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法制教育内容【五篇】

时间:2024-04-08 08:57:02 来源:网友投稿

【论文摘要】互联网已经凸显出重要作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现有研究中,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关注较多,而对网络法制教育的内容研究相对较少。从互联网活动主体的视角看,网络法制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法制教育内容【五篇】,供大家参考。

法制教育内容【五篇】

法制教育内容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互联网已经凸显出重要作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现有研究中,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关注较多,而对网络法制教育的内容研究相对较少。从互联网活动主体的视角看,网络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包括网络懂法教育、网络守法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维权教育。

互联网已经凸显出重要作用。2008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7年12月31日,“网民数已达到2.1亿人。中国网民数增长迅速,2007年一年增加了7300万,年增长率为53.3%。互联网逐步向各层次的居民扩散。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是16.2小时,网民对互联网有一定的依赖性。”[1]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必须首先明确网络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虽已有学者提出类似“网络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提法,但界定尚不深入。网络法制教育是法制教育的种概念。网络法制教育是以宪法为核心,以《网络法》为基本内容,以网络法规为主要内容,规范广大网络活动主体的网络行为,培养网络法律意识、增强网络法制观念,构建良好网络环境的法制教育活动。确立网络法制教育基本内容的客观依据,除了可以根据构成不同网络法律关系的主体来确定外,笔者从网络活动主体懂法、守法、用法和护法的视角,将网络法律教育的基本内容界定为:网络懂法教育、网络守法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网络维权教育。

一、网络懂法教育

网络懂法教育就是以一定的网络法律、法规、条例为主要内容对人们进行教育,从而让人们增强法律意识,知道在互联网上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并且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网络法制教育必须以一定的网络法律法规为依据和基础。在我国,虽还没有一部统一的网络法,但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比较多。主要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的法律性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计算机犯罪的内容规定;
国务院颁布了大量了行政法规,如《关于互联网中文域名管理的通告》、《互联网作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
信息产业部出台了大量的规章性文件,如《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处理办法》等;
国务院其它部委也出台一些有互联网有关的规章性文件,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暂行规定》,文化部关于实施《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财政部《“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域名注册实施细则等。除此以外,还包括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双边或多边协定,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CT)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邻接权条约》(WPPT)。当然,还包括一些与网络活动有关行业自治组织制定的行业自律性规范,虽不是网络法的渊源,但在今天的中国,事实上扮演了法律规范的调整作用,如中国互联网协会2004年8月31日审议修订的《中国互联网协会章程》,《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的《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章程》等。

网络懂法教育实现的途径,首先应该是运用互联网开展网络法制教育;
其次是要广泛发掘社会力量,使网络法制教育与网络的广泛性相符合。比如可以在公安局、法院等单位建立网络法制教育基地,利用这些单位掌握的鲜活案例进行教育;
第三,依托学校、社区开设《网络法制》课程或讲座。[2] 网络懂法教育必须针对不同的主体,采取易于被他们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让他们明确法律法规的规定。如对被称为“网吧”的信息服务场所,对其经营者就应以《关于规范网吧经营行为加强安全管理的通知》为主要的教育内容之一,让其明白申办条件、经营管理责任、安全保护制度、申请登记程序、违法责任等。

二、网络守法教育

法的遵守即守法。我国宪法第5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3]法的遵守状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低级状态,即不违法犯罪,主要为履行法的义务。第二层次为中间状态,即依法办事,违法必究,形成统一的法的秩序,既履行法的义务,也行使法的权利。第三层次为高级状态,即法的遵守的主体行为,不论从外在方面,还是从内在动机方面,都符合法的精神和要求,从而真正体现了法的调整的目的,实现了法的自我内化。[4]

网络活动主体多样,主要包括网络服务供应商、网络服务运营商、网民、网络服务硬件提供商、网络监管职能部门、网络执法者等。这些不同的主体在网络活动中,必须遵守相应的网络法律行为。网络法律行为在互联网上发生,和法律有紧密联系,主要包括网络合同行为、网络对话、网络交友、网络社区交往、网络侵权等行为。网络活动主体依法进行网络活动,包括行使法的权利和履行法的义务两方面。行使法的权利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行为,或者是要求他人实施或抑制一定的行为来保证自己合法权利得以实现。履行法的义务就是通过消极的不作为和积极的作为的方式,满足法的规定的具体条件,从而保障权利人的合法利益。需特别强调的是,网络法律行为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网络中,他可以大量地反映到现实生活中。

