免会计审计信息出现篡改或者丢失的问题,为会计审计诚信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

(5)培养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诚信理念。

当前一些企业在开展会计审计工作中出现诚信缺失,除了是由于企业环境因素影响之外,更多的是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人员对于自身定位不准以及诚信理念价值观不正确所造成的。因此必须针对会计审计工作人员进行诚信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诚信价值的教育培训,让企业的员工认识到诚信理念不仅仅是会计审计工作的要求,更是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准则。同时通过诚信教育,对会计审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并让会计审计人员准确地定位自己,进而降低会计审计道德风险,确保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诚信开展。

3结语

审计诚信论文范文第2篇

从封建社会到建国初期,我国政府一直是“全能政府”,一切都是政府说的算。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的角色才开始由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向只做“裁判员”转变。尽管如此,政府的权力依然过大。相比之下,国家审计地位较低,政府权力一直得不到有效监督。再加上,失信收益远远大于失信成本,失信者可以凭借自己的政治背景轻易逃脱最严厉的惩罚。这样,监督缺乏和失信惩戒不够必然导致各种寻租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政府诚信缺失行为随之不断发生,影响了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国家审计推进政府诚信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国家审计的本质分析

根据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国家审计的本质就是对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独立的监督,促进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最终解除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具体而言,国家审计受人民的委托,验证政府作为公共受托责任人是否履行了人民赋予的责任。经过验证,如果审计机关认为政府在各方面都符合委托人的意志,就解除其公共受托责任;
审计机关如果认为政府在哪一方面或哪一问题上不符合委托人的意志,就按照其违反委托人意志的情况和程度确定其应负的责任,同时国家审计机关还要对政府提出意见,帮助其更好的完成公共受托责任(杨时展,1997)。2008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秘书长Moser在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上的圆桌会议上指出,国家审计是通过对政府是否负责和有效地管理公共资源并实现既定目标的公正和客观评价,来帮助政府改善管理、实现责任,以增强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对政府的信心(陈骏、吴青川,2009)。刘家义审计长(2011)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会论坛上的报告中指出,在国家治理中,审计实质上是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从国家审计的本质来看,国家审计必须在诚信原则的指导下,监督政府机关作为受托责任人是否遵循了诚信的原则,按照人民意志来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因此,国家审计对政府诚信建设的推进作用是公共受托责任的本质要求。

(二)国家审计的功能分析

随着民主制度的发展,委托人所关心的公共受托责任目标由合法性转向经济性、效果性和最终发展为对社会福利的关心(杨时展,1997)。国家审计的功能也应该随之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的观点,完善了国家审计的功能,认为国家审计不仅是事后的监督,而且是包括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
国家审计不仅是结果的监督,而且是过程的监督;
国家审计不仅有监督功能,而且具有预警功能。由此,国家审计主要具有监督、评价和预警功能。

(1)监督功能。国家审计的基本功能就是监督功能。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公共受托责任关系表明政府作为受托人承担了委托人社会公众赋予的公共受托责任,社会公众有权力监督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等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但是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和诚信的缺失,政府与公众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作为信息的创造者和拥有者———政府处于优势,而社会公众则处于劣势。这必然导致政府的信息不透明、滥用权力、等欺诈行为频发。国家审计受社会公众的委托,就要对政府的行为是否诚信进行监督,检查财政财务支出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实施对领导干部的任期责任审计,打击由于不诚信而导致的腐败和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提高财政支出的透明度和保障政府的诚信行为。

