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风筝课教学设计必备12篇

时间:2024-05-05 15:00:04 来源:网友投稿

风筝课教学设计第1篇一、学习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读懂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风筝课教学设计必备12篇,供大家参考。

风筝课教学设计必备12篇

风筝课教学设计 第1篇

一、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2.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

三、教学准备

老师:

1.ppt课件

2.风筝实物

学生:

1.预习课文

2.搜集关于风筝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搜集的关于风筝的资料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示风筝实物)生说。让生说放风筝的感受。

有一群孩子和我们一样,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风筝(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分享其中的的快乐吧。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求:

(1)把生字连上词用直线话划出来,多读几遍。

(2)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初读情况

(1)课件:检查词语——生字。

①指导书写“磨坊”

②学生练习

(2)接读课文,及时表扬。

(3)说课文大意。(提示:我和小伙伴_、_、_的情景)

随机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分别是哪个自然段讲的?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

1.默读思考(课件):用波浪线轻轻地划出描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不同心情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体会。

2.汇报交流,随机板书:做风筝:憧憬

放风筝:快活

找风筝:焦急

3.你对哪部分最感兴趣?说说理由。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汇报,师随机点拨:

(1)做风筝

①引导理解“憧憬”、“依然”。

②启发想象:假设你是其中的一个孩子,你会想些什么?

③思考: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也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④齐读:读出快乐心情。

(2)做风筝

①风筝刚起飞和飞到空中时是什么样子?理解“凌空飞起”“翩翩飞舞”(动作)。

②佳句赏析:“风筝越飞越高,……拼命地奔跑”。

师: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快乐)

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生说。

③指导读出几近疯狂地快乐心情。

(3)找风筝

①理解“大惊失色”、“垂头丧气”(情绪低落,失望)。

②朗读体会。

(四)拓展延伸。

我们的“幸福鸟”还能找到吗?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结尾。

1. 学生写,师巡回指导。

2. 展示。

(五)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0课风筝,不管是做风筝、放风筝还是找风筝,都充满了童年的乐趣(板书)。

五、板书设计:

做:憧憬

10.风筝 {放:快活 }乐趣

找:焦急

六、作业设计:搜集和风筝有关的古诗。

风筝课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课前准备

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师巡视,了解学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教法: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

(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a、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b、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牵”的用法。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小组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注:“拼”“村”“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的读音:二声(摩擦)、四声(磨面);
坊的读音:一声(牌坊)、二声(作坊)。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注:“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习书写生字。

五、课堂练习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诵读回味 表现情感

1.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读出感情。

2.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概括。

二、细读深究 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5.6.7.8自然段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2)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课堂练习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风筝课教学设计 第3篇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课外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准确理解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兄弟间的情感

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

结合实际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亲情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及严厉的自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

1、给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① 1925年左右中外社会状况

② 鲁迅其人其作品其思想

2、,落实生字词的音和义

3、读课文,了解大意

(这个环节体现了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搜集信息的能力目标:能运用和检索多种工具书,运用多种现代媒体接受和获取信息。)

(二)情景导入

在大屏幕上展示课文“放风筝”的插图,同时播放《春之声》圆舞曲。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进行画面的细致描述,内容的大胆揣测。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营造氛围,自然导入。

(三)整体感知

师生在舒特曼《小夜曲》悠扬的旋律中,朗读全文,力求读准字音、读对重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产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效果。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合作探究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或个别回答,或集体讨论,或分组辩论。教师适时点拨,力求掀起探讨的热潮,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1、“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

2、"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为什么?

老师帮助学生进行问题分解,步骤如下:

① 如果你有弟弟会采取这种方法吗?为什么?

② 如果你是弟弟会采取什么行为?为什么?

③ 为什么哥哥会这么做?

④ 为什么弟弟没有反抗?

⑤ 你认为哥哥爱弟弟吗?

3、你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4、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哪些困惑之处?

