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育整顿 >

2023年过渡教育论文【五篇】(全文)

时间:2024-02-23 11:38:01 来源:网友投稿

过渡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一种办法是搜集大量的包含“度”或“渡”语素的词语,编成一道道或一组组的测试题,接着就是认认真真地紧盯着学生操练,什么“课课练”“周周练”“双休练”“月月练”诸如此类的形式,就是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过渡教育论文【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过渡教育论文【五篇】

过渡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种办法是搜集大量的包含“度”或“渡”语素的词语,编成一道道或一组组的测试题,接着就是认认真真地紧盯着学生操练,什么“课课练”“周周练”“双休练”“月月练”诸如此类的形式,就是这么鼓捣出来的。在各类名目的“练”中,学生做错了就严加督促纠错。然后再搜集整理学生普遍有错的,再次编试题试卷,再次训练,如此往复,成年累月师生都是辛辛苦苦地沉浸在“题海”之中,气喘吁吁地攀爬于名目繁多的“练山”道上。整个“教”与“学”的生活痛苦万分!更有一些出格“认真”的老师,可能还会对掌握不太好的学生采用“罚”的手段,一旦操作过度,还可能激化师生矛盾。

这种办法就属于“应试教育”。还有一种办法不是这个样子。在对“度”与“渡”经过一番追根溯源的琢磨探究后,这位学生可能会终身不忘这两个字的区别了。“度”与“渡”在其他义项上一般不会相混,只有同表“过(经过)”的意思时,两个字很容易写混了。比如国庆、春节,好多单位门口就挂着“欢渡国庆”“欢渡春节”,这个“渡”就写错了。其实,在现代汉语中,“度”与“渡”同表“过(经过)”的意思时,“度”是指“在时间上经过”,与“水”无关,如“度假”;
而“渡”则指“由此岸到彼岸”,一般与“水”(包括实体的、比喻抽象的)密切相关,如“渡河”“渡过难关”(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是说像由此岸到彼岸一样,通过困难的关口)。这样一来,学生就怎么也不会误将“欢度春节”写为“欢渡春节”了,这位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不会再挂“欢渡春节”的横幅。在探究归纳出“度”与“渡”义项同为“过(经过)”的词语运用区别规律的基础上,再来安排适量的练习,加以检测和巩固学习成果。比如设计如下一道题目。请将“度”或“渡”填入下列各个词语或句子的括号内。欢()五一()假不虚()年华皇览揆余初()兮远()重洋泅()强()大()河()过难关(说明:上两行均填“度”,下两行均填“渡”)这一下学生不但可以准确区分,还可以享受到自己探究出规律后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也就是享受到学习的愉悦了。当然,上述教学过程也不要仅用老师一味“灌输”的简单办法,可以叫几位学生上黑板先默写一些分别有“度”“渡”语素的词语或成语、名言警句,然后请同学根据义项一一分辨。一句话,上述“‘度’指‘在时间上经过’、‘渡’则指‘由此岸到彼岸’”的结论,应该由学生们经过一番“犯错”—“思辨”—“讨论”—“归纳”的过程而得出。这个老师“设局”、学生“钻套”的过程并非教学游戏,而是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工具书纠错,如何进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概括,并知晓仅仅写对一个字之于社会生活的意义等等。这样的追根溯源、思考分析、概括总结、寻求规律的学习体验过程,始终伴随着思维训练,同时也是非常符合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的,也就是说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不会忍受语文知识学习的“煎熬”,相反也可以有语文知识积累的“享受”。这一种教学办法就是属于“素质教育”。

综观上述第二种办法,其教育过程大体如下。1.锁定“度”与“渡”的区别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2.进一步锁定“度”与“渡”的义项同为“过(经过)”时的区别为教学重点、探究点;
3.采用“引导”而不是一味“灌输”的办法,让学生由“犯错”到“知错”(包括错误原因)再到“纠错”,进而概括出区分规律,也就是上升为理性认识;
4.辅以适度适量的练习,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笔者将上述语文知识教学的办法,视为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其依据如下。1.讲究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这是避免题海战术高耗能低产出的基础;
2.讲究知识点突破口的准确锁定,每论中的,少有甚至没有无谓的课堂讨论学习,这是避免题海战术高耗能低产出的关键;
3.讲究原理的探究,规律的总结与把握,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用理论武装头脑,用理论指导知识的运用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是避免题海战术高耗能低产出的捷径;
4.讲究启发“引导”,让学生“愤悱”,激发探究兴趣,培养思维能力,饱尝成功的喜悦,这是避免题海战术高耗能低产出的保障。显而易见,这第二种方法大异于第一种短视狭隘、简单粗暴、高耗能低产出的语文知识教学办法;
这第二种方法始终有思维训练伴随,有学生主动探究驱动,最后规律得出,运用奏效,还能尽享学习的快乐,并且于学生终生发展有益。