(2)评价功能。国家审计的评价功能就是国家审计机关通过绩效审计和专项审计,对政府在财政、金融、国有资产、民生、能源、环境等方面是否按受托人社会公众的意志诚信有效地履行公共责任进行评价。换句话说,政府作为受托人不仅要履行公共责任代表社会公众有效管理社会公共资源,而且要将管理收益如实用到改善民生和推动国家发展上,不能中饱私囊,假公济私。为了更好得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国家审计通过对政府各部门是否诚信有效地管理公共资源,并将管理成果如实回馈给社会公众进行评价,督促并帮助政府机关进行诚信建设,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心,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3)预警功能。国家审计的预警功能就是指国家审计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通过归纳分析,及时发现在政府诚信方面存在的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提前感受到政府诚信建设中的潜在漏洞,发出警报,起到预警作用。国家审计通过对在财政、金融、国有资产、民生、能源、环境等领域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时,掌握了大量的信息,具有不可比拟的信息优势。通过对信息的有效处理,国家审计就能及时发现和感知政府部门的诚信缺失行为在各公共资源管理领域中高发区和潜伏区,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提前发出警报,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将诚信缺失行为扼制在萌芽状态。

国家审计在政府诚信建设中的作用途径

(一)强化国家审计诚信,提高审计质量

(1)加快国家审计文化建设。国家审计受社会公众委托对政府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独立的监督。如果国家审计人员存在审计作假,与政府人员合谋共同欺骗社会公众,那么政府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和管理就会很低效,现象弥漫全社会,政府的不诚信行为会带动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将无从谈起,最终将导致“国将不国也”的悲惨结局。文化具有行为引领功能,为了保证国家审计人员的诚信行为,国家审计必须建立以“诚信”为核心的审计文化,形成一整套有效的制度来保证审计人员的审计诚信。一方面,树立“诚信、客观、公正”为核心的审计理念。国家审计的本质要求国家审计人员必须遵循诚信的原则,秉承客观公正的理念进行审计工作。通过审计文化的熏陶使诚信成为国家审计人员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
另一方面,建立保证诚信的审计文化制度。对于审计人员的坚持原则、敢于碰硬的诚信行为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对审计人员的作假行为进行惩罚,让失信者承担作假成本。审计作假成本不是单纯的指经济成本,它分为五个层次:其一是个人人格信誉受到损害的可能;
其二是个人职业信誉受到损害的可能;
其三是承担经济赔偿责任的可能;
其四是受到行政处罚的可能;
其五是受到刑法处置的可能(谢志华,2006)。通过理念的灌输和制度的保障使国家审计人员将诚信的原则内化于心,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审计工作,维护国家审计诚信,树立诚信的外在形象,为其他政府机关做出诚信表率,从而推进政府诚信建设。

(2)完善国家审计质量控制机制。审计质量是国家审计的生命,其高低直接影响到审计作用的发挥和审计诚信的强化。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既有诚信方面的原因,也有不够谨慎、缺乏科学指导、技术能力不够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果由于非诚信的原因造成了审计质量不高,存在错审、漏审、发现不了问题等不良现象,即使审计人员遵循了诚信的原则,审计结果仍然是不可信的。这不仅使国家审计不能有效发挥其功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大大降低了国家审计的诚信度。因此,应不断完善国家审计质量控制机制,提高审计质量。具体可从以下两点做起:首先,切实做到遵循2010年9月审计署颁布的《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审计工作。该审计准则体现了全面质量控制的理念,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应该切实遵循它,而不能将其束之高阁当摆设;
其次,健全内外部审计质量的监督、评价和改进机制。内部监督和评价是指由国家审计内部机构对审计质量的持续监督和定期评价;
外部监督是指由上级机关和同业复核组织等外部机构对审计质量的监督和评价。其中,同业复核是指由独立于国家审计机构的组织实施对审计质量的客观检查以提供合理的保证(吴青川,2009)。国家审计质量的监督和评价是了为审计质量的改进。国家审计人员应该根据质量监督和评价的结果,查缺补漏,不断学习,改进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