网络守法教育是法的遵守在网络活动中的必然要求。网络守法教育,即教育网络活动主体学习掌握网络法的各种规定,自觉加强网络道德和法律修养,正确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权利,正确履行法律义务,做网络活动的合格守法者。即起码做到不违法犯罪,并力争向法的遵守的高级状态发展。

三、网络安全教育

网络安全问题自互联网出现便已产生,且不会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消失。网络安全教育,便成了加强网络法制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多数网民在网上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网络安全素质较差。表现在:一是网络安全知识缺乏,不懂得什么是网络安全以及怎样防护;
二是网络安全意识薄弱;
三是自我管理能力弱;
四是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差。网络安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强化安全意识,使所有用户及工作人员深刻理解网络安全在网络应用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及自己在其中的安全责任,熟悉操作过程,执行安全策略,减少人为的因素或操作不当而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或风险。网络安全教育可起到预防的作用。

网络安全教育包括网络安全基本知识教育、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和网络社交安全教育。关键是要引导网民用理性的、健康的心态去对待网络,正确地加以利用。只有如此,网民才能在网络社交中趋利避害,远离误区。通过网络安全教育,帮助网民分析网恋的利弊得失,引导网民正确对待网络交友、正确认识和处理网络中的情感问题。比如通过网络社交安全教育,希望网民重点做到:一是不要轻易会见网友;
二是要努力克服网络交往中的心理弱点,如盲目的同情与坦率、急于获利、寻求渲泄、追求刺激、渴望爱情等。这样,才能尽可保障网络社交中的人身财产安全。[5]

四、网络维权教育

网络维权教育,又称网络司法救济教育。维权就是当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或侵犯时,依据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或准法律行为。网络维权教育就是使网络活动参与者明白并掌握如何收集与保存自己的网络活动证据,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侵犯时,如何依法进行权利救济的教育。它是网络法制教育的重点环节,只有进行了正确的维权教育,才能使懂法教育更有针对性,守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网络维权教育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核心和基础是的让网络活动参与者明白现行的网络司法救济制度和网络维权的基本方法、基本途径。比如网络购物的维权,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相关报告显示:在进行网络购物时,46.01%的用户担心交易的安全可靠性,16.81%的用户担心网上提拱的信息是否可靠,12.29%的用户担心售后服务,9.84%的用户担心是否能够按时交货,有22.01%的用户经历了“已经订了货并付了款后,而未收到货物”的情形;
对于网上购物的最大障碍,31.76%用户认为安全性得不到保障,28.33%的用户认为是是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及厂商信用得不到保障。[6]这些数据表明,在网络购物中,消费者知情权、退换货物权、赔偿权等的保护和实现,成为制约网络购物的瓶颈。从目前网上购物或服务网站,大致可分为二种经营形态:一是电子商店,也就是提供网上购物或网上服务的业者,在网络上设立自己的主页,直接对网络使用者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二是电子商场,也就是许多提供不同商品或服务的业者,集中在一个网状站中,使用者可以在同一个网站购买不同公司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有的还提供检索、搜寻特定商品或服务的功能。因此,如何进行维权呢?一般认为,核心的一条是按照合同法的一般原理,必须首先确定网络购物的出卖人,不管事实上各种情况有多复杂,原则上应该以在网络上接受使用者下单的人为出卖人,除非网页上有明显标示,当然作为电子商场的管理者,负有监督管理的职责,必须承担起法律上的义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定买卖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为维权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按照诉讼法、申诉的相关规定,通过申诉和诉讼的方式维权。现在,关于网络维权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网络活动证据的保存和收集方面,网络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完善,比如著名的淘宝网,就专门推出了阿里旺旺(淘宝版),以便保存网络交易记录,并可以作为法律证据使用。

网络懂法教育、网络守法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维权教育,共同构成了网络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它们相互依存、相到促进。网络法制教育,不单是普及网络法律知识,更是要培养网络活动主体的网络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提高懂法、守法、用法和护法水平,建设一个有序、安全、文明、健康的互联网。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2008.1.

[2]杨练武,唐闻捷,蔡晓卫. 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初探[J]. 兰州学刊,2003,(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

[4]问谁念狼(网名).百度_中山梦吧_5. /f?kz=84997927.