长期以来,专家们把素质教育搞得太玄乎了,好像它是一种悬浮于一线教学上空可望而不可即的神圣之物。其实并非如此,素质教育扎根于实际,扎根于一线教育之中,扎根于各门学科教育的土壤之中。数学、英语、语文等各科老师均可以也均应该有自己学科的素质教育。应考压力下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就是这么简单、朴素而踏实;
我们每位语文老师立足于自己的课堂,是完全可以进行素质教育的。

作者:周霞桥 单位:苏州市望亭中学

过渡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导入 “过渡”法

辞海对于“过渡”一词的解释是:“事物由一个阶段或一种状态逐渐发展变化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或另一种状态。”这一解释形象地表达出过渡有衔接、承前启后、串联、剂般的功能。“过渡”像一条“线”,并不具备实质性的内容,但是如果缺少了这条串联的“线”,那么再美好的珠玑也难以展现夺目的光芒。我们日常接触到的“过渡”多现于戏剧演出中,被称为“过场”,或现于文艺表演中的衔接报幕中。其实,“过渡”法在高中教学中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特别是在历史教学中尤为突出。下面我就历史教学中“过渡”法运用的实例加以浅析。

一、一石激浪,导入过渡

历史像个万花筒,包罗万象,历史课程只是撷取了其中的一朵浪花,但是每一朵浪花的背后都有一片海洋的存在,如何恰当地切入进去就显得尤为重要。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专题与专题之间都不是割裂的,要让学生建立联系和整体的意识,就要做好导入过渡。

我在高一学生初入学的时候,给他们上的第一节课就是题为“历史是什么?”的过渡课。我将其设计为三个部分:历史很简单吗?历史很难吗?历史是什么?第一部分采用了一些典型的历史史实,将初、高中教材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他们熟悉的和陌生的历史知识,目的是让学生们了解高中历史是建立在初中历史的基础上,但是又是对初中历史的延伸和拓展。第二部分用一些高考真题来演示,让学生们快速阅览相应的知识并解答,目的是激发学生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并了解高中历史重在思维的培养。第三部分我展示了一些趣味性的图片,并设计了一些趣味问题。如设问:“我们有可能成为历史文物吗?”随之展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有“东方睡美人”之称的千年不腐之身辛追夫人的图片。设问:“我们学校有可能成为历史文物吗?”随之展示学校中的文物点。这些有趣的设问,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对即将展开的历史学习充满了期待。最后我以一张题为“我真想再活五百年”的干枯胡杨树作为结尾,布置了一个开放性的作业:为了不留遗憾,这三年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们陷入了深思之中。

我将这一整节课作为导入课,目的是让新生转变思维,顺利从初中过渡到高中,并调动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以一石激千浪,引发学生思考。

二、化整为零,细节过渡

在长距离跑步中,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秘诀:将长距离分割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目标,跑起来会轻松许多。其实这样一个化整为零的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得当也是相当有益的。在历史教学中,如果采用大板块式教学,就很容易使学生进入疲惫和厌倦的状态,但是如果将大板块化整为零,再用过渡的方式串联起来,就会让学生产生跳跃式的感觉,这样实现目标就会变得轻松。我在处理这样的问题时,发现采用详解细节来进行过渡往往能事半功倍。

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时,为避免单调乏味的一说到底,采用很多细节进行过渡。如讲到“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时,我引用了中国第一首白话诗――胡适的《蝴蝶》:“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只忽飞回,剩下另一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随后抛出问题:这是一种什么文体?这种文体和文言文相比有什么优点?引导学生思考后,自然过渡到新的内容:这种文体是自由的,可以注入新内容、新思想,从而引发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在分析对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时,我针对学生只知其积极影响不知其局限性这个问题,又引入了一个小的细节来加以过渡:新文化的得力干将如陈独秀、鲁迅、蔡元培等都主张废除汉字。随后设疑: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要求废除汉字改用什么文字?你认为这是正确的吗?学生讨论后认为他们应该是主张使用西方文字,这种做法是对传统文化的伤害,并不可取。据此我过渡到对新文化运动局限性的诠释:前期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和否定的偏向。而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局限性,从而过渡到下一个问题――新文化运动后期的转变。