(五)加深感悟

让学生自选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进行自由诵读,进一步深切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六)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

课文与《漫天的风筝》一文的异同的讨论

2、课外阅读鲁迅《朝花夕拾》、《野草》、《呐喊》中的文章,写一篇读书心得,准备开讨论会或交流会。

(体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文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例子,要能引导他们走出课堂,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评价:

新课标对第四学段(7—9)年级教学目标的三纬融合是这样说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意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教案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要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下,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板书设计:

我 风筝 弟

严厉 自责

风筝课教学设计 第4篇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课前准备

学生:放一次风筝

第一课时

回忆趣事,激情导入

1.打开话题:放风筝是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有很多人都喜爱。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愿不愿意来介绍一下是怎么放的,放上去了没有,玩得开心吗?

2.读题引入:有一群孩子也十分喜爱做风筝,放风筝,在他们看来这是最大的快乐,让我们感受一下他们的快乐好吗?(出示课题,读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读中悟情 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是否读出高兴的语气,听后仿读,读好课文。

2.充分朗读,体会感情。

a、读通第2自然段,创造比读的氛围,在读、听、仿读、赛读中读通课文。

b、移情悟情:你们在做风筝时会想些什么?课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样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并相机理解憧憬。

c、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向往等)读好课文。

3.想象入境:风筝做好了,大家最想干什么?

4.朗读展示:谁想放的,请他来读读课文。鼓励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多人次读)

5.说读结合,入境入情。

a、大家是怎么放风筝的?出示填空

b、再读,注意填进去的字,把怎么放的告诉同桌。

c、风筝越飞越高,你们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叫给大家听听。

6.感情朗读:带着高兴、喜悦的心情读课文。

当堂作业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或经验介绍给大家?

2.书写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以读为凭,读中悟情

1.自读课文第4节,把喜欢读的语句多读几遍(可以采用赛读、评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读)。

2.仔细品读,体味心情。

a、反复诵读第1.2句,在读、评中体会“我们”高兴的心情,指导学生带着这种感情读好。

b、引读过渡,设置情境:(师引)忽然吹来一阵风,线(生读) 正当大家玩得高兴,风筝却被风吹走了,这时,你会想些什么呀?做些什么呀?课文中是怎么说的?(相机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c、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体验到的着急、担心、期望的心情读好感情变化部分。

3.抓住情感积淀,学好“找风筝”。

a、设置情景:自己心爱的风筝飞走了,赶紧去找一找吧,你想到什么地方去找?

b、细读体味:请学生朗读课文,问问:“你”是怎么找的,找到了吗?心情怎样?并指导读好课文,在读文体会过程中,可以抓住一些词来评点促读,如“四处寻找、半个下午、垂头丧气……”等读出失望的心情,“说不定、继续寻找”等读出希望找到的心情,在此中间,还可用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垂头丧气”。

朗读启发,拓展活动

1.在玩风筝的过程中,真是有欢喜也有担忧、有希望也有失望、有欢笑也有眼泪,同学们能把这些不同心情的句子好好地读给同桌听听吗?

2.同学们,你们玩过哪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有没有像这一群小朋友一样的体会,能不能说给大家听听。

课堂练习

1.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可以是几句话)(上面两个作业可以任选其一)。

3.有时间把同学写的交流一下。

风筝课教学设计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鲁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2.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和比较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二、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课文

三、教学设计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拟用三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查阅鲁迅的资料,堂上交流。

教师: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准备资料要充足,便于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第一课时

认识鲁迅,既为理解《风筝》做好准备,又为以后学习鲁迅的文章及课外阅读奠定基础。

1.学生交流查到的资料

(要考虑到——学生有的家里没有书面的"相关资料,有的没有电脑无法上网查,一些学生查的资料过多或不全面)

2.打开网站:《鲁迅纪念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以下内容,作简要的笔记)

