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五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4-03-23 10:19:02 来源:网友投稿

有人说,一个学生就是一首诗,一个心灵就是一个世界,范文之心得体会:学习师德师风的心得体会范文。爱学生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的真爱,爱得深,爱得严。感动着他们的感动,痛苦着他们的痛苦,收获着他们的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书育人心得体会【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五篇】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有人说,一个学生就是一首诗,一个心灵就是一个世界,范文之心得体会:学习师德师风的心得体会范文。爱学生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的真爱,爱得深,爱得严。感动着他们的感动,痛苦着他们的痛苦,收获着他们的收获,成功着他们的成功,在学生心灵的沃土根植美好和梦想。

(一)、用亲和之心架设教育之桥

我经常这样扪心自问: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优美的语言,广博的知识,还是丰富的经验?终于,我发现,这些都是一名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但更重要的是有爱心,是穿越心灵的无私的真爱。师爱,发自内心深处的真爱,是师德的老师的体贴,关爱使他们感到舒畅、亲切,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和关心远远胜过冷冰冰的指责,这就是亲和力的作用。教育是育人的伟业,用真心触动他们的心弦,也同样收获他们真诚的爱。核心,它是熊熊的火炬,能点燃学生的梦想;
它是指路的明灯,能照亮学生前进的路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心,就是为师者赤诚的真心,如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滋润学子心田。,师德,决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无私精神的体现,一种不息的师魂!

(二)、用无私之心铺就事业之路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博大无私、宽广无边的,也是无微不至的。教师,可以感染同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
可以感染家长,树立威信,真诚沟通;
可以感染学生,积极进取,勤奋努力;
我们更可以感动社会,爱岗敬业。

(三)、用研究者之心搭建教学之梯

在学校“科研兴校,内涵发展”思想的引领下,成为研究者、作研究型教师成为我的事业追求。我认真钻研,努力实践,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实效,

(四)、言传身教、严格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心得体会《学习师德师风的心得体会范文》(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道德品质、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生活态度,乃至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灵。正因为言传身教这种特殊的育人效用,使为人师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因此培养人才的素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首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心得体会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简单的一句话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教师展示的不仅是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教学风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且还有教师的个性及心理素质。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学生尽收眼底,因而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的优良品质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教书”同时起着“育人”的良好作用。其次还要严以自律,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作身先士卒的垂范。另外还要关心热爱学生,课后倾听学生的声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爱是人类的情感之一,情感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及情绪体验,它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

(五)、根据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启迪学生心灵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4月8日上午,党支部组织党员、重点培养对象、积极分子观看了警示教育片《褪色的人生》。

此片感想颇多,王克勤身为党员领导干部,纪律规矩意识淡薄,严重违反党纪国法,毁掉了自己的事业和前途,教训极其深刻。我们要通过这个典型案例,找教训、挖根源、得警示、明荣辱,牢固树立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树立遵纪守法的理念,提高拒腐防变的意识,正己修身,廉洁自律。

作为一名党员,我认为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狠抓落实: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结合学习贯彻精神,深入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总公司“创新、变革、竞争、共赢”战略方针中,坚守共产党人价值观,不断提升思想境界。

二是通过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廉洁教育等工作部署,压紧压实责任链条,促使中盐各级党组织切实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通过聚焦主责主业,层层传导压力,促使各党支部切实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进一步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制度笼子,增强不想腐的思想自觉。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摘要]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书法之美源于生活,是生活之美的概括与集中反映,蕴藏着巨大的感染力。美育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对“三观”的认识,而且具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心灵、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格塑造的作用。要将书法的美育功能与大学生的德育工作相结合,大力引进专业师资队伍,加强书法教育阵地建设,培养大学生学书兴趣,创新书法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完善通识基础课程的设置,建立书法教育长效机制。

[

关键词 ]高校书法教育 美育功能

[作者简介]洪薇(1982-),女,江苏镇江人,江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南京大学历史系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书法及篆刻艺术。(江苏镇江21201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4-0116-03

