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育整顿 >

教育公平论文【五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4-02-13 08:57:01 来源:网友投稿

作为公共事业,教育管理通过提供优质足量的教育产品来保证公众的个性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优质足量涉及效率,保证公众的个性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涉及公平。公共事业的发展涉及到效率和公平的问题。效率是一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公平论文【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教育公平论文【五篇】

教育公平论文范文第1篇

作为公共事业,教育管理通过提供优质足量的教育产品来保证公众的个性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优质足量涉及效率,保证公众的个性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涉及公平。公共事业的发展涉及到效率和公平的问题。

效率是一个完全的经济概念,强调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公平强调教育管理的效果与教育管理的本质和最终目的的关系。企业基于其生存和追求利润的目标,效率成了其当然的首要指标。效率作为一种手段,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它与私营企业的区别就在于效益在私营企业看来是一种目标,而就公共事业而言,只能是一种手段,是服务于公平的手段,最终必须服务于公平的需要,教育不能本末倒置,这是公共教育事业管理的特性所决定的:

从本质上讲,教育事业是关系到社会大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公共利益的特定的社会公众事务。从理论上分析,公共教育事业管理,涉及到两个理论:一个公共事务理论,一个是公共产品理论。当然由于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也说明教育既有公共性又有私人性,教育的不同部分,其纯与私的程度是完全不同的:非义务的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受益,很大程度主要体现在教育者个人,私人产品性也很突出,产品提供的方式以混合提供为主要,实行成本分担机制。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强制义务教育,以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为主要目标,社会受益面最大,教育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外部性最高,因此决定了这类教育产品公共性程度非常高,已是倾向于纯公共产品的准公共产品,甚至某种意义上就是纯公共产品。产品的提供方式以政府的公共提供为主要形式,即由政府无偿地向消费者提供,实行免费教育,满足社会的公共消费需要。

二、问题:目前义务教育的非公平问题

目前教育最受诟病的就是教育公平问题。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由于牵涉到社会大众的共同利益而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社会大众对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人人公平接受高质量的敦育。但是基础教育阶段存在背离公平原则的倾向,主要体现在校际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教育政策制定上的不合理。1986年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对于基础教育来说,由于政府实行义务教育的政策,基础教育是公共性很强的准公共产品。既然是公共产品,每个人的享用应当是公平公正的,不应该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由于提倡提高办学效益,教育提出重点发展个别高质量的小学、中学的主张,政府在教育投入、教师资源配置、学生资源配置上给予倾斜,这样的结果是优质教育基本上集中在少数学校手中。重点学校制度使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说,资源的非均衡分配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学校间的差距造成了公众享受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重点学校制度以精英教育培养尖子生为目标,与义务教育使人人享用平等教育的宗旨是背离的。就近入学制度是保证义务教育的主要手段,但是教育资源配置现状的不合理,学校间明显差距的存在使这一政策无法体现它的公平原则。就近入学意味着你没有选择好学校的余地,碰巧跟好学校做邻居,那么你就可以上好学校,碰不巧就只能上差学校,这本身就是带有偶然性的,有人称之为是“家庭居所决定是否享有优质资源”。

择校意愿的产生和择校制度,就是因为伴随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化而派生出来的。从理论上看,择校是“家长们放弃了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学区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主动选择其他学校就读”,是个人选择性的行为,并没有违背“人人享有教育机会”的教育公平。而且从理论上讲,择校给予受教育者选择自己心仪学校的权利,择校有助于构筑学校间的竞争机制,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从现实上看,择校与高收费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名校通过留出一定比例的择校名额而获得额外的经费,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教育优质资源的稀缺,为了能得到较好的教育,老百姓不得不在义务教育阶段就为孩子的受教育付出高昂的教育成本。对家境富裕的家庭来说,择校制度能使他们通过交纳高额的费用就可以享受到好的教育资源,好的教育资源是公共资源的一部分,但是当它一旦与高收费联系在一起时,就意味着部分的人占有了本应是大家共有的资源,这对于弱势群体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如果说民办学校因为其民办性质,是有满足个体(下转第151页)(上接第147页)受教需要,提高办学质量、效率的话,无须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采取择校高收费无可厚非,那么,通过将公办学校的优质初中部转化为民办途径而使择校高收费合法化,这就是说把本来属于公共的物品变成了部门和教育实体的私人物品,而使公众失去平等享受优质公共资源,这就是从理论上和道德上完全说不过去的。尽管从理论上说择校可以帮助你通过交费或考试的方式,重新选择,但这是不是又是对交不起高学费的人来说是不公平呢?而实际上对负得起高额学费的家庭来说,也并不意味着公平,因为教育的公平除了基本的要求是上学的人人机会平等外,还包含“人人公平享受高质量的教育”,但是高质量的教育却必须花费高额的费用。目前各项制度推出的结果并不能实现对公平的维护,而恰恰相反是对公平的损害,以“精英教育”为导向,以分数为取向的重点学校制度成为了推广普及素质教育的障碍,损害的正是大多数人享受义务教育阶段高质量教育的利益,这是对义务教育普及素质教育的宗旨的背离。对此杨东平教授深刻地指出:一般认为,就事实而言,世界各国在教育质量上的不公平比教育机会不公平严重得多。“人人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仍然是20世纪末的重大挑战之一”。