(二)提高国家审计地位,增加审计震慑力

(1)健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国家审计的本质要求其能够对政府诚信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并能够向社会公众提供政府的财务和绩效信息真实合规性的报告,促进社会公众对政府财政政策制定的行为和结果进行质疑,使政府对财政政策的执行更加诚信和负责。审计结果的依法公布,把政府机关履行责任的情况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不仅可以让政府权力受到制度性的制约和监督、防止暗箱操作,而且让应该进一步追究责任的事诉诸社会公众,依靠舆论监督,让责任人的不诚信行为得到应有的惩罚,提高国家审计的震慑力,从而解决政府官员在责任履行中的不诚信问题。如果对出现的不诚信问题一味地隐瞒,很难将责任追究到位,反而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助长领导官员和政府机关不负责任的不诚信行为。我国审计结果自1999年首次向社会公布以来,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和共鸣,但是我国的审计结果公布的相关制度仍不健全。审计机关应将除涉及国际机密以外的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告,将审计结果公告的“批准制”改为“核准制”,逐步做到“以公告为原则,以不公告为例外”(陈骏吴青川,2009),通过制度约束来保护公众的知情权,为政府的诚信行为提供外部保障。

审计诚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
审计;
诚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7.4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7-115-02

现代审计是审计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委托方和审计方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委托关系中,由于双方拥有的审计信息不对称,就有可能产生审计寻租、合谋、博弈等不良行为,违背资源配置的竞争性、公正性、公平性原则, 从而产生审计风险。

一、 审计信息不对称导致诚信危机

诚信是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基石,是维持交易双方利益平衡、保持社会公正的必要条件。因此,诚信原则受到了古今中外不同社会主导价值观的普遍推崇。[1]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守诚信的现象常有发生。这主要是由于坚持诚信需要支付道德成本,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经济人”常常为获得“效用最大化”,而不会为诚信支付较高的道德成本。

当今社会,各种诱惑不断侵蚀着人的“诚信”,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常常引发失信的行为。由于诚信原则对失信的控制是以信息不对称为假设和前提的,所以,在交易各方掌握的信息完全相同或大体相当的情况下,失信发生的机会相对较小,也就不存在是否诚信的问题。而只有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欺诈行为被揭穿的可能性较小,失信发生的机会相对较大,信息优势方才会面临是否坚持诚信的价值选择。

一是审计信息不对称的诚信问题。被审计单位不提供审计需要的信息甚至提供假信息。二是由于审计人所得报酬与违规惩罚额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二者之间存在相对的不均衡,在审计人缺乏诚信、道德和法律意识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导致审计的诚信危机。

审计诚信实际上是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兑现自己诺言的过程。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相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往往在会计信息的获取时间、内容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会计信息的制造者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管理,掌控着企业经营活动,对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有着比较全面的了解。但会计信息使用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获取信息只能通过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制造者为规避某种惩罚或为获得某种利益,就可能出现“道德风险”,违反诚信原则,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2]

二、信息不对称与审计风险

信息不对称是经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不对称,一方总是比另一方占有更多的相关信息。依据所存在时间与契约签署时间的不同,可以将信息不对称分为外生和内在的两种信息不对称。[3]无论是外生的还是内生的信息不对称,都易产生逆向选择的问题,产生道德风险。在审计方面,这种信息不对称状况下,容易产生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由两方面风险构成:一是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二是审计人员审计后认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误和漏报的风险,即审计风险是客观和主观的结合,客观存在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调节,但主观努力又受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4]

三、 审计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研究表明,审计人是否会利用信息优势而采取寻租行为,取决于审计成本、审计收费、处罚以及诉讼引起的损失等因素。当审计欺诈行为引起的法律诉讼给有关审计人员带来高额损失并严重损害其声誉时,审计寻租行为会减少。因此,应加快完善审计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审计执法力度,提高审计人提供虚假报告的违法成本。只有在完善的法律法规框架内不断提高失信的成本,提高审计质量才会成为审计人员的理性选择。