通过阐释细节来加以过渡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用“乔冠华的大笑”来过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以“柏拉图之死”过渡到对雅典民主局限性的认识;
以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时图片中多为军人这一细节过渡到对德国君主立宪制局限性的认识。历史教科书是枯燥的,但是真实的历史其实是非常鲜活有趣的,在不影响授课的前提下,利用细节来加以过渡,既能起到承接的作用,又能让课堂出现一个个小亮点,也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三、犹抱琵琶,悬念过渡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同样的,过渡的语言也值得探究。采用带有悬念色彩的问题来加以过渡,是很多老师所喜爱的方式,事实证明的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我在讲授“鸦片战争”这一课中“战火再燃”一目时,设疑:“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已经攫取了包括关税要协商在内的大量特权,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为何还要劳民伤财发动一次战争那?”造成悬念,顺势过渡到新的内容,转而设疑:第二次鸦片战争之中外国侵略者又进一步攫取了哪些权益?随后讨论指出,中国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我在讲授“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这一课中“探索与失误”这一目时,设疑:同学们,你们知道一颗白菜有多重吗?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展示“”时期一颗据说重达250斤的白菜。旋即追问:你认为这可能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经济建设中的曲折和失误,并顺利过渡到的结果:“”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我在讲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单元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设疑:同学们,你们觉得中山装和什么服装相似?学生答:西装。我继续设疑:中山装有什么特征?学生答:有四个口袋,五个纽扣,左右袖有三个纽扣等。我又设疑:你们知道这些特征的含义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补充中山装代表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等思想和政治含义。最后我设疑:透过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中山装,你能简要叙述它出现的时代背景吗?通过师生共同的讨论和互动,得出结论: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使中国的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后顺利过渡到新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学习

以上即为我在历史教学中对“过渡”法的探索和部分实践,历史教学中的方法和技巧不可胜数,仅以此文管窥一二。只要认真钻研,勇于实践,就能让教学艺术之花怒放,并成就有效的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胡惠玲.略谈历史教学中的过渡技巧.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26-28.

[2]魏志红.浅谈历史教学中子目的过渡.新课程研究,2009:123-124.

过渡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过渡型社区;
过渡型社区教育;
对策

当前,城市化的步伐一日千里飞速迈进,但高速甚至超速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免衍生出了许多问题,其中过渡型社区的出现、城乡文化难以在短时间内难以较好地融合成为不容忽视的难题。过渡型社区教育也因此应运而生,它的出现对改善这一难题发挥着重要作用。过渡型社区是指由传统农村社区向现代城市社区转化过渡的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由区域范围内失地农民为主要居民构成的一种新型社区模式。过渡型社区教育是指在过渡型社区内开展的教育活动,具有服务性、针对性、实用性等基本特点。过渡型社区教育有助于促进文化与文化的融合,满足不同居民的精神需求,提升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对过渡型社区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研究探讨并分析总结提出具有建设性、参考性的对策,不仅能进一步优化过渡型社区教育的效果,还能进一步加强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一、过渡型社区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为了加快适应城市生活,填补城乡文化的“知沟”, 融入城市环境,学习工作技能,提高自身素养,拓展生活视野,优化思维观念,提升生活品质,过渡型社区居民对教育有着迫切的渴求,这对过渡型社区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目前,过渡型社区教育在教学内容、形式、时间安排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都面临着挑战。