生平简介、主要作品、文学地位——这三部分的内容在网上有文字资料,教师在介绍的过程中告诉学生要记的内容,让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精神实质——在“音容笑貌”栏选择三幅照片:

1903年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的,简要介绍“弃医学问”的经历、诗歌“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1925年鲁迅在北京,写作《风筝》时已人到中年。简要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1930年9月50岁生辰在上海的留影,与书上的彩页插图相同,是鲁迅精神的写照。

作业: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鲁迅《风筝》在线朗读

第二课时

导入:以智慧启迪智慧,以思想启迪思想,鲁迅先生的《风筝》传达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浓浓的亲情,它还启发我们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今天就让我们认真阅读,开动脑筋,迸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投影:配照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配鲁迅照片)――学生齐读,复习第一课时的重点内容.

出示学习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上节课已完成);
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和比较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请一名学生读,明确学习任务。

请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解词――12名学生随机点,使每个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听读,做好朗读准备,教师将学生读错的字写在黑板上及时订正,检查预习情况。(朗读前投影风筝图片,希望学生在听读时联想起画面,丰富课文内容。)

投影要掌握的字词: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题一:文章讲述了一件什麽事,请用简要的话概括。2文章以什麽叙述方式讲述故事?理清全文的结构.(回答要点:1什麽人在什麽时间发生什麽事,表达什麽什麽感情或思想;
2倒叙及倒叙的结构特点,复习叙述的几种方式)

思考题二: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我”为什麽不许小弟弟放风筝?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对待自己的错误,鲁迅与一般人有什麽不同?你认为有哪些问题值得思考,愿与大家交流?(这部分问题以学生合作交流学习为主,学习小组讨论。现在的各种资料很多,学生在预习时大部分会看参考书,知道问题的基本答案,教师提问主要是借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还是在学生交流的同时会由此蔓生出其它的问题---为什麽要写故乡的风筝,“不幸”怎麽理解,弟弟为什麽不记得,“悲哀”“无可把握”如何理解,“肃杀的严冬”指什麽等等。这些问题学生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分析解答,需要用到第一课时的知识----时代背景、封建思想。)

作业:

(1)阅读《满天的风筝》,比较与《风筝》不同的情感。

(2)回想一下自己玩过的游戏、玩具,哪个最难忘?或者也曾象鲁迅一样与兄弟姐妹之间发生过冲突争执,有什麽感情体验?明天与大家交流。

第三课时

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和比较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1.学生质疑、解难

2.补充阅读《人性的柔弱是如何消失的——李林荣》(名家评《风筝》——既可以作为这篇文章的小结,也可从另一个角度引发学生思考。)鲁迅《风筝》课文原文

3.检查、交流昨天的作业。

风筝课教学设计 第6篇

1、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
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
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学情分析

鲁迅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伟人,但《风筝》是比较有难度的文章。所以本课对作家作品的介绍主要以学生回忆为主,而对《风筝》主题的把握,语言的分析尽量做到深入简出。

3、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风筝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谈谈最喜爱的玩具。

2、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看注释1,选自《野草》,看PPT野草介绍。

二、阅读课文,教学新课

(一)自主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停顿恰当;
③读出感情;
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散文回忆了哪两件事?(“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②哥哥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分析思考

1、哥哥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在第几段?

(第五段。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2、哥哥以前是怎么对待弟弟的呢?用课文的词回答。

(虐杀。)

3、虐杀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虐杀?

(虐待人至死。这里是指精神上的。“……踏扁了。”)

这些动作给我们什么感觉?要求学生多次读,读出我当时的粗暴,愤怒。

4、我只不过是踏扁了弟弟的风筝,课文为什么说是“虐杀”?

(破坏了心爱的东西。)

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风筝是弟弟心爱的东西?

(苦心孤诣;
多日拾枯竹;
……大概十岁……风筝,买不起……呆看……小半日)

有感情地朗读,要求读出弟弟对风筝的痴迷。

5、哥哥把这么可爱的小兄弟的风筝踏扁了,他的感觉怎么样?弟弟怎么了呢?

