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作风管理论文【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4-04-07 09:19:02 来源:网友投稿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迅速加快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能力,稳定金融市场秩序,是每一个国家面临的新挑战,也是国际金融市场必须高度重视的难题。根据2003年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询意见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作风管理论文【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作风管理论文【五篇】

作风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迅速加快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能力,稳定金融市场秩序,是每一个国家面临的新挑战,也是国际金融市场必须高度重视的难题。根据2003年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询意见稿,把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一并纳入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框架,既是近年来国际金融界日益注重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现,同时也是从全面风险管理和保持银行体系稳定的角度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新要求。因此管理学论文,以新协议的公布和实施为标志,商业银行必将面临一个如何根据新的监管要求有效引入操作风险管理的现实问题。

二、国内外对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近年来,国际银行业越来越重视操作风险管理。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金融机构为操作风险配置相应的资本金水平,并于2004年6月了新的资本协议,对银行操作风险提出了新的资本要求。据巴塞尔委员会估计,在银行业的所有风险中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已经仅次于信用风险杂志网。

1. 国际对操作风险管理状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金融环境面临又一重大考验。巴林银行、爱尔兰联合银行、长期资本基金、雷曼兄弟、AIG等个体事件,到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拉美部分国家出现的金融动荡、华尔街金融风暴等系统性事件,处处透漏出操作风险的阴影,人们对于商业银行的关注焦点逐渐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转移到操作风险上面,无论是国际组织还是国家内部管理层都开始认识到操作风险监管对于银行安全发展的重要性。(孙鹏, 2010)

在巴塞尔委员会的推动下,英国金融监管当局开始重视和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监管。2002年7月,英国金融服务业管理局(FSA)了《关于操作风险系统与控制》的咨询文件,在咨询文件中,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具体过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测、风险控制和记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FSA认为银行应该规避、转移、防止或减少操作风险出现的可能性或潜在的冲击。银行可以通过调整本行的风险文化、完善内部控制过程与系统,来促进操作风险控制策略的执行;
也可以通过外部采购和保险等机制来转移和改变操作风险暴露;
还可以通过提取预期损失准备金,维持充足的金融资源以应对非预期损失管理学论文,来控制银行的操作风险。

在美国银行业,董事会对本行的风险承担最终责任和义务,负责审批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并要求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积极予以落实。风险管理部门则根据预定的风险管理原则,确定资本比例情况,对公司业务活动及其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同时,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对风险管理进行评估,以保证公司战略和政策得到遵守。

德国商业银行采用了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只是对操作风险的分类上略有不同,对于操作风险的度量,考虑到诸方法的优缺点,德国商业银行现阶段则着重考虑采用内部衡量法,因为该方法能较好地结合绝大多数德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类别和范围等自身情况,对风险的衡量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并且还不断地熟悉与完善内部衡量法的具体操作过程管理学论文,不断积累经验,为将来使用更为精确、更加灵敏的度量模型做准备。(孔繁利, 耿玉新 2007)

2. 我国对操作风险管理状况

近期,国内商业银行大案要案频发。2005年1月,中国银行黑龙江省河松街支行发生内外勾结票据诈骗案,涉案金额高达10 亿元。2006年2月,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四马路支行4亿元巨款下落不明杂志网。2007年4月,邯郸市农业银行金库被盗窃现金人民币近5100万元。纵观这些案件,不是和银行员工越权交易、操作失误有关,就是流程或系统存在漏洞,或者就是外部环境出现了变化,这些风险属于操作风险。

伴随国家审计署的“审计风暴”和银监会公布的金融机构处理涉案人员的人数、发生经济案件和违规经营案件数,我国业界对银行操作风险的关注程度也日趋深入。不论是金融监管部门,还是金融从业机构,都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的力度。银监会的《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等文件也说明银行监管机构对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化、规范化的高度重视。由于我国大多数银行还处在向真正的商业银行转型的过程中,内部控制机制还不完善,因此,操作风险广泛存在管理学论文,而且也给银行带来了巨大损失。目前,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领域,而操作风险研究由于缺少足够的数据以及成熟的研究方法而罕见报道。此外,操作风险的研究较为匮乏,有关操作风险事件和数据积累也十分贫乏。因此,研究操作风险管理对于国内商业银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我国操作风险管理的策略