法制教育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法制教育;
渗透;
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在“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制教育成为必然,这就需要秉承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法制教育的渗透,实现法制教育的应有之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内在联系

道德与法律作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两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具有教育目的的内在统一性。法律就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为法律提供心理基础和评价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德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它与法制教育作为道德与法律在教育活动上的生动实践,具有内在的联系。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法治教育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意识形态的一种手段,所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体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法治观念是社会主体思想意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法治观念的直接指向是社会主体的外在行为规范,而思想政治教育为法治教育提供内在价值取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法治教育的前提,人们只有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有了内在的价值取向,才能对国家的治国方略产生政治认同,对社会主义法律观念产生认同,才能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法治教育,自觉养成社会主义法律意识、遵守社会主义法律等法律素养。

另一方面,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是道德的底线,是社会主体的直接外在指向,它告诉社会主体自身的行为在什么情况下会触碰道德的底线,为社会主体道德觉悟的形成与提升保驾护航。通过对受教育者的法制教育,可以促进受教育者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在其价值观念中发育成熟,提高受教育者自身对道德底线的认知水平,使主体的道德觉悟能够由盲目变为自觉,由自在变为自为,由偶然变为必然。所以,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法制教育渗透的原则

(一)教学目的明确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法制教育的渗透应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高校主体要自觉在依法治国、平安校园等法治理念的引导下,有意识地将法制教育列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时刻遵循依法治国的理念,在学校整体法制教育的宏观环境和教学目的的安排设计下,在具体的教学教学实施中要善于挖掘法制教育素材和内容,进行积极有效的法制教育渗透。

(二)渗透内容有机结合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二者相应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避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成法制课,又要把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与要求,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三)渗透方式自然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制教育渗透,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去进行,法制教育的内容应是教材中所应有的,绝不是外加或牵强附会的,应切实地找准“渗透点”,把握适当的“渗透时机”和“渗透度”,让法制教育渗透真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高校思想政治课法制教育渗透的方法

(一)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教师要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律,根据其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治因素,确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与法制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作为渗透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法制教育内容涉及最多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概论》。其中,思想修养部分可以结合案例渗透《宪法》、《刑法》、《民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特别行政区法》、《反国家分裂法》等;
道德部分可以结合具体案例渗透《公务员法》、《劳动法》、《教师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游行示威法》、《婚姻法》、《继承法》等;
基本国情、经济、精神文明等相关内容很多都已写入《宪法》,尤其是依法治国部分,可以作为主要的渗透内容。在此基础上,将法制观念、理念与思维等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

(二)有机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制教育渗透内容。在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制教育渗透内容后,需要充分考虑道德与法律的统一,即不能生搬硬套、顾此失彼,为了渗透法制教育内容,而忽视或淡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德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要将道德与法律的统一性观念时刻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制教育渗透的全过程,而不是变成“两张皮”;
需要考虑授课主体情况与渗透程度的统一,即充分注重授课主体的认知规律、专业特点、接受程度,有针对性地整合渗透内容,以适应不同授课主体的各自情况;
需要考虑教学手段与渗透方式的统一,即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切入点,最终以既符合渗透原则,又能被授课主体欣然接受的渗透方式 达到法制教育的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有机整合适应不同授课主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制教育渗透内容的范围、授课方式、渗透程度,最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内容的有效渗透。

(三)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法制教育的环境渗透。法制教育与德育一样,应把重心放在观念和习惯的养成上,帮助学生养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为习惯,这就需要注重法制教育的环境渗透。一是要与校园的管理与服务活动联系起来,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形成法制教育的良好氛围。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制教育渗透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可以积极举办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文化活动,使法制教育内容入眼入脑,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学法,真正懂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锻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法治意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课法制教育渗透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法制教育内容范文第3篇

近年来,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各种新情况、新事物不断涌现,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着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给大学生法制教育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这些新要求集中表现为立足法治实践、培养法律意识、解决现实问题三个方面。

(一)立足法治实践: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喜欢用社会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检验所学知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必须让大学生认识到法制教育与法治建设的关联程度。我国法治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这些成就不能仅仅在法律活动中、在人们的生活中体现出来,还应当及时地走进大学生的课堂,让大学生熟悉和掌握。因此,只有立足我国的法治实践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才能增强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拓宽大学生的法律视野。首先,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应当成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2008年2月,国务院发表了《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对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历程、中国的立法体制和主要法律制度、依法行政与建设法治政府、司法制度与公正司法、普法和法学教育、法治建设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内容作了阐释。2011年10月,国务院发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构成、特征、完善四个方面的内容。这两部白皮书都是从宏观上对我国法治建设成就进行的概括,表明了国家对法治建设的基本态度和举措,是对我国法治建设的经验总结和发展预测,应将这些内容融入到当前的大学生法制教育中。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情况,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内容;
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自己所接触、掌握的法律知识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准自己进一步学习法律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和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当前法治建设中出现的一些备受关注的典型案件也应当成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法治建设必然伴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伴随着依法解决社会纠纷、依法打击违法犯罪等具体的法律活动。因此,社会上的法律热点、典型案件的依法处理,疑难案件引发的法律争论等,都应当成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媒体报道的具有一定影响的案件,特别是对推动我国法治进程具有较大影响的案件,更应当成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这些案件的了解、对相关法律问题的讨论,使大学生对法律在社会中的实施状况等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社会上发生的一些具有“反面”色彩的案件,也应当成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使大学生在对这些案件的评价中了解更为全面和真实的社会和法律,正确看待法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总之,法治实践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法制教育必须立足于法治建设的实践,既要让大学生了解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要让大学生看到法治进程中社会的进步。只有这样,大学生法制教育才能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成为弘扬法治的重要途径,进而实现法制教育的目标。