(傲然。弟弟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追问:绝望留在小屋里的弟弟会想些什么,做什么?

6、弟弟曾经那么喜欢风筝,曾经那么绝望,后来他记得这事吗?

学生讨论,答案不强求统一。

7、面对“虐杀”,弟弟为什么会毫不反抗,全然忘却呢?

(封建传统儿童教育的弊端。)

8、哥哥心里是爱弟的,起先的虐杀是糊涂的爱,而后的“不幸”是痛苦的爱。文中读出鲁迅心中想表达的是什么?

(1、鲁迅对于小兄弟的感情 2、对于自己的错误该怎么办 3、怎样看待游戏)

三、课堂总结

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

四、自由感悟——向生活延伸

1、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个概念。

2、有关天性的名言。

3、说话训练课文中说“我”想送弟弟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和他一同放,想像一下,当时去放风筝的场景。用50个字,100个字,写在插图下面。

(师评:写得真好。让我们心里暖暖的,你们心中有一份情,让他们能快乐。鲁迅心中也有一份情,希望天下的孩子快乐。所以,他后来又写了一篇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他在文章中说,:“爱,就是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就是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扛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

这本书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在这本书里面,还放了几十张儿子的照片,每张照片上,他都题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件事,看起来容易,但是真的做起来却很难。

(学生读:他是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天使,)

我们最后来体会一下。我们来体会鲁迅心中的温情。

老师配乐朗读文章第二段。

同学们,记住这个风筝,记住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记住鲁迅告诉我们的故事,记住鲁迅心中的温和。

五、板书设计

风筝

风筝课教学设计 第7篇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

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

a、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b、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c、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d、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e、结一结:(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f、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a、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b、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c、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d、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e、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f、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课堂练习。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c、练习书写生字、抄写词语。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课外延伸

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第二课时

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第5.6.7.8自然段

a、师问: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b、师引: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c、生读:在读中让学生逐渐表现出孩子们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心情来。

d、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来的?

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学生交流。

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到广场去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风筝课教学设计 第8篇

一、总体构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2、阅读与学法指导:质疑法与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理解作品的批判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难点:文章深层的情感体验与思想教育。

教学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感悟、体验、讨论、交流。

资源与教具:CAI辅助教学

(二)教学思路:

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利用已学知识,理清线索,了解记叙文六要素。这篇散文思想深刻,可以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在情境剧中让学生走进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二、过程设计

(一)教法:

利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再现情境。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表达。

(二)教学流程及学法

<一>导入:

听歌激情:播放歌曲《三月三》。

作者简介。

<二>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学法: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字词的注解,然后抢答竞赛。

<三>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两件事?

学法:合作讨论,交流。

<四>播放情境剧一:

思考: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的态度?

(2)从哪些神态和动作可以看出小兄弟对待放风筝的态度?

学法: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五>播放情境剧二:

思考:

(1)本文的记叙要素(出示课后第二大题表格),

(2)“我”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在“我”的眼里弟弟应怎样做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学法:对于思考(1),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然后进行抢答。

对于思考(2),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六>情感体验:

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边听边思考:

(1)“我”是怎样认识到错误的呢?

“我”错在哪里?

(2)文中讲“我”受到了惩罚,“我”受到了什么样的惩罚?

(3)读了这篇课文,你感悟到了什么?