我国银行业无论是在操作风险管理理念,还是操作风险管理手段上都与国际银行业存在较大差距。为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深入研究巴塞尔协议对操作风险监管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制并不断完善。在新巴塞尔协议操作风险度量方法及管理框架的基础上,讨论了保险在操作风险缓释方面的作用,要从确立资本配置观,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及良好的内控制度出发加强操作风险管理。

2. 通过解决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不力及由此产生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和对经营管理层的监督与激励不足杂志网。要减少和杜绝管理层内部欺诈事件的发生,就必须从银行产权结构多元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入手,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与此同时,改革和完善对管理人员的激励政策。

3. 在深入分析操作风险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操作风险主要计量方法的内容及其适用性规范文本,并针对我国操作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管理学论文,推进高级风险计量模型开发与应用。

4. 以各类操作风险数据为基础,根据事件类型或者业务类型区别风险并逐步进行统计分析,以提高对操作风险的敏感度,更精确地计量此类风险与银行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程度。通过抽取事件、事件原因分析、风险映射、风险控制、资本管理等流程,在进行风险计量和数据收集的同时,还将定量管理和定性管理以及监测、检查等功能进行有机的结合。更加科学的对操作风险进行研究管理。

四、结语

随着银行业的产品日趋多元化、业务流程日趋复杂化、人文环境不断变化,对于操作风险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如果操作风险管理适当,将会保证商业银行正常顺利地运营,以获取利润。相反,将会导致商业银行蒙受巨大的损失,甚至会给商业银行造成毁灭性的打击。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基本保障,加强对银行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的管理和防范必将有助于银行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繁利,耿玉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中外对比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07(7)

[2]李海红,徐思云.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防范措施[J].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10)

[3]栾淑彦,试论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其管理[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9)

[4]张同健,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绩效测度体系实证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 2008(5)

[5]孙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探究[J].经济与法,2010(9)

作风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操作风险;
公司治理结构;
内部控制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银行业的风险管理都聚焦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而对操作风险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对其认识和管理都处于较低水平。然而,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银行经营业务范围及产品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操作风险的破坏力和影响力愈发显现,对其研究和管理也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2004年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范了操作风险的定义①,并提出操作风险的最低资本要求,为各国银行业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敲响警钟和提供指导;
中国银监会于2007年6月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为加强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推进完善银行业公司治理结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提供指导。

一、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危机四伏

受旧体制等不利影响,我国银行业面临着严重的操作风险。表1列示了近年来部分银行操作风险事件。

通过综合分析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其具有的特点主要有:

1.操作风险主要形式是欺诈①。欺诈包括内部员工的欺诈、外部人员的欺诈以及内外部勾结的欺诈,其中内部员工欺诈和内外部勾结的欺诈是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形式,并且这种类型的损失事件一旦发生,就具有单笔损失金额大和社会影响力大的特点。

2.操作风险大都发生在基层分支机构,且与上层机构的控制力负相关。我国银行的业务运作大多数集中在基层机构,总、分行则更偏重于行使管理职能,当分支机构距离较远、受到的监管较弱时,分支机构的一些违规操作就不易被发现,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更大。

二、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的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这是导致操作风险频发的最主要原因。我国银行业内部控制不健全性主要表现在:

1.操作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主营业务仍以信贷为主,因此银行风险管理的焦点都集中于信用风险,而对于操作风险,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对其管理的意识都有待于提高。

2.操作风险专业化管理部门缺位。我国绝大多数银行均未设立独立的专业化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对其管理主要是依靠非专业部门负责,以定性管理为主,主要依赖专家的主观判断,缺乏科学和专业的管理。此外,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用于计算监管资本的内部操作风险计量法,必须建立在对内部损失数据至少5年的观察基础上,而我国由于缺乏数据,很少采用定量分析控制操作风险的科学方法。

