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血战湘江观后感 观看血战湘江观后感2000字大学生观后感体会

时间:2024-04-17 09:19: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血战湘江观后感 观看血战湘江观后感2000字大学生观后感体会,供大家参考。

血战湘江观后感 观看血战湘江观后感2000字大学生观后感体会

篇一:观看血战湘江观后感2000字大学生观后感体会

今天下午音乐学院组织观看《血战湘江》,那悲壮的画面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湘江之战已过去80余载,耳畔的枪炮声日渐远去。承平日久,忘战必危。电影《血战湘江》重拾现实主义的文风,如一股清流润泽眼眸,将我们拉回那个充满理想与信仰的红色年代。

很多人都知道抗战时代有一句话,“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而在广西兴安山的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讲的就是红军最惨烈的一战—湘江战役。影片以长征史上最惨烈的湘江之战为背景,成功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在长征中不屈不挠的光辉形象。生动再现了红军34师官兵前仆后继,勇于勇于牺牲的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大无畏精神。

1934年,红军长征先后突破敌人设置的在赣、粤、湘三省的一、二、三道防线后,蒋介石紧急调集26个师30万兵力,在桂北湘江地域布下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红军消灭于湘江以东。面对数倍于己,装备占优的敌人,中央红军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打通了西进的通道。确保了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大部渡过湘江,突破了封锁线,粉碎了敌人的图谋,在实现战略目标的同时,红军损失惨重。经此一疫,党和红军内部对“左”的错误路线不满情绪达到高潮,最终促成了遵义会议的召开。可以说,湘江之战是红军长征中最险恶的一仗。

“古湘江,水长长,英雄尸骨堆如山,堆如山。山叠嶂,水血寒,红旗飘过湘江”一曲《血战湘江》,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了87年前的那个至暗时代。在凤凰嘴渡口,渡江的红军遭受敌机轰炸,机枪扫射,伤之惨重,随着第八军团渡过湘江,红一军团,红三军团也相继离开阻击阵地,担任总后卫的第五军团第34师,因掩护军委和红军主力抢渡湘江而失去了过江时机,被敌截留在湘江东岸。在桂北突围途中,红34师师长陈树湘在团以上干部党员会议上简单动员后,作出两条决定:“第一,寻找敌兵薄弱的地方,突围到湘江开展游击;
第二,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进入湖南后,陈树湘率系部在江华抢渡牯子江时中弹受伤,不久落入敌手。在押送途中,趁敌不备,用手以腹部伤口处绞断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1935年冬,陷入国民党军重围的三十四师大部分英勇牺牲。红三十四师指战员以其巨大的代价,完成了中央军委交给他们的后卫任务,用青春热血铸就了不朽丰碑,为中国革命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战,也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血战湘江后,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渡过湘江,红军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将红军消灭于湘江以东的图谋。在此次战役中,红军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警醒了不少党内高级指挥者,宣告党内“左”倾错误路线近于破产。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湘江战役结束一个多月后,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从此,红军取得了主动权,在艰难的长征中一步步走向胜利。

如果问整部电影,什么最让人动容,我想是红军的责任与担当。

“坚决执行命令”一句话,在34师师长陈树湘口中出现多次,语言一次比一次坚定,但一次比一次更让观众揪心。责任、担当,已成为这支军队的胎记,溶于军魂之中。

影片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失意”的毛泽东,勾勒出她在逆境中奋进的姿态。踏上征途后,秋风渐紧,秋雨报寒,加上旅途艰辛,他那大病未愈的身体越来越弱。然而看着战士们抬着辎重,他不是无限悲哀地摇头,就是强忍愤慨而叹气。急报频传,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的毛泽东,时刻探听敌我的最新动向,千方百计向李德、博古等人提出自己的军事主张……他仍像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这就是领袖的责任与担当!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历史久远,号角犹闻。红色的悲壮换来中国革命焕发新颜,也将激励今天的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再创再新明天。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不忘革命先辈的初衷,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长征的革命精神不但没有过时,更是我们现阶级实现中国梦、建设更加繁荣富强祖国的不竭动力。虽然我们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但我们不能忘记革命的初心,依然要学习长征精神,在改革开放新的征程上发扬不惧挑战的大无畏精神,为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参与者、奋斗者和开拓者。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非经历卓绝苦难、生死考验者,不能理解信念的重量,理想的重量。主义的重量,又岂能担起复兴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大风起兮云飞扬,87年前,湘江两岸的风云际会,随着历史的年轮渐行渐远。而历经风雨雷电般考验的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共产党人,如日出东方、蓬勃万里,确实是冥冥之中历史的唯一选择!是的,中国站起来了,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正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篇二:观看血战湘江观后感2000字大学生观后感体会