三、对策:推行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政策

为了切实转变应试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良性运作,有必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将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维护公平原则和公平目标的手段和重要保障。目前应试教育之所以仍然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存在着优质教育不均衡。由于重点学校制度和选拔精英的教育主导,就必然会有应试教育和择校高收费,就必然会有学校与学校间进一步的差距。推行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需要考虑采取相应的措施:取消重点小学、重点初级中学;
将原来重点小学、重点初中的师资进行重组,调配到原薄弱中小学去,加强薄弱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以强带弱,实现义务教育水平均衡发展。在各校资源均衡的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就近免费、就近免试入学的政策,才能够真正实现,水平相当的基础上的竞争才是有效和合理的。没有了重点小学、重点初中,各校均衡水平发展,老百姓也就不需要为子女避免进入差学校而四处择校,学生也不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为考上一所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奔忙于各种辅导班而失去了本应快乐轻松的童年。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取代应试教育,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如此中国的教育才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真正地解放我们的孩子。为保证义务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就有必要加强政府对教育经费的均衡投入和加强政府对教育的宏观调控上。因为教育的相当部分,提供的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特别是义务教育,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政府为保证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合理享用到公共教育资源,需要承担经费投入和监管调控的职责,以此保证教育公益性。

【参考文献】

[1]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杨东平.教育公平的理论和在中国的实践[J].东方文化,2000,(6).

[3]义务教育法[M].1986.

[4]义务教育实施细则[M].1992

教育公平论文范文第2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更加满意的教育上积极思考、与时俱进。

一、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绝对公平、完全划一的吗?均衡教育不能有优质教育吗?实现教育公平就得削峰填谷或限峰填谷吗?自提出公平教育以来,人们都在讨论这些话题,争论的实质就是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公平、均衡的教育。由于社会的发展,不同阶层对教育有着不同的需求,教育公平就是要满足不同阶层人的需要,让所有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权。但教育公平绝对不是平均教育,均衡教育也是指受教育的机会和基本条件的均衡。绝对的平均教育不是科学的教育公平,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笔者认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育公平(均衡教育)绝对不是平均教育,更不是整齐划一的教育,也不可能是所有学生都享受绝对完全一样的教育。绝对平均或绝对公平、削峰填谷或限峰填谷本身就是违背唯物主义、不实事求是的,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要义。科学发展观下的教育公平或均衡教育是指真正能满足各阶层学生的教育需求,着力扶植和提升农村或弱势群体的教育,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机会,保证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人人都能受到自己所需要的教育。

经过多年的努力,沙区教育已经形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职教与普教共同发展的完备体系,拥有各级各类各种层次的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在重庆乃至全国都居于前列。我们只有在现有的基础上着力扶植、提升农村和相对落后的学校,以“双高普九”为契机从最落后的学校入手建设标准化学校,提高相对落后学校的档次的同时鼓励七中、凤中、青中、树人小学、实验一小、莲光小学等优质教育自主继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以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才是以人为本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公平或均衡教育。

二、怎样实现教育公平

实现教育公平首先要求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正确的教育观应该是人人学有所教,人人都能受到自己所需要的教育,人人都能得到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人人都能在不同的阶段接受到以满足自身和社会需要的教育。

实现教育公平政府部门就要力争办好每所学校。政府要不断改善每个学校的办学条件,主要是增加对薄弱学校的各种硬件投入和经费支持,关键是配齐配好每所学校的教师、校长队伍,保障学校在软硬件的大体均衡,为每个孩子能享受基本均衡的教育提供各种条件。