3.分行制的组织形式不利于监管。我国银行主要采用分行制,该体制下的直线管理职能削弱了内部控制的力度和有效性,各层次的负责人横向权利过大,为操作风险的孕育提供了空间。

4.管理体系不完善。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管理层次多而繁杂,各层次权责不清,缺乏相互制衡、权责明晰和相互独立的管理体系,容易出现管理的真空地带和重复低效管理。

5.管理制度不健全。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所需的制度建设不健全,现有的制度大都流于形式,存在不切实际、难以执行的问题,此外,仍有部分正常经营所必备的规章制度缺位,导致管理盲点的存在。

三、完善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由于我国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的重视长期不足,导致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长期处于低效率和不足的水平。因此,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及时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在内容、对象和范围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的形成有助于银行操作风险的高效管理。本文结合COSO委员会关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阐述和银监会的《指引》,设计一套适合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的体系。

COSO委员会所述的内部控制包括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以下分别从这五方面构建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一)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控制环境塑造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影响银行内部各成员的风险意识,关系着风险管理控制制度的贯彻和执行。

《指引》指出,操作风险管理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首先,银行董事会应充分了解本行的主要操作风险所在,把它作为一种必须管理的主要风险类别,努力促进这种公司文化的建立,并且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在各职能部门实施操作风险管理,还应当把操作风险管理纳入到业绩评估程序中,强调风险管理为银行关注重点。其次,应建立一个能够有效执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要求的组织架构,该组织架构应明确界定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关系、上下级报告关系,并且制定严格的监管审计制度。最后,应根据本行对操作风险的承受能力,制定规范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该政策应对存在于本行各类业务中的操作风险进行界定,列明本行操作风险的具体构成,应明确识别、评估、监测与控制操作风险所应依据的原则、政策和方法。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操作风险管理部根据职能部门的信息,识别、量化和分析相关风险以实现既定目标,从而形成操作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风险评估系统包括以下三个子系统(如图1所示):1.风险识别子系统

风险识别子系统的作用是将操作风险进行定义和分类,它的主要部分是“知识库”。“知识库”是一种风险映射,将职能部门的业务与风险类别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具体来说,“知识库”将银行业务分为若干个风险档次,并将所有的业务归类到相应的风险档次之中,并存储在数据库的相应位置。

2.风险计量子系统

风险计量子系统由“模型库”和“预警库”组成。该系统在初步识别原始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模型库”中的风险计量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将定性的操作风险数字化。其中风险计量模型利用数理统计方法量化银行操作风险,“模型库”再将风险计量模型计算机程序化,即编写计算机软件以实现风险计量模型的功能。而“预警库”则是预先在系统内设定的不同职能部门的市场风险限额指标,在“模型库”计算出风险值之后,“预警库”就可以对实际风险承担与预先设定的风险限额自动比较,若发生超限额的情况,“预警库”会将该信息同时反馈到风险评价子系统中,实现实时风险监控的功能。

3.风险评价子系统

风险评价子系统主要提供风险汇总报告,并对各职能部门风险承担状况进行评价,为风险管理决策层提供支持。“报告库”针对经“模型库”风险计量子系统测量的风险结果,根据指定的报告模式进行综合汇总,为管理层提供银行风险的数据。“评价库”是对综合报告进行的深入分析,通过对具体风险的分析评价,提出风险改进意见。

总的说来,风险评估系统中,风险识别子系统归类操作风险,风险计量子系统量化操作风险,评价子系统评价并报告操作风险。这一系列活动的完成,关键在于设计出一整套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述几个子系统的功能。我国银行应当根据本行业务的特点,设计出自己的风险管理程序,或者直接从专业公司引进成熟又适合自身的风险管理系统。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那些有助于管理层决策顺利实施的政策和程序,主要包括明确银行各部门的职责、对各部门活动的控制和对偏离授权的行为进行调整。