(二)培养法律意识: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目标

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不仅是让大学生了解法律的相关规定,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还应当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的今天,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是因为,当前中国的法律体系已基本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无论进行哪种社会活动都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在这种形势下对大学生开展法律知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把遵纪守法的观念镌刻到大学生头脑当中,把法律深化为大学生的精神信仰和心灵追求。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日后顺利步入社会铺路搭桥,帮助大学生尽快融入社会,理智地处理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逐步走向成熟。正像有学者所说的那样:“学校法制教育以法律观念教育为主要内容,才能成为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最终也才能使法制教育内化为学生学法、守法、护法的源动力。因此,学校在法制教育教材内容设计上应以基本法治理念为核心内容,通过讲解相应部门法律法规知识、介绍社会实例等生动灵活的方式,侧重讲解法律基础理论以及法在社会中的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修正以往偏颇的做法。”[5]“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6]法律意识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也应当从多个方面入手。但对于大学生而言,有两方面的内容非常重要:一是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法制教育应当使大学生认识到,法律是法治社会中最高的统治规则,是衡量人们行为的最高标准,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只有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大学生才能认真对待法律,处处推崇法律,使法律融入自己的灵魂深处。二是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观念往往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而习惯则在一定程度上连接着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培养观念和制约行为。通过接受法制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不仅把法律至上的观念落到实处,还可以反过来强化法律至上的观念,同时有助于大学生理性地支配自己的行为和免受各种伤害,也能够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转化到行动中,即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可见,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和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二者相辅相成,应共同成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主要内容。。

(三)解决现实问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必然要求

当前,大学生的生活已经明显不同于过去,他们在生活中所面对的问题很多。首先,当前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父母呵护之下,自我中心意识较强而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于是,大学生因琐事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实例屡见不鲜。其次,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不但临近毕业的大学生要四处奔波寻找工作岗位,而且低年级的大学生也往往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或者劳动来锻炼自己。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因缺乏经验、考虑不周或者受到伤害往往不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此外,有的大学生在恋爱、婚姻、考研、申请奖学金、受到纪律处分等方面遇到问题时,因自己的诉求得不到满足,就采用违法手段进行报复,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以上情况的出现至少说明两点:第一,经济社会发展在给大学生提供充裕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生活和学习上的难题。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既可能成为受害者,也可能成为加害者,而且这种伤害比以往大学生中发生的伤害后果更为严重,影响更为恶劣。第二,当前大学生所接受的法制教育不具有实用性。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维权不当或者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报道并不能否定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就,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大学生所接受的法制教育不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由此看来,在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加强法律的实用性教育,帮助大学生运用法律解决现实问题已迫在眉睫。只有切身感受到法制教育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帮助自己理性地处理各种纠纷,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遭受伤害的可能性,大学生才会对法制教育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接受法制教育。因此,解决现实问题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律实用性的真实体现。

二、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滞后的具体表现

1986年,国家教委发出通知,要求在高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2005年,、教育部联合发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基本上是依靠前期的《法律基础》和现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的,尽管也有其他途径和形式如开展法制讲座等,但由于缺乏硬性规定,具有不确定性,难以在法制教育中发挥主要作用。当前,高校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主要阵地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已经落后于形势发展,难以发挥法制教育的基本作用,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法制教育落后的具体表现可以归纳为定位不当、内容和途径不新三个方面。