市委党校组织全校学员观看电影《血战湘江》,当日晚上7时准时播放,2019年度春季二期学员100多人坐满党校中报告厅。

电影讲述的是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队伍从8万多锐减至3万余人。

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5万多红军英勇捐躯。有一家父子四人投身革命,其中三人牺牲在前线;
师长陈树湘坚守阵地打完最后一颗子弹,断肠明志不做俘虏;
在弹尽粮绝时,红军冲出战壕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杀声震天,炮声隆隆,英勇的年轻战士相继倒下,鲜血染红湘江。

大家饱含热泪观看影片,我的泪水流淌下来,内心受到深深震撼。大家屏住呼吸,为国民党亡我中央红军之恶扼腕愤慨,为红军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英勇赴死而流泪不止。当看到毛泽东说服高层纠正错误指挥,力挽狂澜改变战争走势时,放映厅响起激动的掌声,大家仿佛置身其中,看到了胜利的光芒。

“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经过艰苦卓绝的漫长斗争和战争洗礼,取得了最终胜利,解放了旧社会建立了新中国。我们现在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这部电影是一堂生动的革命历史教育课,我得到了深刻的启发和感悟。

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取得一切胜利的关键

影片中,中央红军的低端武器和人员数量与敌人不堪对比。红军缺衣少食,面对敌军的围追堵截,不畏惧不怕死。履行着“誓死为苏维埃新中国留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哪怕和敌人拼到只有最后一颗子弹。反观国民党的激发士气的“最高”手段是派发银元。在时刻付出生命的战场,金钱能大过生命吗?只有信仰的力量才是不可战胜的法宝,中国革命队伍坚定的理想信念才是制胜关键。

电影中一个片段令人感动:当林家老四得知父亲和三个哥哥都已牺牲在战场上,他虽泪流满面,但仍要参加红军跟党走。红军中像他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明知明天会战死,也义无反顾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听党指挥,一心只为革命成功。正是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共产主义必胜的理想信念,把战场上的每个战士的心凝聚在一起,形成强大不可战胜的力量。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的中国,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我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共产党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时刻把先辈革命者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激励自己奋发有为,努力工作、创造业绩的强大动力。这也是我们这些来自永州各条战线学员们的共同使命。

二、民心所向是党夺取胜利取得事业成功的关键

片中毛**率领的军队路过村庄,村民自发慰问,为红军送水送食,战士们饿着肚子却不拿食物。直到毛**发话用银元买老乡的粮食。当时的银元价值不菲,缺衣少食的红军战士慷慨地用一个银元换一个红薯。这足以说明军民的鱼水之情。离开时,毛**含着眼泪对着乡亲们说了一句:“乡亲们,我们打了败仗要离开了,真对不住大家。”一位老人坚定的回答道:“没关系,我们等你们回来过大年。”当时红军在李德的错误指挥下连吃败仗,百姓并没有因此而心生疑虑,反而掏出糊口粮食来支援如同儿女般的红军战士,经过的村庄仅有几位老人的景象,说明了成人乃至儿童都已参加红军,这是民心所向。自古民心所向决定政党存亡。反观国民党,军队涣散,缺失信念。军阀为保存实力,对上虚与委蛇,对下盘剥百姓,成为人人憎恨的“刮民党”,与我党工农红军“一个银元换群众一个红薯”立判高下。

三、传承红色基因,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践行者

继往开来,中国进入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是我辈之责,需要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家园。

***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如果没有或丧失理想信念,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像一盘散沙而形不成凝聚力,就会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我们要不忘初心和使命,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发扬革命精神,以优良的作风、过硬的本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具体到个人,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要主动给自己提要求,出难题,寻差距,淬火锻炼,强化本领,始终把群众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本职工作,那么民族复兴的梦想就会一步步变成现实。