实现教育公平学校应积极有所为。(1)学校要为每个孩子提供相等的教育机会,让所有学龄儿童都有书可读、有学可上,不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学,不能因交不起学费或智力差点拒绝孩子入学,保证入学机会公平。(2)学校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让每个学生能享受大体均衡的教师资源。只有实现师资的均衡,教育公平才能真正实现,均衡教育才有其真实的意义。(3)学校要千方百计提高办学质量。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同时也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果每所学校都能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革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让所有人民满意了,也就达到了教育公平的目标。(4)学校要关注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学校对弱势群体学生应该倾注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规范行为、填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缺少的家庭温情,增长知识。根据“水桶理论”,弱势群体学生发展了、进步了,教育公平也就基本实现了。(5)注意教育结果的公平。“我常常想一位山区的孩子和一位城市的孩子同时考取重庆南开中学,能说明他们的教育结果是公平的吗?”重庆市人民小学校长的话引起我的沉思。是啊,农村的孩子仅仅就学习语文和数学、外语考上南开,而城市的孩子不仅学习语文、数学、外语,还学习美术、音乐、体育等其他的。从对人一生的影响看,能说教育结果是公平的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所以教育结果的公平应该从对孩子一生的发展的影响来看。

三、实现城乡教育统筹

第一,干部、教师队伍工程应该是实现统筹沙区城乡教育的关键。特别要进一步加强对薄弱学校干部教师培训的扶植力度,在培训经费和机会上给予倾斜,让薄弱学校学生享受优质的人力资源。除了采取集中培训之外,还可以让名校长、名师、市区骨干干部教师与薄弱学校干部教师结对子,给双方提出相应的职责进行考核。这既能充分发挥的这些市区骨干的作用以强带弱,提高全区干部教师的水平,还能整体提升沙区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公平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功能;机制

一、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的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并不是一个绝对性的概念,其内涵具有发展性、历史性。在不同的时期,教育公平的内涵、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也有差异。从整体上看,其内涵的发展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并且呈现正比例关系,换言之,就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教育公平的内容和形式就会更为丰富。我国古代“有教无类”思想即是教育公平的追求,可谓人类历史上最早对教育公平的论述。到了现代社会,教育公平已经上升到基本人权的地位,是教育权的核心内容。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类教育权宣言》中就明确指出,教育公平是人权的一部分,其关系到受教育权能否实现。教育公平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在很多情况下,绝对的教育公平是不存在的。从其内容上看,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等三个方面的公平[1]。教育起点公平,即是受教育机会的公平,也就是入学机会的平等,这是教育公平的初级要求;教育过程公平强调的是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消除歧视与不公,其主要是针对教育政策、决策而言的;教育结果公平强调的是教育质量的公平和平等,是实质性公平。就发达国家而言,在教育领域基本上实现教育公平的三重内容,且在实践中更加注重过程、结果的公平。就我国教育实践看,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起点公平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在基础教育阶段过程公平也已经基本实现,结果公平尚未实现;高等教育阶段过程、结果公平均未能实现。目前,高等教育阶段的不公平主要是基础教育结构造成弊端的积累所致,也是基础教育不公平的一种延续。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而言,错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公平,只能依靠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的公平来进行补偿。当然,这也是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随着现代化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的开放、灵活、适应性强等优点日渐凸显,已经是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立交桥。按照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已经超过50%,网民人数达到6.9亿人。中国网民发展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正在向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扩散,特别是初中及其以下学历的人群增幅较大;第二,逐步向中老年群体扩散;第三,逐步向农村人口扩散[2]。正是这样的特征,既为依托于“互联网+”的现代远程教育迎来发展良机,也为教育公平的推进提供平台。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特点,不仅可以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求,还可以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随时学习,无疑,这为缩小教育差距,尤其是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供良好的条件,是我国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功能机制