(一)定位不当:法制教育附属于道德教育

从最初设立《法律基础》课程的目的以及当前把《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合二为一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的法制教育带有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且政治教育隐含在道德教育中。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一再被加强的情况下,法制教育逐渐处于附属地位,大学生法制教育似乎成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当然,对于法制教育附属于道德教育的实际状况,不少人持认可和坚持的态度。有的学者强调:“我国的学校法制教育从性质上讲应是‘德育’,而非侧重法学知识教育的‘智育’。”“由于法制教育的德育性质,自然包含着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其中,政治教育是其功能核心。”“法制教育理应承担起政治教育的功能,教师应把政治教育当成义不容辞的责任。”[7]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这种附属于道德教育的定位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法律与道德的统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基本功能,但其负面影响也很大。一是这种定位使法制教育课丧失了最基本的普法教育功能。法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不同的专业,《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也属于不同的课程,它们应当由不同的专业教师讲授。两门课合并之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讲授,而这些教师往往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他们不但无法传授法律知识,而且难以回答大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各种提问。更有甚者,一些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既不懂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又不懂法律知识的政治辅导员讲授,其讲课的效果可想而知。“政工人员固然有比较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等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但就大学生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法制观念而言,基本上没有什么的地方,甚至有误人子弟、延误法治国家目标进程的危险,因为法制教育不等于简单的思政工作。”[8]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虽然接受了法制教育,却可能连最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常识都不懂,他们在法制教育中学到的法律知识甚至没有日常看新闻学到的多。二是这种定位使法制教育培养法律意识的目标模糊。道德与法律的确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但二者的指向明显不同,对人的引导有很大的差别。在法制教育中谈高尚的道德问题或许无可厚非,但法治的精髓是依法办事。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崇尚法律的意识,使他们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教导他们根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与道德上的许多高尚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把法制教育视同为道德教育,事实上按照道德教育的套路来开展法制教育课,不仅难以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而且还将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没。”[9]在法制教育附属于道德教育的情况下,法制教育自然无法达到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目标。

(二)内容不足:法律知识残缺且无实用性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成为最主要的法制教育场所后,这门课的教材就成为法制教育内容的关键。目前,各高校使用的是教育部统编教材,这部教材充分贯彻了把法制教育附属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定位原则,在大幅度地讲授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后,只用很少量的篇幅介绍法律知识,而且在介绍法律知识的少量篇幅中,也多是介绍法律中的政治性、道德性的内容,对纯粹的法律知识介绍的并不多,许多法律仅仅是列出名目而已。有学者对这部教材提出了两点批评意见:⑴从教材的内容看,仅最后两章是专门讲法律的,原来的一本法律基础书似乎是以压缩饼干的方式压成了现在的两章多内容,降低了法制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份量。⑵从教材所涉及的法律部门看,基本上是无所不有,但是就各部法所讲述的内容看,犹如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法律内容这样的安排,也确实难免既让部分教师觉得法律没什么可教,也让学生觉得学不到什么法律知识。[10]这些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在内容上的不足。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教材在内容上的不足还有两点:一是着重介绍了理论性的法律知识,简化了应用性的法律知识。教材对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和宪法的基本制度等内容介绍的较为详细,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关于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相关内容的介绍过于简单,使法制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大学生掌握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宪法的基本制度固然重要,但三大部门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内容对大学生来讲更为实用,大学生学习之后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是遗漏了与大学生的需求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大学生更需要掌握的往往是与自身的学习、生活、就业密切相关的法律,而这些法律由于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所占的分量不够大,难以在教材中占据一席之地。于是,大学生虽然学习了法律,但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解决自己遇到的现实问题,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自然就会减弱。在教材内容方面存在不足的情况下,法制教育的局限性就会逐渐暴露出来。一方面,这种过于简单的法制教育脱离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实践,使大学生对法律的掌握落后于社会现实。由于我国法律体系中的许多法律部门及其基本内容没有在教材中体现出来,大学生无法通过正常的学习全面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状况,法制教育自然就成了空洞的理论说教,既失去了其道德性、政治性的功能,又难以达到其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解决大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的要求。另一方面,这种缺乏基本法律内容的法制教育由于专业技术性要求不高,更加剧了一些不懂法律的教师授课的可能性。既然法制教育没有多少法律专业的技术含量,对法律知识略知一二的教师通过简单培训就可以登台授课,这样既误人子弟又使法制教育如同儿戏,使法律和法制教育失去了严肃性。