美育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美育可以涵养人们的情感,如春风化雨般对人的心灵起触动作用,继而提升人们的审美品位,丰富自己的情感与道德情操。对美的不断追求的过程也是对自身的心理进行净化的过程。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每天接触并使用的文字中也蕴藏着美的无限内涵,如果能发现并学会欣赏这一美的艺术形式,将会使美与你终身相伴。就书法本身的美学艺术来说,自甲骨文始,三千多年来,蕴含着勃勃生机的书法秉承儒家的沉稳、道家的飘逸、法家的严肃,用行云流水的笔墨在历史的长河中刻画出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展现出华夏审美的精神世界,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东方特色的艺术之一。

书法艺术是各种美的集合体,如诗的意境,画的章法,音乐的旋律以及蕴含文学、史学等内容,表现出中华文化最自由而又最深刻、最潇洒而又最沉稳的精神追求。具体来说,书法以汉字为基础,通过点线的结合、运笔的快慢、笔力的轻重、结构的疏密等表达作者的情感世界,它给予书法创作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书法艺术借助汉字的形体,运用毛笔作点线的组合,从自然万象中净化出抽象的线条之美、布白之美的独特意味,抒情写意,拨人心弦,给人以美感。它具有点线美、造型美、章法美、意境美、神采美、气韵美、风神美、意境美、动静美等。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一般形式美经常是静止的、程式化、规格化和失去现实生命感、力量感的东西。而书法则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

一、书法的美育功能探析

1.书法中吸收了许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古往今来,一个大的书家必然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学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无论是甲骨文的古拙、金文的刚健、小篆的整肃、隶书的雄浑,还是楷书的秀丽、行书的优雅、草书的狂放,都蕴藏着儒、释、道等诸多思想精华,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其之所以成为中国最具有东方特色艺术的根本原因之一。通过对书法的学习,学生能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在不知不觉中内心深处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加深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领悟和情感,提高了审美情怀及道德情操。一个拥有正确审美情怀的人,在对事物的判断上不会人云亦云,更不会被事物的表象所蒙蔽,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对事物本质进行正确的把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前,学生对“三观”教育的兴趣普遍不高,甚至产生抵触的情绪,因此必须有震撼心灵、触及灵魂的教育才能取得成效。“三观”教育的核心是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而美育的教育目标也在于此,从这点上可以说书法的美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目标的一致性。由此可见,书法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其具备的美育功能是以通过美使人的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使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洗礼,进而在润物无声中对青年学生“三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2.书法教育具有平和大学生心态的作用。近年来,受西方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在当代大学校园中流行起来。面对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出身不平等、机会不平等诸多问题,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理失衡,进而引发诸多社会和心理问题,而练习书法能有效舒缓这样的情绪。和修禅一样,书法练习前必须使人凝神静气,心平气和,摒弃身上的烦躁之气,逐渐进入一个“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然之境,在练习的过程中,也可以领略到古人俯察万物的心胸与气魄,静心悠游于一个黑白相间、刚柔相济的艺术世界。因此,不失为修身养性的好方法。书法艺术中笔画的浓淡、运笔的疾缓,能够释放情感、缓解疲劳,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有效慰藉,益于身心健康,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豁达的人生情怀。由此,人的情绪得到了表露和宣泄,心情得到了调整,有利于学书者把这种性情、心态扩展到其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3.书法教育可以磨炼意志。一个大书法家之所以能写出传颂千古的名作,不在于他的天分有多好,艺术品位有多高,而在于他所具有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学习书法没有捷径可循,必须亲力亲为,一步一个脚印,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又艰辛的,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刻苦的练习。学书练字实际上是对个人意志多方面的锤炼,通过对章法的研习、碑帖临摹,可以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能力;
通过对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等细微处的体察,可使人养成谨小慎微、严谨审慎的学习态度;
通过日积月累的勤加练习,可使人克服心浮气躁的毛病,磨砺出兢兢业业、实事求是的精神。草圣张芝学书“池水尽墨”;
智永登楼练字退笔成冢;
怀素和尚在芭蕉上临帖挥毫;
钟繇习字白日画地,夜眠画被。“笔成冢,墨成池”等故事都是非有志者不能为之。社会学家认为,长时间的坚持会养成一种习惯,长时间的习惯会形成一种性格,因此,性子急躁之人也可以通过练字变得有忍耐力,性格内向之人也会变得更趋成熟稳重。