1、 教学内容方面

笔者对已有的关于过渡型社区教育的相关调查研究发现,过渡型社区居民更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受欢迎的主要集中在工作技能、法律安全、卫生保健、医保社保等与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主要有“职业谋生型、文化消费型和主体发展型”三个层次。[1]过渡型社区居民主要由区域范围内的失地农民构成,这部分居民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生活经验各不相同,心理结构错综复杂,这些因素使得过渡型社区居民接受教育意愿、需求、目的等多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过渡型社区居民普遍存在着“文化程度低、职业技能欠缺、就业压力大”的特点。缺乏实用性和操作性的社区教育很难调动居民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参与热情。对于绝大多数居民来说,接受教育的目的都是很直接很现实的,他们大多都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适应城市工作需求,为了更好地再择业、再就业,以到达融入城市、更好生存的目的。“他们的要求是真真切切的,他们希望这些需求能够得到的的确确的满足与实现。”[2] 但目前过渡型社区开办的课程内容却是刻板陈旧、单一乏味。教学内容在设置上很少征求居民的意见,并未真正结合需求,大多都只是社区教育组织者根据自身经验和个人想法进行,或是照着相关条文规定按图索骥。

2、 教学形式方面

目前过渡型社区教育的教学形式也较为单一,缺乏创新,这就直接导致了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同度、满意度和参与度较

低。[3]过渡型社区居民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理解能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很难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听不入耳、看不入眼、悟不入心、学不入脑”的现象时有发生。多数居民希望通过简单明了、生动形象的方式获取知识,更青睐于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和直观易懂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各种寓教于乐的文娱式的互动教学。

3、 教学时间安排

由于受居民家庭、工作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作息时间不统一,生活时间不协调,空闲时间不集中,忙闲交杂,难以调配。这就为过渡型社区教学的时间安排提出了难题。过渡型社区教育需在协调好学习时间与生活时间的前提下开展,兼顾居民的工作和生活,而传统模式的教育却很难协调和解决这个难题。

4、 师资建设方面

在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师资建设上同样存在着许多不足,很重要的一方面便是先天不足。社区教育在我国开展只有十余年时间,而过渡型社区教育开始的时间更短,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办学经验、成熟的师资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从过渡型社区教育诞生以来,政府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监管评估机制欠缺、缺乏与学校的良性互动等因素造成了现有的过渡型社区教育基础设施差、师资力量欠缺。我国现有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构成参差不齐,素质高低不一。根据调查发现,从教人员中大多是过渡型社区居民群体中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较高者,这其中有相当部分的人自身都未曾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培训,加之师资管理制度不健全,社区教育师资力量呈现出“整体水平差、构成不稳定”的现状。

二、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发展路径探索

居民差异性和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对过渡型社区教育提出了高要求,因此过渡型社区教育必须以应用为导向,以满足居民需求为目的,不断持续优化。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发展路径进行探索,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差异性和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促进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坚持应用导向,丰富教学内容,突出社区教育的实用性,满足居民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增加一些特色化、实用性和有针对性的内容,针对不同过渡型社区的具体现实,积极挖掘本土教学资源,开发符合居民需求的本土化、特色化的教学课程。近年来各地过渡型社区教育也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如广州市登峰街社区教育学院根据居民中存在的“人文素养较低、公民意识淡薄、法律知识欠缺、业务技能不精”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村史文化教育、个人素质教育、社会责任感培养、创业守业能力培训等课程;
针对非洲籍外来人口开展“外籍人士旅穗知识培训”,深受居民欢迎和各界好评。[4]

2、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形式,提高社区教育的灵活性,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共享。

由于社区居民时间的分散性,教学时间安排成为过渡型社区教育面临的一个难题。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日臻成熟,为过渡型社区教育“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多媒体摄录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课堂教学情景用影像记录手段得以保存,课堂教学的易逝性得到了克服,优质教学资源得以分享传播,大大提高了资源的重复利用率。过渡型社区教育要把社区内现有的教育资源充分运用起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效益最大化。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充分发挥了“天罗地网”(卫星传播网和市域宽带网络)的优势,让居民对学习时间有充分的自主掌控权和调配权,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高了社区教育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3、坚持公益原则,政府支持引导,多管齐下,促进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过渡型社区教育是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而产生的,因此过渡型社区教育应该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来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推动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发展首先亟需解决的是资金不足的难题。针对这点政府要充分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建立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为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在加强师资建设方面,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师聘用机制、师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以及完善的保障体系。在教育资源的整合上,要建立长效的教育资源整合机制,以制度保障教育资源公共性与公益性,同时要建立教育教学资源的评估体系和反馈机制,不断优化完善教育资源的建设工作。另外积极探索构架社区教育与传统学历教育之间衔接的桥梁,在提高社区教育自身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社会认可度和公信度,也能进一步促进社区教育的良性发展。

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它不是一个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而是一个需要多方合力不断优化改进和完善丰富的过程。它需要时刻关注社会需要和居民学习需求,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以促进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化解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庆龙, 冯杰. 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5).