(三)途径不新:授课方式单一

目前关于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途径,学界批评的较多,这些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开设过于单薄,除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教育途径。如有学者指出:“当前,很多学校把法制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开设一门课程,认为只要按国家规定的课程和课时量给大学生上完课就行了。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主观上对法制教育重视不够,客观上也行动不力,没有把法制教育纳入社会、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和重要的议事日程上,使法制教育缺乏整体性和一致性。”[11]另一方面,教育方法基本上是课堂讲解,没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如有学者批评道:“高校的法制教育方式单一,就目前而言,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法律基础课,而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却仅限于课堂讲解,理论与实际脱节,使原本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工作变成了单一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目的也只是应付考试,加之法律基础课时有限,不但使学生很难树立法制观念与法律信仰,而且还会导致大学生觉得法律离自己现实生活很远。”[12]当然,在实践中,一些高校还通过邀请法律界的权威人士进行法制讲座、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等活动,然而这些活动基本取决于主管人员的兴趣爱好,具有偶然性和随意性,没有形成规模和制度。高校法制教育途径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改变。这种状况说明,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途径不新,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忽略了网络时代社会变革对法制教育的影响和现代科技手段在教育、教学方法中的运用。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资料的收集、信息的传播、教育资源的整合、教学设施的配备等都异常便捷,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教育逐渐走向公开,教育资源越来越具有共享性。大学生法制教育只有正视社会进步,紧跟时代潮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各种资源,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创新的努力方向

立足新形势,结合法制教育的属性和特点,针对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落后于形势发展而出现的主要问题,对大学生法制教育进行创新势在必行。“创新是高校学生法制教育的动力和源泉。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创新,在发展中创新,不断提高创新力,使法制教育真正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既要创新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大学生遵守法律的坚定性;
也要创新教育形式,努力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
更要创新教育内容,切实增强法制教育的渗透性;
还要创新教育机制,不断增强法制教育的协调性,使法制教育贯穿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以创新求突破,以创新求发展,以创新求提高。”[13]这种思路非常值得肯定。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创新关涉很多领域,笔者认为,针对其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总体上可以从找准定位、更新内容和拓宽途径三个方向入手。

(一)找准定位:通过法制教育带动思想品德培养

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应当找准法制教育的定位,这是解决当前法制教育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前提。对法制教育进行定位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摆正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这一问题既困扰着当前的法制教育,也决定着日后法制教育的成效。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普遍认识是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应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道德教育重在净化学生的内心世界,法制教育重在规范学生的外在行为。两者犹若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可厚此薄彼。”[14]但这种认识过于笼统,回避了二者的对立关系。因为法律和道德属于两种不同的社会调控手段,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范畴,二者在一定领域和一定层面存在矛盾。摆正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关键是弄清二者是附属关系、并列关系、此消彼长的关系或是其他关系。对于这些关键问题的回答,学界主要有两类观点。一类观点是:法制教育附属于并服务于道德教育。如有学者指出:“大学生的成人成才离不开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必须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法制教育应该宣扬法律之应然和必然之道德,并使之成为大学生进行道德评判的起码标准。……法制教育应该担当起宣传我国基本法律中对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任务,并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15]这类观点目前占主流地位,而且在法制教育实践中得到贯彻,但目前法制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也多是由这一观点引起的。另一类观点是: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各自独立。如有学者指出:“大多数人认为法制教育是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事实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法制教育以法律为核心,德育以道德为精髓,两者尽管有密切联系,但有本质的不同。法律关注的是整体,道德关注的是个体,法律和道德不是包含关系,而是并列关系。”[16]这种观点或许看到了问题的症结,对新形势下的法制教育创新具有借鉴意义。就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而言,法律一般被认为属于“最低限度的道德”,处于道德的较低层面,强调人们“在行为上不能作恶”;
道德主要属于高层次的追求,强调人们“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应行善”。任何一个社会都无法要求每个人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行善,但可以要求每个人在行为上不能作恶,所以法律的要求更易于达到,法律更能得到人们的遵守。而在法治社会里,评价人们行为的最高标准是法律而不是道德,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而不是道德意识,要求他们依法办事而不是依道德办事。从法律与道德的这些分歧可以看出,大学生法制教育不但不能附属于道德教育,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道德教育,即通过法制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放弃力不能及的高尚要求,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守法公民,积极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样值得称道。在新形势下摆正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更要注重通过法制教育带动大学生思想品德培养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法律的要求与道德的要求是一致的,法制教育所培养的法律意识有助于大学生成为具有一定道德修养的人,因为他们能够感受到,思想道德修养的很多要求并非空洞无物的口号和遥不可及的幻想。与此同时,大学生还要学会运用法律审视过高的道德要求,在自由意志的支配下理性地选择去做道德高尚的人还是做遵守法律的普通人。显然,法制教育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道德教育的好坏,良好的法制教育能够促进思想品德的培养。