首先,《指引》明确规定了各组织层次在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中的职责,以便整个系统有条不紊的运作,各层次的职责具体为:银行高层负责制定操作风险管理的战略和总体政策;
风险管理委员会建立风险管理的操作方法;
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

其次,对各职能部门活动的控制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各职能部门,应定期向负责操作风险管理的部门通报本部门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状况,及时通报重大操作风险事件;
第二个层次是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应当提供风险预警指标,将风险限额建立在各业务部门的不同的层面,然后为每个关键风险指标设定门槛值,一旦风险值超过门槛值则启动预警系统。

最后,操作风险部门应当对于超过门槛值的采取必要的整改措施,及时修正执行中的偏差。

(四)信息与沟通

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沟通是整个操作风险系统的基础,系统的数据来源于各职能部门。只有将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操作风险管理部,才能及时进行信息分类。《指引》规定,职能部门应当根据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评估方法,建立持续、有效的操作风险报告程序,从制度上建立有效的信息和沟通机制。此外,《指引》要求建立案件查处和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对案件查处的信息披露有良好的警示作用,对案件的及时总结能有效地避免同类风险事件的发生。

(五)监控

监控的核心在于监控的制度性和监控的独立性。《指引》规定,监控的制度性建设要求风险管理委员会应当建立指向清晰的定期监控体系,清晰的监控系统可以明确监管者的责任范围,而定期监查行为有利于快速发现并且纠正操作风险。监控独立性依靠操作风险管理部与其他职能部门相对保持独立,不能存在从属关系,应当受董事会或其下属的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

与此同时,银行还需要对其内部监管人员进行严格培训,使其对银行各项业务活动和岗位责任的执行情况依据相关制度标准进行监控,及时预见潜在风险并极力阻止其发生,实现银行操作风险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阎达五,宁建波.双元控制主体构架下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新思考[J].会计研究,2000.

[2]钟伟.论跨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模型的新进展[J].学术月刊,2004.

[3]钟伟.新巴塞尔协议和操作风险高级衡量法框架[J].金融与经济,2005.

[4]樊欣,杨晓光.操作风险管理的方法与现状[J].证券市场导报,2003,(6):64-6.

作风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不仅为内部审计自身提供了发展契机,而且作为企业内的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必要和有价值的组成部分,能够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无论内部审计还是风险管理都能在这一过程中提高效率、创造价值。

一、内部审计评估内部环境

董事会各委员会之间持续的交流和联系;在公司层面和分支机构、小组层面分配治理责任和活动;阐明横向及纵向的监督事项;持续可靠的、有效的信息流动可以上达董事会各职能委员会;对包括但不限于治理,道德规范和监督政策的总体政策进行清楚地描述和沟通。只有组织存在一个经过仔细考虑的结构良好的治理环境,公司治理的流程和程序才能有效。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政策应当反映组织的法律、经营和报告体系及其组成部分,而且必须在各治理事项间清楚地分配责任。在结构和政策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努力证实组织是否真正拥有这样一个公司范围的十分完整的治理、风险和合规环境,并评价其有效性,以帮助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如果企业没有完整的治理方法,内部审计可以帮助其建立。另外,内部审计还可以帮助促进与其治理目标、活动及发现有关的信息在治理结构的各要素之间(如各委员会)持续和无障碍的交流。要实现上述目标,内部审计首先评价董事会、执行委员会及其章程的结构,以保证组织具有改善公司治理的恰当政策。这些政策应当一方面保证董事会具有实质上的独立,而不仅仅是名义上的独立;另一方面为组织的其他部分建立一个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在公司尚未建立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积极向管理层提出建立风险管理过程的相关建议。如果公司尚未建立风险管理过程,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提请管理层注意这种情况,并同时提出建立风险管理过程的相关建议。内部审计人员长期立足于本企业的具体岗位,比较熟悉公司的业务并能够随时深入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去了解掌握具体情况,通过周密详细的审前调查,收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中发现存在风险的隐患问题,并对其构建以内部审计为基础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行风险分析,从而制定出全面且符合实际的审计工作计划,提高工作效率。并了解了企业风险管理内部环境中公司治理结构的情况。