[2]张广斌.价值定位与内容选择――社区教育研究新视野[J].职业与技术教育, 2005(31).

[3]张荣艳,高杉. 长春市居民社区教育现状分析[J]. 成人教育, 2012(1).

过渡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园一日活动;

过渡环节;

组织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08-001

要贯彻“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就要全面了解幼儿各年龄段和各领域的行为发展,重视学习环境的创设,使幼儿真正能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学习,细化一日生活的具体要求,保证幼儿自主与教师安排有一个基本平衡,细化领域内容和建议,努力使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得到具体落实。

一、目前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梳理已有相关研究发现,目前幼儿园过渡环节组织和实施存在如下问题:

1.教师对过渡环节欠缺教育意识,表现为忽略过渡环节教育目标、教育指导和幼儿自理能力培养;
过渡环节形式乏味,没有采取幼儿喜欢的形式,教师语言平淡、简单,指令性语言较多。

2.过渡环节消极等待和集中做一件事情的幼儿多,幼儿常常无所事事;
教师忙于准备下一活动,淡化对幼儿的观察、沟通和指导。

3.从一日活动的时间安排来看,过渡环节都是紧凑化的处理,但是从“以幼儿为本”的角度来说,紧凑、频繁的活动转换环节,并不是幼儿真正需要的,单一的紧凑化处理并没有解决过渡环节的实质问题。

4.从教师的组织来看,教师一般都是用如厕、洗手等生活环节来代替过渡环节,环节之间的转换比较生硬,过多干预和催促的现象仍大量存在。

幼儿园过渡环节的转换仍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幼儿园一日活动过渡环节的相关研究也较为稀疏。在梳理、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分析过渡环节的价值、目前幼儿园一日活动过渡环节组织及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本园十几例过渡个案教学,梳理并总结一日活动过渡环节组织及实施的些许理念、建设性意见及可操作性方法,以期对幼儿园一日生活过渡环节的组织及实施给予一定的借鉴与指导,进而优化幼儿的一日活动安排,促使幼儿能在过渡实践中充分体验自主与自然。

二、优化幼儿一日活动过渡环节的意见和建议

1.调整幼儿身心转换的节奏,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需要过渡环节,这不仅是适应日常教学活动有节奏的更替的需要,还是适应幼儿日常身心活动有节奏更替的需要。这两种情况在日常的教学中既有彼此的区别,又互相交织在一起。以前,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幼儿在活动中身心转换的需求,而只是单纯考虑了教学转换的需要,用教学的转换生硬地取代了幼儿身心转换的需要。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两种节奏的更替存在一定的重合与交叉,但从实质上来分析,幼儿的身心节奏与教学活动更替的节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幼儿的身心节奏是有个性差异的,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身心转换节奏,不能用一个划一的时间或标准来加以转换;
而教学活动的转换则是一个人为规定的节奏,主要是为了集体活动时节约时间。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适当调整时间的设置,寻找如何处理两种节奏转换的适宜方法,在尊重幼儿身心的同时,也能顺利地进行教学活动。

2.理念与实践接轨,给幼儿一片自由的天空

新《纲要》字里行间都旗帜鲜明地高扬尊重幼儿、保障幼儿权利、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儿童观,强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等,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以幼儿发展为本”。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过渡环节相对于其它环节来讲是一个较松散、自由的环节,也是一些意外事件易发的环节,教师们因为怕出事而过多限制孩子的活动。“尊重”与“限制”之间往往是一念之差,在组织活动中的“松散”不是放任,有规则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研究过渡环节让我们在反思中不断发现我们侵犯孩子权利,剥夺他们自主的行为,在实践中逐步摆脱传统的习惯,理解、尊重幼儿,给幼儿一片自由的天空。