2.进一步完善监督体系

有效的监督是规范各项市场行为的坚实基础和保证。[5]一是要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对经营者的经营和信息传递等行为的监督,保障所有者的利益。就企业而言,应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成立监事会,建立完善的独立董事制度,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职能,尤其是要加强对经营者行为和信息披露的监督。同时,要加强对审计工作各个环节的有力监督,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一系列风险问题。就各审计组织而言,应积极建立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加强在承接业务阶段、执行业务过程、审计报告阶段的审计。二是加强外部监督。积极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进一步强化和规划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加快理顺社会审计的监管体系,积极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和行政监管职能,加大处罚力度,增强法律法规的威慑力。

3.进一步优化审计环境

建立健全完善的审计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增加市场的竞争力和透明度,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通过市场手段来规范审计中各种不规范和不道德的行为。在有效资本市场中,有诚信的审计人员能得到市场的认可,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节约更多的谈判成本,可以获得更多的审计诚信收益。

4.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是关系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审计中,虽然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获得重大突破,但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依然由审计人员来执行,并起主导性的作用。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诚信审计对对审计人员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悉地掌握相关法律法规,还应当掌握计算机操作,以及数据处理和管理技术,并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 胡晓萍.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诚信成本和价值选择[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2] 陈莺.信息不对称下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J].津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3] 裘伟廷.审计信息不对称与诚信审计[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04).

审计诚信论文范文第4篇

一、何为诚信

诚信是个古老而又全新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以“诚”、“信”作为立身之本、治国之道。孔子提出“民无信不立”,荀子把是否有“信”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道德标准,宋学大师程颐认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
为事不以诚,则事败;
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
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说它全新,是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诚信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容,打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特别是近现代以来,诚信作为一种规范,一种品质,被赋予了制度的特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指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两个最强有力的杠杆。也就是说,市场经济离不开诚信这一基础,而诚信则成为信用制度的思想道德基础和精神支柱。一位大型企业的CEO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诚信”是“1”,其它是“0”,如果没有了“1”,一切都是“0”。

说“诚”道“信”,一言以蔽之:“诚”即诚实,“信”即守信,诚信即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
诚信,既是品格,也是素质和能力;
既是社会活动中的交友之道,也是市场经济中的“无形资本”;
既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也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
既是一个人道德修养内在的、必备的品质和情操,也是一个人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统一。

二、在全社会倡导建立诚信社会的重大意义

2005年3月4日,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发表了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诚信”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总书记在论述和谐社会的特征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离的。其中诚信是实现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社会和谐的剂。没有诚信,社会规则就会出现混乱,人们的权益就无法得到保障,公平、公正就难以实现,安定和谐也会成为空话。因此,诚信既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内容,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强,社会无诚信不稳。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全社会深入持久地开展诚实守信教育,是适应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是传承中华民族诚信美德、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塑造审计新形象,进一步提升和扩大审计在全社会的良好影响的需要。

三、诚实守信是审计干部必须具备的最基本品质审计

机关作为综合经济监督部门,肩负着维护经济秩序、规范财经纪律、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的审计干部队伍必须是一支政治坚定、作风顽强、爱岗敬业、高效廉洁、秉公执法的队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完成肩负的使命。

一名合格的审计干部,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较高的审计、会计业务水平和必要的经济、法律、工程、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以及诚实守信的道德操守。诚信的表现形式是:内诚于心,外化于人,言必信,行必果。体现在审计工作者身上,我认为最根本的是恪尽职守、遵章守纪、勤于服务。

第一,恪尽职守。“职守”即工作岗位、工作职责。“恪尽职守”,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我们所从事的工作都应怀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并进而培养起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敬重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敬业”精神。敬业就是敬重自己的工作,将工作当成自己的事,当成“天职”,其具体表现为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善始善终等职业道德,其中糅合了一种具有道德意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当今社会得以发扬光大,使敬业精神成为一种最基本的做人之道,它也是成就个人事业的重要条件。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没有敬业的员工就无法给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就难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同理,对于我们审计机关来讲,没有一支恪尽职守、敬业奉献的审计干部队伍,就不可能有好的审计成果。因为当你将工作看作是一种可以随意应付的、可有可无的差事时,你的责任心就会消损,你的使命感就会缺失。而当我们将恪尽职守、敬业变成一种习惯时,就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就能从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快乐。这种习惯或许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不敬业”成为一种习惯时,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恪尽职守,视工作为责任、为使命的精神,我们的审计干部才能在繁重的工作中找到自身价值实现的乐趣,在抱怨,甚至责备中一步步走向成熟,在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一步步将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与单位的得失进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惟其如此,无论是我们的审计人员遇到何种困难和挑战,都能不畏挑战,战胜困难。