二、内部审计评估目标设定的合理性

企业的管理层和董事会决定企业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战略、商业模式以及实施战略的经营流程。核心及辅助的经营流程与组织的供应商、员工、资本提供者、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研究客户及竞争者共同促进了战略的实施。除了决定这些外,管理层和董事会还要决定为实现其目标愿意接受多大的风险。对于某些组织而言,因为有较高的预期收益,管理层和董事或为组织本身,或为其他相关目标,愿意承担相当大的风险;对于另外一些组织,管理层和董事则不愿意承担过多风险。这种对风险的态度可称为“风险偏好”。战略及经营计划中隐含的整体组织风险为风险管理其他六个要素的运行提供了一个总体框架。这些目标及风险偏好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了总体标准。内部审计人员就是要系统地将组织战略和商业模式与对其实现构成威胁的风险联系起来,评估组织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财务目标、各个部门的目标的合理性。

三、内部审计评价风险事件识别的充分性

COSO概述的风险管理方法是以识别可能威胁组织目标实现的风险事件为基础的。事件识别以环境为基础,并需要针对可能的风险详细描绘所处的环境。内部审计人员针对现有内外环境(寿命周期、经验战略等)与经营过程,采用各种分析方法独立地推断所有潜在的重大风险,为评价企业是否合理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与决定风险方案提供充分根据。风险事件的识别就是要将比可容忍风险更加严重的次要风险从主要风险中分离出来,并提供数据以有助于风险的评价和处理。我们把所有潜在的重大风险定义为风险征兆,风险征兆是风险因素与风险事故的结合,而这种结合可能形成风险损失的各种现实迹象。内部审计人员利用寿命周期分析法,SWOT分析法,KSF分析法,DCCS法,盈亏临界点分析法,财务、会计、统计指标分析法等捕捉风险征兆。

四、内部审计评价风险评估的合理性

经过风险事件的识别后,必须对风险事件量值(货币损失或事件发生可能性带来的负面影响程度)以及给定量值时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予以计量,为确定风险管理战略、政策与程序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重要的是,对于以前风险战略决策、政策与程序通过与实际业务的结合的评价,可以检查其设计是否合理、适当,执行是否有效,尤其是要找出需要修正、完善之处;对于实行风险预警机制的企业,经过风险评估后,能进行合适的预警;对于己经变成现实的风险,需要对风险的处理进行评价,以便检查控制执行的差异,找出原因,明确责任。

五、内部审计评价风险反应措施的恰当性

在风险管理战略方针和策略指导下,风险反应措施有规避、控制与抑制、接受、转移四种,每种措施的实施都经过了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风险反应将风险划分为三种风险收益类别。一些风险的风险收益关系在现有的量值和概率水平下是可接受的,这类风险可以完全接受。另外一些风险的量值或概率非常大,以至于不能接受且无法经济有效地加以抑制,因而超出了组织的风险容忍度,必须通过放弃有关计划从而避免受风险的影响,或通过在源头上预防风险来消除这类风险。还有一些风险是企业经常遇见的,风险收益的权衡可接受,但如果管理层不采取一定的行动,则不可接受。一些风险可以通过保险、套期保值、衍生工具转移给别人,或通过合营、联盟和定价手段来分摊。内部审计人员判断风险管理措施是否恰当,最好结合对管理层风险偏好判断来进行:第一,欲避免某种风险也许不可能;第二,采用规避风险方法最经济,以使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研究收益小于控制成本;第三,避免一项风险可能产生另外新的风险。对于风险控制与抑制的评价,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对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性、执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而评价。对风险转移措施的评价应当考虑各种风险转移形式的优缺点。如果企业采用风险接受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则可根据三个条件来判断企业管理层采用的合理性:处理风险的成本大于承担风险所付出的代价;估计某种风险可能发生的重大损失本身可以安全承担;不可能转移于他人的风险或不可能防止的损失。