(一)开放式办学模式为入学机会均等提供条件长期以来的城乡分治及经济社会的不均衡发展,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突出表现就是教育机会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性别之间造成的差异依然存在。近年来,特别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更是突出。有学者研究指出,尽管当前农村学生升入大学的人数相较于1980年代并没有减少,在绝对数额上甚至更多,但农村学生在大学中人数比例在下降,特别是在重点大学中的比例下降极为明显,只有1980年代的一半。即便是考虑到城镇化进程较快等现实原因,但农村学生在大学人数中比例下降已是不争事实,越是重点大学,农村学生人数越少。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在入学机会上不受年龄、地域、时间所限,学籍有效期也比较长,这就可以为那些失去学习机会以及想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社会个体创造条件。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不公平或是制度、现实造成的差异,可以通过远程教育解决。比如,国家开放大学(中央电大),在2015年全年招收各类本科学生近7万名,男女比例基本上保持在1∶1;学生的来源也极为多元,包括汉、藏、蒙古在内的近40个民族学生;从城乡看,城镇学生的比例约为53%,农村学生比例为47%,相差不大[3]。从这个数据看,入学机会公平得到很好的解决,基本消除性别、城乡、地区、民族等因素造成的不平等。

(二)灵活式的学习方式和优质的学习资源为教育过程的均等提供条件现代远程教育是依托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网络的平等、灵活、开放等优势在其身上得到明显体现。远程教育具有普通教育不可比拟的网络优势,比如,电大系统开展的远程教育,其网络技术、学习机构布局,大大突破时空、地域限制;其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覆盖城乡的各个角落,为社会个体创造“人人可学、时时能学”的机会。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远程教育的学习资源建设提供条件。计算机的巨大储存量,保证学习者只需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就可以获得海量信息,任何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比如,电大系统依托其网络化、数字化的学习资源优势,构建学习资源统一管理、传输、储存、协作的平台,各类多媒体学习资源遍布各级电大系统,学习者只需要访问学**台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资源。此外,现代远程教育还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理念,学习选择的专业类型、知识层次完全是依据个人需要,自主选择。这种均等化的机会在一般课堂教学上是无法实现的。

(三)科学化的课程考核及评价方式为教育结果的公平提供条件尽管现代远程教育在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上还没有全国性的标准,但电大系统在远程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五个统一”“五个要素”等质量保障体系,能够为远程教育学习者的教育结果公平创造条件。所谓的“五个统一”是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材、试题、考试、评分标准等五个方面的全国统一,从而保障对所有学习者的一致评价,不会因学习机构不同而造成差异;“五个要素”是指,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学习支持、教学管理、办学方式等五个方面的全国统一和协同,从而保障学习者不因地域的差异而造成学习质量的下降[4]。同时,各个远程教育机构还探索出试点评估、年度检查等评价方式,确保远程教育的办学质量的统一,由此推进学习者教育结果的统一和公平。

三、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中遇到的问题

(一)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缺乏统一的政策法律体系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权的平等性尽管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教育政策大力倡导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对远程教育的投入力度。但远程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国家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政策导向对于远程教育与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成人教育的界限不明,甚至在很多时候将远程教育视为一种教育技术,而不是教育类型。从全国范围看,远程教育的发展并没有进入教育政策的层面,更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体系中,没有一部专门的远程教育法律法规,由此使得各级政府对远程教育的定位不清。更重要的是,这种没有法律的支持,使得远程教育的经费得不到政府的常规保障,从而导致远程教育学习者和普通教育的学生形成权利上的不对等。甚至在很多地方,远程教育经费甚至没有列入政府预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现代远程教育市场秩序失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过程及结果的公平当前,除了电大系统,各普通高校也相继成立网络教育学院来从事远程教育工作。由于普通高校的主要资源包括各类软硬件设施主要用于其普通高等教育上,远程教育只是其附属部分,普遍存在重视规模效应而忽视教学质量,甚至有些高校只是将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创收的工具。同时,普通高校在远程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没有摆脱普教化模式,忽视远程教育中成人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和其固有特点,使得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完全无法发挥远程教育对于成人学习者的优势[5]。当然,电大系统的远程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学习资源数量不足且更新缓慢,加之对学生管理松散,很多学生的学习目的并不纯正,混文凭、混学历的现象较为突出,导致远程教育社会认可度较差,直接影响远程教育的办学质量。

(三)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性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公平也有不利影响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远程学习者带来入学机会的平等和便利,但缺少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流和校园情感。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计算机来实现学习计划和任务,掌握相应的技能,但教育目标是否能够达成,难以判断。同时,远程教育对于学习者的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很多学习者特别是年长的学习者面对各种数字化资源、媒体、形式,难以适应。如果学习者缺少自学能力或缺少指导,将难以从这些海量信息78资源中获取其想要的知识,学习的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失去学习的热情。如此,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