篇三:观看血战湘江观后感2000字大学生观后感体会

记得有一年过年,爸妈正对着新电视喜滋滋的研究,我拿过遥控器教他们操作,问他们要看什么,爸妈说要看《血色湘江》,于是点进去。这是第一次看《血色湘江》,当时只看了不到三分之一的内容。在学党史的过程中,突然想起这部没和爸妈认真看完的电影,也许是想念他们了吧,独自一人又看了一遍,看完后内心很沉重,但又热血沸腾。

影片以长征史上最惨烈的湘江之战为背景,成功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在长征中不屈不饶的光辉形象,深刻揭露了李德“左倾”冒险主义战略战术错误给红军造成的惨痛损失,生动反映了1934年红军将士特别是红军三十四师付出巨大牺牲奋力掩护党中央渡过湘江、成功突破封锁的悲壮故事。

这是一场视死如归、前赴后继的战争,当我们吹着空调,吃着美味佳肴,住着单位的宿舍,拿着稳定的工资时,是否会有人想起87年前在湘江爆发的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突围血战?当我们为了生活中所遇到的丁点挫折而灰心丧气甚至轻贱生命的时候,可曾会有人忆起87年前湘江战役中那一个个为了革命理想、为了保卫祖国而英勇就义、前仆后继的铁血战士?和平的年代,幸福的生活,是一代代先烈们浴血奋战,用鲜血与生命铸就而成的。我们如今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有前人默默地负重前行,在那场“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伟大战役中,有的人甚至都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

影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群明明还是孩子的小红军也义无反顾地上了战场,最终一个个倒在满是鲜血的江水里,他们牺牲时才十几岁啊!查询资料后得到这样一段描述:红军中有一支特别部队,被称为“少儿师”(少共国际师),全师平均年龄只有18岁,最小的仅14岁,时任师政委的肖华也只有17岁。在掩护红军过湘江的战役中,少儿师连打五天阵地战,实现了中央红军长征的战略意图。最终因部队减员严重,被迫取消番号。在他们那个年龄我们在干什么?在校园里上学,和同学嬉笑打闹,放学后回家有饭吃,有父母亲人陪伴,而他们却已经上了战场甚至牺牲……据史料记载,红军长征时,战士的平均年龄只有20岁,师长之类的将领也只是20多岁。我们总说要青春无悔,那什么样的青春是激扬无悔的?那个年代的青春无悔大概就跟影片里一样,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批年轻人为了理想抛头颅撒热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坚定信念,不怕牺牲吧。

电影中出现最多的台词就是:“是,服从命令!”军令如山,这就是我党和军队的铁的纪律,是一步步走向胜利的保障,这是一个集体、团队必须具备的执行力、战斗力。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全党服从中央的国家管理模式,是我们的治国之本、治企之道。但是在我们的工作中,安排的工作任务有些人第一反应并不是“执行”,而是反问你“为什么要我干?”“凭什么要我做?”“有什么好执行的?”,我们整个系统的工作都是神圣庄严的政治任务,我们的纪律是应该半军事化管理的,可在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工作制度、工作纪律变得越来越松散、越来越难以执行,尽管领导在中心大会上疾言厉色的强调要严肃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工作制度,各部门也下去督促执行了,但仍然有小部分人无动于衷,甚至觉得这是在给他们增加工作负担,认为过于小题大做,在下面怨声载道、怨天尤人,这究竟是怎样的思想觉悟啊?这样的人能担得起我们肩头那份责任吗?适合待在我们的队伍里吗?

信念决定做事的态度。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在没有通讯工具的年代里,深山里很多战士才十多岁,没见过红军,更没见过毛**,只是听说有一支由毛**领导的解救穷苦百姓的队伍叫“红军”,跟着他们就能过上好日子,于是追随着这支队伍,再苦再艰难也要冒着生命危险不畏牺牲加入红军,共产党人就是靠着这种信念,广纳贤士,队伍越来越壮大,最终打下江山,解放全中国。真正的湘江战役比电影所展示的还要惨烈,是信仰让他们义无反顾,是理想信念让他们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革命先烈们让我认识到学党史,就是要学习他们不忘加入中国共产党时的初心,一心一意跟党走。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和鲜血染红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世过境迁,现如今享受着他们浴血拼搏才换来幸福生活的我们,怎样才能在这没有硝烟的新征程中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想,不忘初心,就是在遇到各种挫折困难时敢于接受挑战、积极应对中砥砺前行;
不忘初心,就是每一天在坚守自己的平凡岗位、为群众解决各种琐碎的小问题中砥砺前行;
不忘初心,就是时刻牢记使命,以实际行动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中砥砺前行!