六、内部审计评价控制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许多风险可以通过经营过程的规划来控制,这些规划限制或减少所面临风险的可能性或量值。许多对交易和资产保护控制的内部控制程序或控制活动都是企业风险控制活动的例子。内部控制的时间一般应该针对总体和具体控制而言,因而分为一般(总体)控制和具体(应用)控制。总体控制从控制环境角度对组织业务进行总的控制;而具体控制则针对具体的程序和活动。如对采购业务进行控制,总体控制在设计时将这项业务分为招标、核定供应商名单一览表、对采购发票与合同一一核对、验收入库等具体活动,要求各活动间职责分离,而通过招标选择供应商只针对购货这一业务,这就是具体控制。内部审计人员应该从如下方面评价控制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一是审查相关交易过程的控制措施。好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必须保证每项交易都备有证明文件,保证拒绝非法的交易,保证所有合法的交易能够被正确地处理。二是总体控制与具体控制。总体控制的缺乏会使具体控制失效。设计具体控制时,必须同时考虑相关的风险、报告的风险和发生的频率。三是多重控制。为防止一项控制措施不能发现和纠正错误的可能性,应设计多重控制。这里包括授权、职务分离、凭证、接触、实物清查等几个方面同时或交替的控制设计。四是对成本与效益原则的考虑。内部控制的设计应该遵从成本与效益原则,即将缺乏控制导致的损失与建立和实施控制的成本相比较,在寻求内部控制的独立性、有效性的同时,力求简洁与低耗。

七、内部审计评估信息与沟通的有效性

作为一个充满了生命迹象的有机体,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牵涉到它的“健康”问题。影响组织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对于当前大多数企业而言,沟通机制的缺乏或低效率是影响组织健康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组织内部存在着沟通的位差效应,即领导层的信息一般只有20%-25%被下级知道并正确理解,从下到上反馈的信息更是不超过10%;而平位论文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研究交流的效率则可以达到90%以上。组织中的信息不通畅、员工的情感或情绪问题得不到合理宣泄和回应,天长日久就会沉淀淤积,导致组织有效运行障碍和日后组织病变。因此,有效的沟通机制可谓是企业的安全阀,当企业内部不利于组织的能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它能以适当的通道来释放这些能量。从而始终保持组织运行中的动态平衡。在一个组织中最重要的是:高层管理者的战略、目标意图能否自由、迅速、通畅地传递给下级,并且下级是否能充分理解上级的意思表达,并将意见充分反映到上级。而管理层对员工意见的获取和采纳程度,以及组织是否有多种沟通道都成为内部审计人员关注的焦点。企业内部有多个主体都需要获得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过程的相关、可靠的信息。管理层想要获取信息,并可靠地告知他人,以证明自己正在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管理层也希望员工能够适当获取其所面临风险的信息,并将日常经营中出现的例外事项告知管理层。履行监督职责的审计委员会及外部董事通过确认风险得到恰当管理而得到安慰,他们也可以利用内部审计部门的确认报告作为其已经履行职责的证据。在一个组织中最重要的是:高层管理者的战略、目标意图能否自由、迅速、通畅地传递给下级,并且下级是否能充分理解上级的意思表达,并将意见充分反映到上级。而管理层对员工意见的获取和采纳程度,以及组织是否有多种沟通道都成为内部审计人员关注的焦点。企业内部有多个主体都需要获得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过程的相关、可靠的信息。管理层想要获取信息,并可靠地告知他人,以证明自己正在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管理层也希望员工能够适当获取其所面临风险的信息,并将日常经营中出现的例外事项告知管理层。履行监督职责的审计委员会及外部董事通过确认风险得到恰当管理而得到安慰,他们也可以利用内部审计部门的确认报告作为其已经履行职责的证据。除了那些直接负责规划和实施企业风险管理的人外,其他人也有兴趣获知风险和风险管理的信息。供应商、消费者及员工都希望获得关于组织的风险及风险管理过程的确认信息。另外,投资者和债权人、潜在投资者及负责管理企业的管理机构也都想获得确认信息,作为减少意外信息及资产损失的一种方式。上述所有主体都对风险及风险降低的过程感兴趣,并且都想得到高质量的风险管理正在发挥作用的确认信息。但是他们的具体需求不同。因而,内部审计验证信息的准确可靠性时需要予以权衡,要评价信息能否被适当主体获取。