四、完善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功能的具体对策

(一)完善并健全现代远程教育的政策法律体系从整体看,远程教育的政策和法律支持体系还较为薄弱,仅依靠政策导向,如果没有法律的支持,在实践中的执行力可能会大打折扣。因此,确保法律法规对远程教育的肯定和支持是极为重要的。我国应该尽快推进远程教育政策法律体系的完善,通过相关立法,明确各级政府在远程教育发展中职能定位,保障远程教育的经费来源。尽管我国当前教育政策的导向对远程教育的投入做出一些规定,但很多时候并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从而导致投入的不足,影响其促进教育公平功能的实现。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立法经验,比如,英国通过《开放教育皇家特许令》,该法明确规定英国各类开放大学的远程教育可以获得经费支持的数额、方式和形式;印度的《大学及教育法》也明确规定远程教育经费来源方式、政府支持形式等。由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推进现代远程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大对远程教育的支持,保障其促进教育公平功能的实现。

(二)强化对现代远程教育市场的规范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加之国家对网络办学资格审查机制的取消,以网络教育为代表的远程教育发展很快,但是也造成其市场失范,恶性竞争,严重影响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合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会民众对远程教育的认可度。远程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对远程教育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对远程教育在招生、服务、教学等方面的监管[6]。此外,对远程教育的市场要进行规范,对相应的办学机构还实施准入机制,定期要对其进行评估,淘汰一些资质较差的机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远程教育发展需要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确保其人才培养能够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唯其如此,才能提升教育质量,才能保障其促进教育公平功能的实现。

(三)完善并健全现代远程教育的软硬件设施建设现代远程教育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的教育形式,对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有较高的要求。故此,推进远程教育发展,必须有健全的网络、计算机、多媒体等软硬件设施以及相应的学习支持服务、数字化的学习资源等软件设施。这些设施是保证学习者和教师、远程教育机构实现互动的基本条件,也是保证远程教育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对技术手段的要求不断提升,如当下的4G网络、无线局域网、移动APP、移动课堂等技术手段可以与远程教育结合,可以推动远程教育的发展。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不高,网络条件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必须推进这些地区的软硬件建设,推进这些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力度,否则就可能会带来新的教育不公平。为此,不仅需要加大远程教育信息化及其技术的推广力度,提升远程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还要求学习者要积极主动掌握信息技术,实现与学习资源、远程教育机构、远程教育教师的互动。

(四)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与学模式现代远程教育追求的服务是个性化、差异化、社会化,其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也会融入其中,这就决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抄照搬普通教育的知识传授方式。不管是主讲教师还是辅导教师,在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与学模式,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个性、需求来进行授课、辅导,安排好教学进度。一方面,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化要求,帮助其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方案,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大有针对性的指导,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7]。另一方面,应该积极改革课程内容,开设针对性、实用性、可选择性强的远程课程资源,借助于网络远程优势,对学生学习加大指导,通过开展交流互动,帮助学生解决个性化问题,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欣.由教育政策走向教育公平———我国基础教育政策的公平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秦虹,张武升.“互联网+教育”的本质特点与发展趋向[J].教育研究,2016(6):8-10.

[3]俞金香.开放教育资源(OER)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国家开放大学为平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9):29-34.

[4]袁昱明.宏观视野下的区域开放大学与中观远程教育学[J].开放教育研究,2012(5):43-48.

[5]杨令平.现代远程教育中有效学习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1):40-43.

[6]马成斌.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选择[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19-22.

教育公平论文范文第4篇

(一)高考选拔制度的隐性不公使农民工子女“学途坎坷”。近年来,一批重点大学采取多元招生改革,如保送招生、自主招生、艺术招生以及高考加分等多种形式,其招生过程不透明,不同程度地存在人为操作的制度空间,优势阶层往往可利用其所拥有的权力、经济和社会等资源对这些制度加以渗透,从而直接或间接地获得这些入学机会,而农民工阶层则因缺乏此类资源而处于劣势。再次,农民工子女跨省异地读书,却要回原籍所在地参加高考,这不仅造成异地读书、原籍高考的成本增加,也使考生“水土不服”,影响考试成绩。