第二,遵章守纪。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法治经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只有顺应这种变化,用制度和纪律去规范和制约企业和人们的行为,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经济公平发展的需求,满足不同市场竞争主体共同发展的需求。如前所述,诚信这一道德规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被赋予了制度的特征。而“制度”又外在化为各种“规章”和“纪律”。特别是作为政府综合监督执法部门的审计机关,“规章”、“纪律”就更成为人们行动必须时刻遵循的道德规范、制度要求。

审计机关的主要职责是检查被审计对象执行财经法规情况,工作性质是律人的。审计工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审计职权中很大一部分在一线审计干部手里。刘少奇曾经说过,共产党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慎独”,“独”即“人所不知而己独知”,“慎独”是指人们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我们的审计干部经常要深入各审计现场,独自处理审计中遇到的问题,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如何,就成为制约审计结果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假如说,某一个审计项目没有查深查透,没有发挥出审计工作应有的监督与服务作用,就审计内部来说,其原因不是审计干部业务能力差、工作水平低,则是审计干部中有人在职业道德、工作作风和工作纪律方面出了问题。我们在审计工作中,时常教育和提醒我们的审计干部,要时刻养成和保持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自觉遵守廉洁自律、秉公执法的各项纪律和规定,否则,当我们的审计工作游离于制度和纪律之上,有失公允、有失诚信,不是以制度和纪律去取信于人,而是用制度和原则作交易去取悦于人,或者摆不正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对问题的处理失之于宽,那我们的工作必将最终失信于社会、失信于政府、失信于被审计对象,那我们的工作就会陷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所作为、毫无地位”的境地。新晨

我们在谈论诚实守信时,强调遵章守纪的重要性,就是因为只有当我们将遵章守纪不仅看作是一种制度要求,而且将其看作是一种道德规范时,我们才能进一步增强自觉遵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我们的立身之本、立局之本。

第三,勤于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工作,说到底就是服好务。我理解,说到服务,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勤于服务,另一个是善于服务。善于服务属于能力和技巧方面的问题,而勤于服务则属于道德、品质层面的问题。

勤于服务,对外要求我们的审计工作者,要牢固树立起“服务至上”的意识,立足于监督,着眼于服务,要克服权力意识,增强服务意识。一方面,要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查实、查深、查透各种违纪违规问题。另一方面,要在查找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在服务上做文章,在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促进财务规范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服务领导宏观决策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赢得被审计对象、社会、政府的信赖和倚重,才有可能因为我们的工作而不断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前任审计长、现全国政协副**李金华在谈到服务时,打过一个十分形象、贴切的比喻,他说审计监督好比医生看病,“监督”就是检查有没有病,“服务”就是帮助病人治病和康复,高明的医生不是检查出病人的病就万事大吉,关键在于如何治好病人的病。

勤于服务,对内要求我们审计机关内部要团结得像一个人,各科室之间、同事之间没有也不应有本质的利害冲突,一线科室之间、

审计诚信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目前在会计领域中造假现象愈演愈烈,已经撼动了会计诚信基石。如何重塑会计诚信,遏制会计造假,不仅要加强法律、制度和规则建设,而且必须积极倡导诚信精神,建立会计诚信体系,才能提高会计诚信度。

目前在会计领域中造假现象愈演愈烈,已经撼动了会计诚信基石。如何重塑会计诚信,遏制会计造假,不仅要加强法律、制度和规则建设,而且必须积极倡导诚信精神,建立会计诚信体系,才能提高会计诚信度。