八、内部审计评估风险监控的有效性

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监控实际上就是判定高级管理层的风险管理业绩的优劣,在这个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要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再次评估,并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出改进建议,实现其增值功能。通常,风险监控是对意外情况和情况变化的持续监控,IIA的最新分析工具-分解(decom Positfon)在风险监控方面有很好的作用,并且非常适合管理会计师用于风险评估,以及内部审计人员在监控风险时运用。分解方法将经营计量系统记录的业绩与计划和预算中的预期业绩以及同一时期的竞争者进行比较,是监控风险环境变化的一种有效方式。与预期值的差异可以按其原因或“起源”按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研究来解释,或者用风险分析中所指出的、环境或经营条件的变化超出了限度来加以解释。对原因进行相关、及时地计量和剖析便于管理层及时做出反应,也能更好发挥内部审计咨询方面的增值功能。

作风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1.1缺乏科学的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指导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是解决如何确切掌握信息及其依赖信息系统的安全程度、分析安全威胁来自何方、安全风险有多大,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应采取哪些措施,要投入多少人力、财力和物力,确定已采取的信息安全措施是否有效以及提出按照相应信息安全等级进行安全建设和管理的依据等一系列具体问题的重要指导理论和方法。从这个视角来看文档工作我们会发现,一直以来,文件、档案安全管理工作都是沿袭传统档案载体保护工作来开展,以此形成的相关理论也是以传统档案载体研究为基础的,随着电子文件的出现,传统以档案载体保护为核心的档案安全管理理论就很难适用于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虽然档案部门也对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做过很多理论探讨,提出“前端控制思想”、“全程管理思想”、“文件连续体理论”、“后保管时代”、“文件运动理论模型”等理论来强化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理论并不是专门的安全管理理论,很难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上取得实质性效果。

1.2对安全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

1.2.1追求绝对的安全

长期以来,我国档案事业对安全风险的重视度不足,只是一味的采取各种绝对安全的防护措施来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可是,站在风险管理视角来看,风险是绝对存在的,而安全却是无法保障的,安全风险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而安全只是暂时的。其实,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就是风险管理工作,每一个电子档案都有着专属于自身的保护级别,想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起到绝对安全的作用,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此外,安全风险是一种随机发生的风险,很难做到绝对安全的控制,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浪费了大量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还使得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了电子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2.2风险意识薄弱

一些安全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信息安全知识不足,却津津乐道“太平盛世”,双耳不闻“盛世危言”,甚至认为,谈风险是“杞人忧天”,说安全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根本没有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度量电子文件的安全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正确认识安全形势和树立科学的电子文件安全风险观。

1.2.3忽视了对“资产”评估鉴定

从目前情况看,文件、档案管理部门虽都认识到电子文件的重要性,但绝大多数部门只是将电子文件作为日常办公的一种辅助帮助,并没有将电子文件提升到“资产”高度来管理,就更谈不上对“资产”进行评估鉴定。然而,从安全管理角度讲,一个组织系统内的资产在没有被评估鉴定前,是不可能成功实施安全管理并进行维护的。

1.3管理环节不完善

首先,安全管理计划缺乏依据。现有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计划的制订,绝大多数是凭借个人经验或者参照其他管理部门计划来制定的,而不是依据风险应对、风险监控实际情况来制订的,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其次,缺乏关键的风险评估环节。风险评估是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没有风险评估,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决策行动的依据与方向,由此而引发的安全管理措施就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2结束语