4.书法教育可以提高审美情趣。众所周知,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审美表征,是东方艺术的精华,是中国美学的灵魂。正如黑格尔所说:“中国是特别的东方。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但书法对于美的呈现,不像其他艺术那么明显,而是一种隐性的,具有模糊、抽象的特点。因此,欣赏书法作品较欣赏其他艺术更难一些,欣赏时要凝种静气,心无旁骜,气定神闲地全身心投入其中,通过细细品味作品中点画的线条美、结构的造型美、章法的整体美,乃至由此形成的整幅作品的风格美。书法的线条变化规律、空间聚合法则、气韵生动的特性时时反映着书法对于天地万物总则和时空转换的本质特征,对书写者有极大的感染力。但高层次的书法欣赏绝非肤浅地寻找出书作的点画线条美,而是要深深地为其浑然一体的整体氛围所感动与陶醉,甚至与书家别具匠心的人生感悟在宇宙生生不息的律动中对话,在一片宁静中达到心灵间的默契,将自身融入意境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中。如果人们经常欣赏书法作品,艺术审美的通感能力就可不断得到提高。

5.书法教育可以锤炼品格。一幅书作受到人们的喜爱,书写者的人品是首要因素。高尚的人能孕育出高尚的书法,高尚的书法才能使书名远扬。人以德重,书以人贵,颜真卿一生不屈权势,其刚强不屈的秉性,赋予了他的楷书以“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傲气凛然”的美学风格,其名作《祭侄文稿》饱含着作者在失去亲人之后的无限悲愤与思念之情,读颜鲁公的作品,字里行间中所流露出的蘸满情感的笔墨,常使人动容,继而激发起学习书法的热情;
柳公权一生不逢迎谄媚、正气浩然,史载唐穆宗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宗为之动容,成为历史上盛传的“笔谏”美谈。他的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被后世尊为“柳骨”。我国历来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千百年来,颜、柳的书法几乎历代书家都曾临习过,临习的过程也是学习他们人品的过程。因此,学习名人的法贴墨迹,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笔法技艺,而且对提高自我的品格锤炼也是大有好处的。

二、书法美育的实施策略

1.大力引进专业师资队伍,加强书法教育阵地建设。笔者长期在高校从事书法教学工作了解到,江苏大多数高校几乎都没有配备专业的书法教师,书法教学只能由其他相近专业的教师兼任,其教育理念、知识储备很难适应当代书法教育教学发展的新要求。因此,选聘和培养优质教师队伍是提高书法教育教学的关键和基础,是建设学校书法教育阵地的必然要求。为加强学校的书法阵地建设,学校可以联合省、市各级书法协会等专门从事组织书法研究、创作、交流、比赛、展览等机构,合作开展书法比赛、书法讲座、书法笔会等,可以借用他们的书法专业优势来推进学校的书法阵地建设。

2.培养大学生学书兴趣,创新书法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往书法教学比较重视课堂的讲授,受教者往往处在被动的状态下学习,因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要改变这一情况,需将教学模式由灌输式向互动式教育转变,让学生在课堂上由被动变为主动。为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将多媒体网络技术运用到书法教学中,将图像、声音等多种感性材料生动地表现出来,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在学习书法时并不觉得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审美的愉悦,从而激发起学习书法的兴趣和愿望。同时,在书法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技法的传授,更应注重其背后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要进一步挖掘其中塑造人格的作用,把书法技艺和高校的德育培养工作结合起来。如在讲傅山的书法时,不仅可以学习他精湛的笔法,更需要与其忠贞不渝、坚强不屈的人格品质联系起来,教导大学生要“作字先做人”;
在讲授宋四家“苏黄米蔡”时,可以指出“蔡”或许原指“蔡京”,其书法技艺别具一格,然其为人狡诈,谗害忠良,最终被后人唾弃,并且以蔡襄替代。

3.完善通识基础课程的设置,建立书法教育长效机制。多数高校都将通识教育基础课的建设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首要任务,书法作为人文类的重要公共基础课程,应该纳入学校通识基础课建设的体系中,在课程的内容设置、课时数及学分认定中,应给予必要的重视,保证书法教育的舞台,这是建立健全书法教育制度的基础。另外,还需调整完善高校书法教育管理机制,做到领导重视,专人负责,共同协作,培养和营造良好的学习书法的氛围。要注重书法教育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教育模式与特色相结合,教育效果与成绩相结合,形成各方互动的良性循环,这样才能使高校书法教育长盛不衰。

书法之美,有赖于作者长期刻苦的欣赏、练习,书法美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自觉抵制文化快餐化、精神沙漠化、价值虚无化的侵袭,做到心平气和,甘于寂寞,勇于探索。因此,在书法教育中,既要抓普及也要抓内涵,采取完善课程设置、创新书法教育理念、建立书法教育的长效机制等措施。教学实践证明,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比单纯的思想道德说教实际效果要好,完全可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真正使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为高校的德育工作服务。

[

参考文献]

[1]李印华.略论书法美育[J].邢台师范高专学报,1999(1).