(二)心理问题使农民工子女与大学“擦肩而过”。农民工子女来到城市后,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全新的环境,城市的繁华取代了农村的破旧,城市的高楼大厦取代了农村的低矮草房,城市商品的琳琅满目取代了农村的凋零萧条,这一切对农民工子女来说都是新鲜的,但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他们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等与城市孩子完全不同,如语言等诸多问题困扰着他们,在屡屡受挫的情况下,农民工子女却想极力维护自尊。为了减少伤害,他们常常将自己封闭起来,不爱与人沟通,沉默不语,遇到困难或委屈不找人倾诉,憋在心里,自我封闭。又由于生活的不稳定,家庭的贫困以及学习环境的简陋给他们造成了阴影,与家境好、吃穿住行各方面生活条件优越的城市大学生相比,他们自惭形秽,加剧了农民工大学生的自卑感,别人的鄙夷和漠视使自己觉得低人一等,直不起腰板,在心理上有很大的落差感。一份首都高校贫困农民工大学生状况调查资料表明,有60%的大学生因贫困而感到羞愧难当;
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间善意的同情;
42.2%的贫困生不愿意在媒体上公开求助,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
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不高;
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久而久之,他们会对金钱产生一种很大的欲望,他们会由于迫切想改变贫穷现状而放弃上大学,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早点到社会上打工挣钱,因此而与大学擦肩而过。

二、对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大学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降低高等学校收费标准,切实减轻农民工家长经济负担。降低高校学费后,国家应逐步增加高校教育经费。高校也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经费监管,坚决杜绝截留、挪用、挤占和滥用教育经费现象的发生,努力降低办学成本。

(二)规范高校招生程序。高校招生应遵循公平原则,规范招生程序;
加强自我约束,实行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在采取多元录取机制时应考虑社会现实和公平保障条件,加大考测能力比重宜考虑各种复杂因素,在考测能力与公平客观之间寻求平衡点,尽量多为弱势群体的利益考虑。

(三)选择合适的大学学校。农民工子女在选择大学学校时,应该摆脱封建“官思想”的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可以尽量报考一些免费师范院校或公费院校,为父母减轻学费负担,也可以选择上一所职业技校,掌握一门核心技术,做到“术业有专攻”。有些农民工子女片面地为追求名牌大学而苦苦复读,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增加了父母的负担,而且浪费了自己的大好青春。所以,农民工子女务必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放宽视野,全面分析社会需要和时代特征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

(四)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依据农民工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应引导教育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刻苦,自强不息,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古训自勉,敢于面对现实,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用知识丰富自己,武装自己;
要根据他们的性格、家庭背景、情趣、爱好、个人经历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和开导;
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对农民工大学生有任何偏见,在学习上要支持和帮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要鼓励他们参加或放手让他们去组织,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把他们塑造成能独立进行道德判断抉择、道德自律并自觉承担道德责任的人。

(五)大力加强舆论宣传。农民工子女上大学难的问题是我国教育面临的一个新情况新问题,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引导媒体在关注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同时,应加大对我国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大学问题的正面宣传力度,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宣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在农民工子女上大学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宣传社会各界对农民工子女入学后的各种关爱行动,关注农民工子女入学后的学习、生活情况,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工子女上大学的问题,为农民工子女快乐生活、健康成才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六)健全对农民工子女上大学的帮困体系。通过建立奖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制度、困难补助制度、社会资助和师生、学生互助等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帮困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农民工子女上大学的帮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工大学生的经济压力,帮助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勤工助学不失为农民工大学生自行解决眼前困难的有效办法。