作风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银行 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兼具精准技术和深刻人文的文化力,包括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行为和物质三个层次,是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经济局势,注定了正确的风险管理文化将影响银行对于风险管理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准。银行风险管理机制是否成熟取决于风险管理文化所依托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是否科学高效以及其体系建设是否切合实际。

一、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银行业在风险管理文化方面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不完善,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不能正确处理银行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关系;
形式主义使得员工风险意识薄弱;
风险管理文化的技术力量欠缺,缺少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变得紧迫而必要。

(一)从根本上保障了银行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风险管理文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迫切发展的银行业离不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体系的建设和强化,这不仅是银行业务获得迅猛稳健业务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进一步加强银行的员工凝聚力、行业竞争力的总和要求。

(二)从文化上支撑了银行政策的实施

风险管理文化支撑了银行的政策实施和解决现实问题。风险管理文化发展不断为银行风险管理提供新的视角和思维,银行必须强化风险管理,改善管理方式,实现企业文化创新。这需要构建一套兼具当代社会时代特征和当前银行特色的能够被银行全体成员所认可的风险管理文化。当然,这需要有一个核心价值观来作为其主导,通过这个文化体系的构建为银行各项政策的施行铺平思想上的道路,减少抵抗及不认同的现象。

二、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三个层次

对于风险管理文化来说,由物质、行为和理念文化三个层次组成。理念文化是核心成分,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是理念文化的具体外在表现和保障,这三者通过有机结合形成了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一个先进科学的风险管理文化体系需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风险管理理念文化,又称风险管理精神文化,作为风险管理文化的灵魂所在,是一种伴随银行长期发展而逐渐为全体成员所接受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是有关风险管理理论成果的总结升华。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这是一个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包括风险精神、风险价值观、风险控制观和管理观以及理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学。

风险管理行为文化,作为理念文化的保障,能够支撑风管的核心价值观指挥银行风管控制的行为活动,形成一个富有逻辑性的风管秩序,使得风管活动能井然有序地开展,由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制度规范和人的行为表现等组成。组织架构主要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风险管理部门以及财务控制部门、内部审计部门、法律合规部门等其他部门构成,通过与银行业务保持统一管理的方式,在银行系统内建立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体系;
制度规范,是银行通过建立相关制度政策以明文规定来预防和控制在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风险管理物质文化,作为风险管理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由知识和实物两个层面组成。知识层面,是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所表现的技术处理和艺术指导;
实物层面,是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物质保障手段体现,如安全的经营与管理产品、设施、设备和空间环境以及配套的设施。

三、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

(一)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态度

银行管理层和员工应该正确地看待风险问题,银行在其运营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大大小小的风险,想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一定的方法降低风险是可行的,要想降低风险就要能全方位地管理风险,不论是事前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事中的风险控制,都是十分必要的。银行管理层要规范自身言行,能用自己的风险管理意识来来影响下属,做好模范带头作用;
银行各层员工则要理性分析,跟随银行风险管理的大方向,作出自己的判断,在日常业务中能秉持风险管理理念。

(二)加大培养高素质风险管理人才力度,建立学习创新型银行

我国银行风险管理无论是在技术水平还是理论研究上和国外先进银行相比较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上,这一现象要求我们要通过不断培养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来充实我国在这方面的缺陷,通过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风管经验来完善国内的银行风管机制。培养有着先进风管理念的专业风险管理人才队伍,拥有这样一支队伍能够使得我国银行建立学习创新型银行,不仅业务创新,也要理念、人才创新。

(三)构筑“以人为本”的风险管理文化

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贯穿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始终。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公平与科学对于良好工作环境和顺畅沟通渠道的创造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建立科学高效的专业人员任职机制,需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任职要求和绩效考核机制,这一手段对于高素质、高效率、高增长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韬.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的意义和实现途径研究[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10):329-329.

[2] 韩煜.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探析[J].科技资讯,2006(5):252-253.

推荐访问:作风 论文 管理 作风管理论文【五篇】 作风管理论文(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