3.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过渡环节的组织,挖掘过渡环节的教育价值

重视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过渡的组织,树立“教育无处不在,教育无时不有”的积极教育观。从《纲要》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活动”的角度出发,在一日活动中区分出哪些是必要的过渡环节,哪些是不必要的过渡环节,将不必要的环节从一日活动中删除。组织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及具有吸引力的活动,使幼儿生活由被动变主动。从整合教育资源的角度出发,根据季节及课程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调整幼儿的作息时间,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从尊重幼儿主体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角度出发,老师用愉快的情绪感染幼儿,让幼儿在宽松自在的环境中,形成活泼、开朗、积极、主动、自尊、自信的健康心理。

过渡环节有利于培养幼儿自主自律的能力,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过渡环节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具有独立、积极的教育价值,满足了学习活动与自由活动不同节奏更替的需要,有利于科学、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过渡环节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氛围下紧凑地进入下一个活动。处理好过渡环节,能加强教育活动的有效性,能给幼儿提供一个释放心理能量的空间。

只有重视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才能让我们有机会去发现并挖掘其中蕴涵的教育价值。在过渡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满足幼儿兴趣的前提下,引导支持他们的活动,让过渡环节发挥其独有的教育功能。过渡环节的等待可以是一种教育资源,其丰富的独特的教育价值有待我们去发掘。

参考文献:

[1]张菁,茅莉雅.等待的艺术――幼儿园活动中过渡环节的组织与管理[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8,(05)

过渡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过渡型社区是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一种社区形态,是特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由“动迁户”居民所构成的社区,它是区别于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特定社区,既带有农村社区的特质,又体现城市社区的内涵,属于从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过渡的中间型社区。社区是社会的单元和细胞,社区教育就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以社区和社区全体成员为范围和对象,以发展社区和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社区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社区也是老年人比较集中的地方,过渡型社区老年教育是指面向生活聚居在过渡型社区的老年人,依托所在社区开展的诸如社区老年学校教育、老年社会教育和老年远程教育等社区教育活动,以提高过渡型社区老年人的素质和生命、生活质量,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稳定。

二、过渡型社区老年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一)过渡型社区老年教育的地位

1.开展过渡型社区老年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伴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与此同时,在其他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老年教育已经在其整个公民教育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因此,开展好老年社区教育是完善国家教育体系的需要,同时也是这个时代的呼唤。

2.开展过渡型社区老年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当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总量已经接近2亿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成员之一,老年人的素质水平高低,关系到我们整个国民素质水平的高低。“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因其丰富的社会阅历对于家庭、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老年人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优良家风的守护者。因此,开展好老年社区教育对于国民素质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开展过渡型社区老年教育是老年人自身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速度加快,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老年人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之一,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较慢,但是,老年人对于新生事物的需求没有改变。尤其是过渡型社区的老年人,大都是以拆迁户为主,在经济基础得到保障的同时,精神诉求也明显加强。开展社区老年教育既能指导他们健康生活又能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是老年人自身生活和发展的需要。

4.开展过渡型社区老年教育是社区建设的需要。社区建设需要全体社区成员的参与和维护,老年人作为社区的特殊群体,比重在不断上升,老年教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对老年群体的教育和培训,有利于社区秩序的维护与和谐社区的建设。

(二)过渡型社区老年教育的作用

1.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综合素质,使其尽快适应新的社区生活。过渡型社区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产物,社区老年人既不同于城市的老年人也不同于农村的老年人。过渡型社区的老年人,既保留多年在农村形成的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又面对新型的社区生活方式。面对这样一种特殊的现象,开展社区老年教育,向老年人们传递新的生活方式、观念等,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综合素质,使其逐步适应新的社区生活。

2.有助于发挥老年人的余热,让他们“老有所为”。在过渡型社区,老年人多为失地农民,没有了地,也就没有了劳动的空间和对象。对于身体健康的老年人来说,在新的生活方式面前,多年来形成的劳动习惯,让他们有强烈的愿望去发挥余热。同时,过渡型社区建设也需要老年人的积极参与。老年教育是将老年人发挥余热的需求和社区建设的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的纽带,通过社区活动,让老年人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中,实现“老有所为”的目标。

3.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丰富他们的老年生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中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和需求。在过渡型社区,很多老人的主要任务是“带孩子”“做家务”,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如何支配这些时间,成了他们的难题。开展老年社区教育,可以通过开展多种文体活动,为老年人搭建同辈交流平台,既能促进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又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三、过渡型社区老年教育的现状分析