篇四:观看血战湘江观后感2000字大学生观后感体会

6月5日晚,市委党校组织春季主体班全体学员集体观看电影《血战湘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生动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也是一次令人震撼的理想信念教育。

影片讲述了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与国民党军苦战5昼夜,最终强渡湘江,突破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的伟大历史。湘江之战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6千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随后,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影片成功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领导人在长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深刻揭露了左倾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惨痛损失,生动表现了以红5军团34师师长陈树湘为代表的红军将士前赴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的大无畏精神。红5军团34师6000余将士用血肉之躯铸成铜墙铁壁,血战到最后不足1000人,陷入了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突围时,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他用皮带压住伤口在担架上指挥战斗,最后,部队弹尽粮绝,陈树湘因中弹被俘。敌人为抓到一个红军师长而高兴,立即将他押往敌军司令部。押送途中,陈树湘乘敌人不备,在担架上忍着剧痛,从伤口处掏出自己的肠子,在一声撕心裂肺的叫声中把它扯断了。长风怒号、浓云低垂,红军师长陈树湘壮烈的为革命牺牲了29岁的青春岁月,他用热血谱写了一曲惊心动魄的英雄乐章。

观看影片感受最深的是革命先辈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湘江之战是惨烈的,中央红军8万6千多人被50多万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可谓困难重重,险象环生。没有坚定的信念,红军战士就不可能在面临巨大牺牲的时候,仍然坚守在战斗一线;
没有坚定的信念,红军各级指战员就不会对在面对李德和博古同志错误指挥时,仍然坚决执行命令;
没有坚定的信念,陈树湘师长就不会明知担任后卫任务九死一生,还率领全师官兵在枫树脚之战中与十几倍的敌人殊死激战,宁死不屈,直至牺牲。没有坚定的信念,二纵队的官兵就不会在没有得到命令前,不放弃任何一件物资,用生命保障“辎重”安全;
没有坚定的信念,林裁缝就不会带领四个儿子前赴后继参加红军,一心一意跟党走。最让人感动的一幕是,当林家老四赶回部队后,得知父亲和哥哥都已经壮烈牺牲,他虽然泪流满面,但仍然坚持要参加红军跟党走。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他指出,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

学习红军先烈们的光辉历史,就是要学习他们不忘加入中国共产党时的初心,一心一意跟党走。我们共产党员加入党组织,就在党旗下宣誓,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就是我们的初心。中国共产党98年的光辉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靠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研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今天,我们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道路上。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们要始终把握“四讲四有”党员标准,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要求落实到行动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大风大浪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利益得失面前保持定力。要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蕴含其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真正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自觉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作为一名交通运输系统的普通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动摇,围绕“安全、舒适、便捷、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清醒认识面临的形势与问题,加速提质各项工作,撸起袖子加油干,各项工作争先进,为加快建设品质活力新永州贡献有效的交通运输保障。

篇五:观看血战湘江观后感2000字大学生观后感体会

很久没有看红色题材的电影了,尤其在电影院里。今年集团组织员工观看《血战湘江》,重温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长征那段难忘历史。《血战湘江》是一部出人意料的主旋律电影,紧张有序的故事情节、深刻生动的人物刻画、残酷逼真的战争场面以及心系苍生的博大情怀,让一部主旋律电影也能成为眼泪的催化剂,在商业大片云集的电影市场中,实属难得,着实不易。

影片讲述长征红军在李德、博古左倾冒险主义路线下,顽强地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得以顺利渡过湘江,跳出国民党围追堵截的包围圈。这场战役可以说以极为惨重的代价换取了胜利,如何赢取(输掉)一场战役?我觉得有三个重要方面:

一、正确的战略方向是战争胜利的基础。

众所周知,长征的大背景是五次反围剿失败,当时党中央处在以王明为首的左倾主义路线领导下,不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盲目乐观冒险,导致革命付出极大的代价。片中典型的例子就是,毛泽东领导的第二纵队担负着运输苏区重要物资的重任,因时间紧迫,毛**多次建议丢掉物资轻装出发,但李德、博古断然拒绝;
枫树脚眼看被敌人包围,李德却要求三十四师前去增援,最终全部壮烈牺牲;
为躲避敌军的轰炸,毛**建议走小路,李德却义正言辞地说共产主义是光明大道,怎能走小路?其不从实际出发的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让人哭笑不得!