学法:对于思考(1)、(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各抒已见。

对于思考(3),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小结。

(三)板书设计构思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在教学中,小结时展示展翅飞翔状的蝴蝶风筝,风筝上压着“封建思想”这一沉重的枷锁,鲜红的“精神虐杀”,色彩眩目,这承载着童年梦幻的风筝怎堪重负,怎能自由地展翅飞翔?然后教师引入小结语:“这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这是一个天真聪明的孩子,你看,别人做的是蟹风筝,蜈蚣风筝,他却能做蝴蝶风筝,多美的蝴蝶风筝,可是却由于‘我’的虐杀,这只蝴蝶风筝最终未能如愿以偿地飞翔于蓝天上,这是正是当时儿童的悲哀,正由于这种封建思想的束缚,孩子童年的梦想和追求被无情地扼杀了。”

(四)教学探讨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有深刻的社会背景,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
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这是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不宜讲得过深,而且文章底蕴丰富,语言含义深刻,理解本文主题是难点,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可引导学生多角度挖掘,允许学生有独特感受。

三、设计亮点

本篇文章是是学生进入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的鲁迅的文学作品,因此对于鲁迅应有个简略的了解。本文的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应是多向的,但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设计创设了与课文情节相似的充满童趣的情境剧,帮助学生走入情境,体验感情。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充分解读,归纳主旨。

本课的重点在内容理解。情感的体验上,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提出的问题比较多一点。但本设计提出的问题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连贯的、紧扣文章内容的,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与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才会与教师一道,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交流、表达。

四、专家点评

本教案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标准,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由于他们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本文意蕴丰富,在“情感体验”的教学环节中,重点让学生多角度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风筝课教学设计 第9篇

活动目标:

1、通过画面观察及想象,理解绘本内容,感知故事的趣味性,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感知并理解小动物与其所放风筝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能有依据地猜测。

活动准备:

PPT、自制绘本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公园里要举办风筝大会了,许多的小动物都带上了自己喜欢的风筝来参加,我们来看看来了哪些小动物,他们是谁呀?那你觉得这些小动物们都会带来哪些风筝?为什么?

二、幼儿自主翻阅绘本,并记录

教师:到底小动物们会放什么风筝呢?我们一起去绘本里找答案吧,请你们轻轻拿出椅子底下的绘本,在绘本中寻找答案,注意,音乐声停止的时候再把绘本送回到椅子下去。

三、馋人的风筝

师幼共读绘本

1、小猫带来了什么风筝?(出示图片)原来是小鱼风筝啊,小猫为什么要放小鱼的风筝呢?

2、小狗带来了什么风筝?那我们来看看小狗到底带来了什么风筝?(出示图片)原来是肉骨头风筝啊!

3、小猴子带来了什么风筝?(幼儿猜测)那我们来看看小猴子到底带来了什么风筝?(出示图片)原来是桃子风筝啊?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熊猫带来了什么风筝?(幼儿猜测)那我们来看看熊猫到底带来了什么风筝?(出示图片)原来是竹子风筝啊?

小结:跟我们刚才猜想的一样,小动物们带来的风筝和它们喜欢吃的食物有关系。

三、很不一样的风筝

师:小蜜蜂看到小动物们玩得那么开心,它也来了。小蜜蜂可能会放什么风筝呢?为什么会用到这么多风筝线?

幼:蜂蜜风筝、花朵风筝、小蜜蜂风筝,因为有很多蜂蜜、花、小蜜蜂所以用到很多的线。

教师:你们说的都很有意思,那我们一起看看,到底蜜蜂爸爸和蜜蜂妈妈在放什么风筝?

幼:小蜜蜂、爱心

师:奥~是小蜜蜂风筝呀,为什么小蜜蜂的爸爸妈妈会把小蜜蜂当着风筝放?

幼儿:因为蜜蜂爸爸妈妈爱他们

小结:很多只小蜜蜂围成一个大爱心,是因为蜜蜂爸爸妈妈深爱着小蜜蜂,就像你们的爸爸妈妈深爱着你们一样。原来小动物们放的风筝不仅可以是自己喜欢吃的食物,还可能是自己喜欢的人呀!

四、完整讲述

五、讨论

1、小动物放风筝的时候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开心

原来放风筝是一件让人心情愉快的事。

2、小动物们都放着自己喜欢的风筝,那你们想不想去放风筝呢?

3、你们想放什么风筝?为什么?