本文以杭州市江干区九堡街道九堡社区为例,采取实地调研和访谈的方式对过渡型社区老年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九堡社区位于九堡街道东部,是杭州市江干区最大的撤村建居社区,即过渡型社区。社区常驻人口达5377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600人左右,超过社区总人数的10%,属于典型老龄化过渡型社区。社区依托九堡街道社区学院及社区自身的党员活动室、阅览室、社区活动中心等平台开展了丰富的社区教育活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通过调研和访谈,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过渡型社区老年群体发展

的强烈需求与社会对老年教育认知不足的矛盾与原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相比,过渡型社区的老人搬到社区居住后,没有了土地,很多老人感到无事可做,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过渡型社区中也存在着空巢率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开展社区教育,让老人生活充实、有意义,是这一群体的强烈需求。但是现实中尽管老年教育已经得到开展,却依然有很多人认为老年教育仅仅是一种休闲性、福利性的活动,可有可无。社区工作纷繁复杂、细致琐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不像抓经济工作和计划生育工作那样,是“软目标”“软任务”,相比之下暂时还提不到议事日程上来。

(二)社区老年教育内容、形式的多样性需求与社区老年教育资源匮乏性的矛盾

此次调研对象年龄主要集中在50~70岁之间的乐龄老人,较能反映老年人对社区教育需求的看法。从教育内容上看,大部分老人对营养保健、音乐舞蹈、退休生活适应、家政手工类等方面感兴趣;
从教育形式上看,老年人希望社区能够通过讲座、文艺活动、培训班、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开展社区教育。而目前过渡型社区老年教育主要是通过手册、宣传栏等途径宣传一些健康保健知识,缺乏系统的社区教育体系,因此造成了老年社区教育内容、形式单一的问题。

(三)社区老年教育的巨大发展空

间与社区老年教育人才队伍不足的矛盾老年人是一个家庭教育的守护神和好老师,是社区治理和社区建设的维护者和参与者,更是传统优秀文化、娱乐休闲文化的传承者和实践者。社区教育在分析老年人的身心状况和不同需求、调动老年人的积极主动性、丰富老年人生活、提升老年人素质、发挥老年人余热、提升社区建设内涵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现实中却存在着从事社区老年教育的人才队伍不足的问题。一是过渡型社区的老人由社区进行管理,但社区没有专门的老年教育机构,也没有明确规定由哪个部门管理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的管理服务人员和师资队伍缺乏。二是社区老年教育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在社区教育方面缺乏全面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有待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过渡型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

四、过渡型社区老年教育发展对策

(一)领导应高度重视,加强管理体制建设

目前我们比较忽视对老年人教育方面的关注,有些政府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办好社区老年教育,不仅能降低社会养老的成本,而且可以开发老年人的潜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因此,政府层面应加强对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重视性。此外,现代意义上的老年教育在我国开展的时间并不长,我国老年教育经验不足,在模式、法制、规范化教学等方面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因而过渡型社区开展老年社区教育过程中,应加强老年教育的体制建设,让老年教育成为有专门部门负责并得到其他部门重视与支持的工作。

(二)满足教育需求,拓展社区教育模式

过渡型社区进行老年教育要充分考虑社区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拓展多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社区教育模式。如:积极推进老年学校教育,形成社区老年学校教育模式。它的优点是教育学习特点鲜明,软硬件设施比较好,管理制度比较规范,教学质量比较高,文化氛围比较浓厚,师生人际互动交往,深受老年人青睐,是老年人接受教育、参与学习的好去处。另外,可以培育发展学习社团,形成社区团队学习模式。和老年学校教育比较,学习社团更多地体现了从老年教育向老年学习的主移,有利于发挥老年人自主学习的主体性、自觉性、能动性,更能体现社区老年教育的本质特点和学习优势。

(三)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社区教育资源

社区老年教育如果缺乏专项资金,就会造成社区教育内容的单调、形式的单一、成效的缺乏。政府和社区教育相关部门要设置老年教育专项经费,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增强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改善老年人学习、生活与活动的条件。另外,老年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还要加强老年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包括老年教育教学队伍的建设和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管理服务队伍的建设,充分利用好社区教育软性教育资源。

总之,社区老年教育的有效开展有助于老年人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营造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最终达到促进小康生活、社会和谐的目的。

推荐访问:过渡 论文 教育 过渡教育论文【五篇】 过渡教育论文(精选5篇) 过渡教育的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