1 会计诚信的重要性

会计诚信体系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但是,伴随“银广厦”事件、“蓝田股份”事件的出现,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却愈演愈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如果会计诚信问题得不到解决,其“不和谐”因素必然会阻碍和谐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2 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2.1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前提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享有不同的信息。一般来讲,会计信息的制造者都会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管理,并控制着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且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而多数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则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能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的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这就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可能违反诚信原则,向使用者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2.2 民事赔偿机制不健全,违规成本低是会计失信的动力

在当今成熟的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欺诈性的信息披露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其中就包括高额的民事赔偿,往往令违法者赔得血本无归。在我国,《证券法》对股票发行人未按有关规定披露有关信息,或者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规定了行政和刑事责任,但没有提到民事赔偿问题,难以使违规者受到严厉的经济处罚。正因为违规所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违规所付出的成本,这就为不法分子“冒天下之大不韪”添加了动力。

2.3 注册会计师审计缺乏独立性,监督不力,是导致会计诚信危机的直接原因

注册会计师在客观上需要他们维持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秩序,保护社会公众的经济利益。但是,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审计失败案件却使我们大失所望。不论是安然事件,还是银广厦事件,莫不与独立性问题相关。审计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没有独立性就没有审计。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要求它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独立于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而在现实工作中要完全做到这一点却很难。通常会计师事务所同时为同一客户提供审计和会计咨询服务,会计师事务所从被审计单位获取丰厚的咨询收入,损害了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的独立性,从而也使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了必然。

2.4 公司制度缺陷是我国会计失信的根本原因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由于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第一,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现象严重,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集团公司绝对控股,股东大会就成了大股东会议,由大股东说了算,这样就很难保证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第二,董事会、监事会存在缺陷。董事会、监事会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缺乏必要机制来保障全体董事严格遵守义务,维护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第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财务、资产、机构、业务上没有实现真正分开,导致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操纵,从而造成控股股东损害上市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这种公司制度的缺陷严重制约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是会计信誉度低的根本原因。

3 会计诚信缺失的对策

3.1 建立会计信用中介机构,完善会计信息的供给制度

建立会计信用中介机构,审核供给者的诚信度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并据此评出信用等级,这给了诚信供给者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完善会计信息的供给制度,这包括会计信息的披露、对会计信息的审核和对供给者的监督,以保证所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

3.2 建立民事赔偿机制,提高会计失信成本

建立民事赔偿机制目的在于抑制供给者获取不正当得益的愿望,如果供给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给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重大损失的,使用者可以起诉供给者,要求惩罚并给予赔偿。同时,借鉴外国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建立民事赔偿机制,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的效益,使造假者无利可图,切实从根本上防止造假信息行为。

3.3 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管理,建立诚信档案

注册会计师信用体系,应包括:以《注册会计师法》和《会计法》为指导,以独立审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以中华传统美德为基础,以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为中心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以内部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以检查指导和档案管理相结合的职业道德管理体系。为保证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实施,应当设立专职机构或人员对执业机构和执业人员履行职业道德准则情况进行检查,把优秀的和不良的都记入诚信档案,作为奖优罚劣的依据,提高注册会计师履行职业道德准则的自觉性,保证做好各项工作。

3.4 注重会计文化建设,培养会计诚信氛围

会计文化的建设是培养会计诚信的根本。会计文化主要指会计人才培养、会计实务操作人员的继续教育、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等与会计相关的各类人员的教育上,注重诚信与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考核和评价。此外还需与企业诚信、个人诚信建设相结合。

3.5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会计诚信建设,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必须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控制和引导经营者的行为。企业治理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制度安排,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规范公司财务行为。

总之,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会计执业机构和会计人员的立身之本,所有会计人员只要真正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一定会建立一个信息和信用有机统一的会计诚信环境,摆脱目前所面临的会计诚信危机。

参考文献

推荐访问:审计 诚信 论文 审计诚信论文【五篇】 审计诚信论文(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