教育公平论文范文第5篇

图书馆肩负着社会教育的重任,应该是为全民提供公平教育的地方,然而各地图书馆的读者接受的教育质量却千差万别,其主要表现为公民的平等权利和自身建设两方面。

1.公民的平等权利方面

中国的公共图书馆提供免费的馆藏资源,所有公民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然而人们并没有真正享有公平的教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中国图书馆人均图书占有率和流通量均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据统计,英国有约58%的人口拥有图书馆借书证。63%的美国成年人是公共图书馆的持卡读者,美国图书馆的流通量自1990年以来多年保持增长势头。而在中国持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读者证的人仅占总人口4.8%。虽然公共图书馆已多年免费向全民开放,但是需要知识的老百姓,特别是弱势群体还不了解这个信息,即使进入图书馆也不知道如何获取所需知识。这就导致他们没有充分接受到平等的教育,享受不到应有的图书馆服务,仍然承受着不公平的待遇。第二,公共图书馆的免费机制存在诸多不公平因素。一方面,由于知识贫困者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机会较少,所以知识阶层、高收入人群这些常去者占有了他们的资源;
另一方面,读者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存在差距,导致他们获取相同知识与信息出现不公平。正如蒋永福教授所说:机会平等并不是消除不平等的“灵丹妙药”,其原因在于机会平等对那些没有能力利用机会的人来说等于是一种“无机会”。要想真正实现信息公平,必须在信息权利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信息能力平等。第三,图书馆在人口覆盖率和地域辐射度方面设置不合理。一些欧美国家规定建设一个图书馆应在1.5km半径内,人们从住地最远出行10~15分钟应能找到一个图书馆。而中国以方便全民阅读为目的的近距离社区图书馆的规模还满足不了公众需求。学生、教师、学者等知识需求大的人群往往是省、市级大型公共图书馆的主流读者,占当地人口比重大的其他人群因地域限制、距离远、时间长等原因,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享受不到公平的待遇,从而造成图书资源闲置、大量读者流失。

2.图书馆自身建设方面

图书馆建设包括馆舍、藏书、设施、人员等方面,都需要大量资金持续投入。各地区图书馆由于多年在城市和农村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导向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致使自身建设的投入各不相同,造成了迥异的发展结果。有些图书馆规模宏大,造型独特,投资巨大,已成为现代城市的地标式建筑;
有些图书馆规模很小,发展前景惨淡,因得不到有关部门重视面临关门;
有的图书馆资金充足,每年有高达千万的巨额购书经费,而有的图书馆由于经费紧张,只能订购几种常用报刊,致使馆藏资源不断减少;
更有偏远的西部图书馆“一年只订了一份广播电视报,一年未买一本书”。此外,各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也因种种原因差距颇大,处于不公平状态。

二、图书馆教育公平缺失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在和谐社会里人们应具有和谐地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始终处于和谐的状态之中。人们的受教育水平往往是这种能力的决定因素之一,所以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中心,其教育公平的缺失必然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不良影响。第一,图书馆教育公平的缺失形成知识、信息获取的“马太效应”,从而加大了社会群体的两极分化。虽然随着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我国大部分人受教育的状况在不断改善,但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人们仍需继续接受不同形式的“再教育”。比如,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人们不断地提高学历以及专业技能水平。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人们不断更新原有的观念和知识、技能等。这些都离不开充足的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图书馆是这些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图书馆教育公平的缺失使得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产生了差距,形成了两极分化的局面。在知识就是力量、信息就是财富的今天,知识量和信息量获得越多的人则会在事业上有长足的发展,拥有丰厚的收入,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良好的生活品质等,获得少者则处于相反的境况,这就直接导致个人发展出现差距,逐渐形成社会群体的两极分化。第二,图书馆教育公平的缺失加重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产生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图书馆拥有不同形式的海量知识,具有与时俱进地更新知识的能力。人们受教育离不开获得新鲜又充足的知识,所以图书馆就是除校园之外的另一个全民受教育阵地。在这里每个公民都有平等的分享馆藏资源的权利,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无限度地获取知识。然而,各地图书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满足读者平等地获取馆藏资源的要求,这使得民众享受不到应有的教育资源,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逐渐形成了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局面,加剧了国民再教育的不公平。第三,图书馆教育公平的缺失扩大贫富差别,加剧权力倾斜,进而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和稳定发展。图书馆是一个信息源,大量资金的投入以及高素质人员的配备等决定了它会源源不断地积累更多的信息。随着社会日新月异地发展,人们对拥有信息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会选择从图书馆获得更多的信息以谋求事业的长足发展。信息富有者会不断地提高能力,获得可观的收入,因逐渐地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而位居要职。信息贫困者的命运则恰恰相反。这使得原来同一起跑线的人逐渐产生贫富差距及权力差距。信息贫困者容易产生不满和怨恨,进而危及社会的安定团结及发展的稳定性。第四,图书馆教育公平的缺失阻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图书馆的海量资源决定了其天生就被赋予了一种教育职能,是改善国民素质的最佳教育阵地。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全体国民的素质参差不齐,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所以图书馆就发挥了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图书馆公平的缺失剥夺了一些人受教育的机会,他们的素质也丧失了再次大幅提高的可能性,从而影响了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构建和谐社会呼吁图书馆教育公平

推荐访问:公平 论文 教育 教育公平论文【五篇】 教育公平论文(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