(二)更新内容:既传播法律知识又授其应用技能

找准法制教育的定位,通过法制教育带动思想品德培养,不仅意味着法制教育是一种完全不同于道德教育的领域,尽管它在某些时候和某些领域具有道德教育甚至政治教育的色彩;
而且意味着与道德教育相比,法制教育更具有主导性、实用性和可接受性。可见,大学生法制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塑造大学生法律人格的教育,是把大学生培养成现代法治社会所需要的公民的教育。为此,大学生法制教育必须修改当前法律教育的内容,结合课程要求、法治建设状况和大学生的现实需要,重新构建大学法制教育内容体系。首先,要加强法律基础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加强法律基础理论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从一定的理论高度认识法律现象,了解法律发展的历史规律和价值追求,明确法治国家建设的基本理论,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积极态度和正确看待法治进程中出现的某些不良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熟悉宪法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我国的法律部门和基本法律制度,在头脑中树立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从宏观上总体把握法律。其次,要加强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应用技能教育。要让大学生喜欢法律、接受法律,就必须让大学生看到法律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不少,但主要集中在学习、生活、就业等领域。为此要重点加强三方面的法制教育:一是加强《民法》、《婚姻法》方面的法律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法律对从事民事活动、组建家庭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和相关规定,理智地进行人际交往和恋爱结婚。二是加强《行政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方面的法律教育,这对大学生就业、走向社会和获得社会保障很有帮助。三是加强《诉讼法》方面的法律教育,帮助大学生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在教育中,应当注重向大学生传授实用技能,使他们能够将学到的法律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去。再次,要加强大学生法律文化和国际法方面的教育。加强大学生法律文化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法律哲理、法律典故、法律象征、法律文物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加强国际法方面的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帮助他们客观地看待和正确地评论国际上的一些政治性、法律性纠纷。在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体系中,法律基础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最基本的内容,是大学生接受法制教育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应用技能是法律的实践性特征的重要体现,是大学生法制教育实用性的基本要求,是使法制教育受大学生欢迎的关键。法律文化和国际法方面的内容是大学生法制教育上升到修养层次所必需的。通过这三个方面的组合,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可以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形成新颖的法制教育内容体系。“教育决策部门应当及时修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当中,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17]

(三)拓宽途径:保留传统的同时注重借助现代科技手段

法制教育内容范文第4篇

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也获得不少宝贵的实践经验。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依然满足不了青少年发展的需要,时至今日,依然存在较大部分的普法盲区,很多地方的普法教育工作依然流于口号和形式,没有条件开展实质性的普法工作。加之,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进入了青少年的生活,很多外来文化、思想、行为模式被判断能力较低的青少年群体懵懂的效仿和没有区分的吸收。许多所谓的时尚文化、先进思想侵蚀着青少年的生活,沉淀在青少年成长的路上,不良的思想、文化元素及行为模式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给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当下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现状里,要准确、针对、持续、稳定和健康地做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关键是要仔细、清楚地分析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障碍因素,构建贴近生活、符合实际,形式多样、系统的法制教育内容体系,去设计和规划青少年群体的法制教育工作。

1.法制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1.1法制教育的现状。关注和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早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学校及家庭共同的认识。美国2000年教育法中明确将青少年法制教育列为美国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我国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也有了不短的发展历程,多部门联合开展的青少年普法工作已近步入了"六五普法"的阶段,走过了20几个年头。法制教育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目前学校青少年法制教育仍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

1.1.1对法制教育的认识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制教育内容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缺乏内在连续性,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力度不够,法制教育内容流于形式。

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没有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当前的学校素质教育也没有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只承认"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了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

1.1.2法制教育缺乏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社会各界和各部门没有形成合力。尽管有关部门设立"关工委",在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但在实际运作中各有关职能部门缺乏共同支持配合,法制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学校缺乏法制教育专职教师。目前绝大多数设立法制。

1.1.3法制教育的载体和形式有待创新。目前,多数学校还是延用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学形式略显呆板陈旧,缺少现代媒体技术和手段,缺乏长期性和有效性。学校采用的集中辅导讲座的形式,不分年级,不分对象,不分内容,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因教育方式方法不得法而导致青少年法制教育质量、水平不平衡,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在校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有一些生动形象、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模拟法庭、征文比赛、法制情境剧、现身说法等有待进一步总结提升。

1.2影响法制教育的因素

1.2.1学生个性特点的形成。家庭的成长环境影响孩子的性格特点,影响孩子今后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独断专行、包办主导、代替成长、留守散养等是我国家庭较为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这些理念普遍存在忽视孩子独立个体,阻碍孩子个性发展的共性。关爱、分享,平等、理解,尊重、妥协等基本的处事方式不能形成。