那好吧!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风筝,那我们一起去放风筝吧,出发吧~

风筝课教学设计 第10篇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3、表达:引导学生体会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看清、记清“做事的步骤好人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玩”的过程和方法写清楚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第二课时

一、课文大意回顾

师:文章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个自然段,一起感受了小朋友们做风筝时的快乐。风筝做好了,大家最想做什么?(生:放风筝!)那让我们一起去草地上放风筝吧!

二、朗读感悟

1、放风筝

1)步骤(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动词)

对比,体会孩子们放风筝娴熟(出示):

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天空中翩翩飞舞着。

对比:我们来到广场上开始放风筝,一个人拿着,另一个人牵线,风筝一下子飞上了天空。风筝飞得好高啊!

师:这两种哪种写得好?为什么?(生汇报)

师:第一种写法中,写清楚了放风筝必须的动作步骤:“托、牵”是准备,“放”是开始,“一紧一松”是让风筝升空的必备动作,牵线人飞快地跑,才能让风筝在空中飘,并且飞去起来。

2)感受快乐

师:你们合作地很棒,看!这只写着小伙伴们的名字,叫“幸福鸟”的风筝,它飞起来了,越飞越高!

课件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第奔跑”

师:他们会喊些什么呢?(生汇报)

师:幸福鸟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越飞越高,你能为大家读出这越来越浓的快乐吗?

(指名读,评议指导、齐读)

师:村里的人看到了说什么?这句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呢?

(指名读,评议指导)

2、找风筝

师:不仅如此,我们还有更快乐的呢!

课件出示:“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

师:正当大家玩得高兴的时候,忽然来了一阵风—风筝吹走了。此时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又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生汇报: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师:此时,孩子们会呼唤着什么呢?(生1:幸福鸟,你快回来!生2:……)

你能读出他们此刻的心情吗?

(指名读)

师:尽管我们千呼万唤,也没能留住“幸福鸟”,风筝没了怎么办?

出示第五段: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师:我们到底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齐读6—8自然段)

师:幸福鸟找到了吗?这里作者用了一个省略号就结束了了,你觉得作者省略了什么?(生:汇报)

师:你能把作者省略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吗?

出示:文章中作者描写心情的词句。

快活:心理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依然快活。

更快活:拼命地奔跑、快活地喊叫。

着急、伤心: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垂头丧气。

师:你也试着像作者这样写一写找风筝的过程吧!看谁能写得具体、生动。

(学生写作,展示评议)

总结:小小的一只风筝,牵动着大家的心,但是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孩子们一定能找到的是什么?(生:快乐、幸福)

三、作业

习作:回家继续完成续写,并修改。

板书设计

做风筝:快乐

放风筝:更快乐

找风筝:伤心、着急

风筝课教学设计 第11篇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和伙伴做风筝、放风筝。语言朴实,概写做、放飞风筝,层次清楚,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顺序把事件的过程交待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突出特色。

【学生情况分析】

就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来讲,对这篇童真童趣的课文,一定会很感兴趣,因为贴近他们的生活,情节会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学后大部分学生会尝试做风筝、放风筝的乐趣。

【设计意图】

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铺垫。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指定生词,并积累生动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懂所述内容。

3、抓住文中描写心情的词、句体会放风筝经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在做、放、找的过程中孩子们心情变化及描写心情的词句是重点。

2、引导理解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怎样把心情变化写具体是难点。

【突破重难点的设想】

用实物“风筝”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用实际操作、观察,解决做、放风筝这两个重点。

用表演及结合实际的方法理解心情变化的词句使学生体会出快乐与伤心的具体描写。

【教具准备】

风筝7个(实物)、课件(放风筝)、录音机、彩粉笔、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

引入

1、请学生读课题《风筝》:

师:风筝,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它在我们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下面大家打开41页的资料袋,先了解一下。

2、引入:

除资料袋中的风筝外,你还知道哪些?(自由抢答,先举手为先。)