正是由于李德、博古军事指挥错误,导致整个部队前进缓慢,更做出了许多不必要的牺牲,数万人弹指间灰飞烟灭,部队人数也从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客观、正确、科学的战略方向多麽重要!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如同大海中迷失了航向的船舶,轻则尽走弯路,重则葬身海底。历史上,因为一代明君而铸就数百年辉煌盛世,因为一朝昏君导致国破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影片结尾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从此我党从胜利走向胜利,更是最好例证。当然,如果毛**在长征前就领导红军的话,就不会有血战湘江这样惨烈的片段了。

二、坚决的军事执行是战争胜利的关键。

战略再正确,计划再完美,最终要靠人去执行。一个一流的战略计划加上一个三流的执行,不如一个三流的战略计划加上一流的执行。坚决的执行不仅来自于严明的纪律,更来自于领导者严以律己、以身作则的率先示范。

尽管军事领导小组指挥不当,但安排下去的命令还是被不折不扣的执行。毛**三次建言扔掉辎重快步赶路没被采纳,但还是依然执行三人团的最高指令。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有两个场景:一是毛**领导的第二纵队夜间休息,毛**在半夜醒来却不声不响地独自上路,其他人见状也都纷纷起身赶路,没有一句号令,整个部队却行动一致,这就是毛**以身作则的威力和魅力;
第二个场景张一山饰演的红三军团五师师长李天佑,为了抵抗敌军的进攻,部队已经快打完了,他几乎用哭诉的语调在震耳欲聋的阵地上给彭德怀打电话汇报战况,彭要求继续坚守阵地,李师长二话没说,继续投入战斗,最后带领官兵与敌人肉搏。

为了给大部队争取过江时间,三十四师以区区7000余人抵抗住了敌军数万精兵的轮番进攻,当看到以血肉之躯去爆破坦克时,着实让人震撼心扉!正是三十四师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军命,以全军覆没的决绝姿态誓死捍卫枫树脚,才让为大部队腾出时间、顺利过江。可以说,没有三十四师英勇顽强的抵抗与坚守,就没有血战湘江的胜利和后来遵义会议的转折。

国民党恰恰是绝佳的反面教材:蒋介石制订的“围追堵截”的战略计划很完美,但却他的计划却被桂系军阀白崇禧却推三阻四,贻误战机,气得蒋委员长破口大骂;
与红军将领打仗肉搏时身先士卒“跟我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军官总是拿枪高喊“给我上”!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战争胜利的保障。

革命是残酷的,战争更是如此。血战湘江中的红军队伍,不仅要应对与敌军的围追堵截,还保持日行25公里的行军速度,同时还要面临物质生活的极度短缺、疟疾的威胁,对生理和精神都是双重极端的考验。据史料记载,红军中14-18岁的小红军占红军总数的60%!然而,长征途中却少有人退出,最终历尽艰难险阻顺利会师,靠的就是全体红军将士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党、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正是有着坚定的信仰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队伍才九死一生,行军二万五千里,书写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奇迹!由此酿造的“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也成为我党、我军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影片中毛**不仅时时关心战争部署,还处处心系前线战士安危,即使是留给自己的金鸡纳霜也先给病发的战士,他那发自内心、真诚炽热的对战士的关爱让人无比动容;
那种心系天下苍生、一切为了劳苦大众的幸福生活的博大情怀让人热泪盈眶。反观当今,许多贪官的腐败就是从理想信念的丢失开始的。回看当年的革命初衷,又怎不让人深思?

历史的车轮缓缓驶过,83年前那最惨烈、最悲壮的一幕依然雕刻在时光的深处。在残酷的革命年代如是,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亦如此。干事创业,只要有了正确的方向、坚决的执行和坚定的信仰,理想的巨轮就一定能够驶向胜利的彼岸!

推荐访问:观后感 湘江 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