教育的过程是孩子学会做人,掌握知识,增长能力的过程。对于心智良好、人格健全的孩子,知识就是促进成长,增强生活技能和生存能力的有效工具。但是对于心智不良好,人格不健全的孩子,知识可能就是其伤害与自我伤害的工具。投毒、沷酸、伤害等发生在学生群体中的事件让人堪忧。

1.2.2法制教育的内容与手段。多数学校还是延用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学形式略显呆板陈旧,缺少现代媒体技术和手段,缺乏长期性和有效性。学校采用的集中辅导讲座的形式,不分年级,不分对象,不分内容,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因教育方式方法不得法而导致青少年法制教育质量、水平不平衡,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1.2.3法制教育的主体。由于对法制课的重视程度和经费等原因,大多数学校的法制教育投入积极性不高,在课程设置、教师配置方面投入不足。

2.提高学校法制教育实效性探析

2.1明确法制教育地位。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现代学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决定的。我们认为,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对建立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培扬尊崇法律、维护法律的勇气和毅力的法治精神,形成推动法治化进程的源动力。为国家造就合格的法律操作者和守法公民。无论从"英才教育"意义上,还是从"普及教育"意义上,唯有学校法制教育才能持久而有效地担当起培养"法治英才"与"法治公民"这一历史使命。使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在学校教育中要牢固确立法制教育的"三个地位"。(1)是确保法制教育在学校教学计划中的地位。(2)是将法制教育与教职工的工作实绩评价直接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落实法制教育在班级管理和教职工管理中的地位。(3)是确保法制教育在学校各个管理机构中地位。

2.2构建适合学生身心的法制教育内容体系。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法制教育课程,因此,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当中,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使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法制教育。在师范院校增加一定比重的法律课程,从而使法律专业人员能够有机会进入教师队伍,使师资队伍具有相应的法律素质,最终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具有可靠的智力资源保证。

2.3丰富法制教育的形式手段。充分认识学生的个性特点,在组织法制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努力突出中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通过开展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学生情趣和时代气息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来帮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真谛,培育法制意识。

法制教育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法制教育 数学游戏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要考虑到众多可能的因素。一方面初中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阶段,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是形成法律意识、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另一方面,他们的情绪易偏激、冲动,容易意气用事。再加上我国正处于经济和法制的转型期,社会各种阴暗现象腐朽思潮抬头,容易使初中生在困惑、迷惑中随波逐流,走向歧途。且当前学校学生违纪现象突出,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广播、电视等媒体的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些充分说明提高初中生的法律意识迫在眉睫。因此,数学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数学课,根据学生的实际,多形式、多渠道、灵活多样地进行法制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我就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数学课堂教学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在数学课堂中一定要明确数学知识的传授与法制教育的关系,切不可把法制教育当成一节课来讲,法律涉及范围极广,讲起来就没完没了。法制教育只是渗透,是点缀。如果我们把数学课上成了法制课,那就谈不上在数学课中渗透法制教育了。在数学课堂中,数学知识的传授是主,其他如法制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等是辅助,教师应明确关系,灵活安排。

二、课堂教学中的法制教育

在不改变教学计划和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前提下,对各学科专业授课的内容预先进行巧妙设计,在所要讲授的内容中努力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或渗透点,在向学生进行一般知识教育的同时,将法律知识教育自然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之中。如在讲授问题“两辆载重5吨的货车运一批机器,怎样装车能一次运走?”时,就可以给学生渗透有关货车超载所造成的危害;
在讲授有关植树问题时,可讲环境保护的知识;
在讲效率问题时,可向学生渗透《产品质量》的知识;
在讲教育储蓄一节时,可向学生渗透税法的有关内容;
进行“平均数”的教学时,在讲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要做诚实的人的教育,培养学生诚实的良好品德。这样做的优点:一是可以较好地解决法制教育与一般教育在课时上的矛盾。渗透教育追求的是与主课内容的自然融合,并非教师在主课中设置专门时间来进行法制教育,而是在课堂教学中自然地渗透,这样不仅仅有助于丰富主课内容,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二是可以较好地解决法制教育与教学计划之间的矛盾,法制教育内容的渗透是依主课内容确定的,无需改变教学计划,也无需重新编印专门的法制教材,只是通过授课教师的巧妙安排来实现法制教育。三是可以充分调动青少年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具体的课本内容来演绎法律条文,使抽象的条文形象化、实用化,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三、结合数学游戏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

推荐访问:法制教育 内容 五篇 法制教育内容【五篇】 法制教育内容(精选5篇) 法制教育内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