3、师: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风筝的课文(板书:风筝)

二、师生共同学习生字

1、学生要认识5个生字注音(注在文中的字上,同学互相检查),然后用课件放出带有要认识字的词句或段,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认识这5个字。

2、学习要求会写的12个生字:

⑴先出示生字卡片(教师举着)分行读,然后把生字卡片固定在黑板上。

⑵让学生先分析字形结构,进行归类(指一名学生到前边进行归类排列)。

⑶再让学生指出难写的字,师生共同书空后让学生把生字写在本上,然后在小组中分别读带有这些生字的句子。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准、读流利,为交流做准备。

2、听录音(展示课件、看“放风筝”的画面),学生思考:

⑴文中写了关于风筝的几件事?

⑵哪一句概括地讲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听、观察并思考。)

3、分小组讨论,弄清以上问题,画出关键词(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

板书: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第一句概括全文:做、放、快乐。

四、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做风筝

1、自由朗读课文:

⑴分7个小组观察风筝(课前准备实物自由观察。)

⑵大家发现风筝有什么特点和它所用的材料各是什么吗?

(前后桌、同桌自由谈论,然后各组指一个代表在班上进行交流,讲的好的有小红花奖。)

2、教师启发抓住重点词:

如果你们每个人都自己做一只风筝,当时你心理会怎么想呢?有兴趣、高兴吗?文中是怎么描写的:(憧憬、希望、快活)

(学生自己谈方法、找关键词,教师归纳。)

板书:

做风筝、充满希望、快活。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积累新词。

2、自已结组,课余时间去放风筝,为下节课的示范表演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教师:还记得做风筝大家的心情怎样吗?

板书:

做、充满希望、快活。

3、引入:

上节课老师让大家去放风筝,大家去了吗?那这节课就要比试比试了,看哪组放得与文中描写的情节最像。

二、精读3~4自然段—放风筝

1、放课件,再展示放风筝的画面,并指名有感情地朗读3~4自然段,然后请一组同学到讲台上示范放风筝。

(其他组先竞争再演示,限制三组,并评出小红花表演奖)〈要求动作到位)

2、教师:大家放风筝时高兴吗?(抢答)如果你正放得高兴时风筝突然因线断而飞走了,你会怎样呢?(自由抢答,说出自己的感受。)

那文中又是怎样描述的呢?(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板书:

放风筝、兴奋快乐、大惊失色。

3、学生自由结组探讨“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是什么情景。(可说可用动作表演)

三、学习5~8自然段—找风筝

表演朗读(1人读、几个人找→自创动作)体会“垂头丧气”

板书:

找风筝、伤心、垂头丧气。

四、师生共同体会关键的词句,并总结全文

1、找出具体描写心情的词句读一读(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2、师生共同抓住关键的词句勾勒出“我们”心情的变化过程(用彩笔):

3、教师小结:

童年是金色的阳光,童年是一首欢快的歌,童年的憧憬、童年的快乐,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愿同学们在童年,在金色的秋天里多留下一些有趣的故事吧!

五、谈学习收获,布置作业

1、学完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如:学会字、词、做风筝、放风筝和别人合作等等,只要学生能谈就可以。

2、秋天里很多快乐的趣事,可供我们去尝试,如:放风筝、采集标本等等……做时把过程记下来或画下来,准备在班上与大家进行交流(可看一看48页口语交际的要求)

风筝课教学设计 第12篇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

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

a、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b、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c、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d、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e、结一结:(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f、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a、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b、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c、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d、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e、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f、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课堂练习。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c、练习书写生字、抄写词语。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课外延伸

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第二课时

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第5.6.7.8自然段

a、师问: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b、师引: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c、生读:在读中让学生逐渐表现出孩子们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心情来。

d、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来的?

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学生交流。

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到广场去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推荐访问:风筝 必备 课教学 风筝课教学设计必备12篇 风筝课教学设计(必备12篇) 风筝教学设计优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