[2]随国旺.浅析书法的美育功能[J].衡水师专学报,2002(1).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一、教科书的编写原则

1.教育性原则

编写体育与健康教科书首先要遵循教育性原则,即遵循《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材编写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这一原则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课程改革目标"提出来的。《纲要》明确规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全面贯彻《纲要》的培养目标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关心同学、遵守纪律、遵守规则、交流与合作、公平竞争意识、坚强的意志品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编写体育与健康教科书首先要突出教育性原则,要使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2.健康性原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课程标准》提出的五个学习领域目标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健康性原则就是要求在编写体育与健康教科书时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理解《课程标准》提出的五个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注意不同水平阶段教科书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科书内容的选取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并使学生懂得如何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来增进自己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康。总之,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编写要把增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健康发展作为最终追求的目标。

3.兴趣性原则

《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编写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并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出发,激发学生学习、表现和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由获得知识技能并在情感体验上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因此,编写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强调兴趣性原则,其基本思路在于要改变过去过分强调运动技术内容系统性的做法,要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运动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基础上,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阅读和学习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使其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这是因为体育与健康教科书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教科书,即使其他课程的教科书编得不那么有趣,学生也必须去学,而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如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不可能主动去学,毕竟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供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的。

4.发展性原则

《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编写要满足学生终身体育的需要,注意选取对学生终身体育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活动内容,以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并具有一定的自我设计、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在编写体育与健康教科书过程中贯彻发展性原则时,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加以考虑。

(1)把体育的知识与技能看作是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健康发展的载体,改变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做法,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体验和判断教材内容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教科书的内容必须精选。要精选那些确实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使学生不断地提高和发展。

(4)给学生提供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和途径。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和途径的一般规律是:明确学习目标认识自己当前的经验和水平了解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点(或问题)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探索有效的方法反复练习并获得乐趣感受自己对教科书价值的理解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提高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并获得相应的方法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和锻炼学习和锻炼的迁移。

(5)在教科书中渗透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应用要靠方法引路,因此,教科书中要提供一定数量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同时留出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创造、研究、探索如何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的体育活动中去。

二、教科书的内容构建

根据教材多样化的原则,初中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内容的构建要求在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体现出不同个性、不同体系、不同特点和不同风格。由于教科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主要依据,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科书的内容必须反映国家的意志以及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科书大多是围绕运动技术项目、发展身体素质或发展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等内容来编写的,这是竞技体育思想的反映。过去把教科书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师只能按照教科书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这不仅禁锢了教师的创造性,也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传统的教科书内容繁、多、深、旧,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特征,从而使体育教科书成为学生最不喜欢阅读的课本之一。因此,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内容的构建应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极大地开发体育的功能,并要呈现五个学习领域的内容,因为五个学习领域目标

的整合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总目标。构建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内容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

编写体育与健康(小学称体育,下同)教科书,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学生的体育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实践中,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延伸和扩展新的经验,引发学生主动探究体育学习中的问题,使学生把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从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中获益。

2.认真研究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构建方式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与竞技体育完全不同,因此,教科书的重点不在于说明体育项目和体育动作的具体做法,而在于使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锻炼身体的方法、简单的原理。因此,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精选与学生身心健康紧密相关的、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对学生终身体育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活动内容,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内容的实用性、活动性和兴趣性。

3.启发学生用体育与健康知识指导自身体育活动实践

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在强调实践性特点的同时,不能忽略基础理论知识对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体育与健康课不是纯生物学意义上的肢体活动课,编写教科书要根据《课程标准》以及新的课程观,综合地编排运动技能的内容,使学生在获得运动技能有关知识和练习方法的基础上,获取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有关知识,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体育活动对于增进人的整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在教科书中无需呈现大量的动作要领说明,无需呈现复杂的技战术内容,因为这些内容主要是在体育实践课中进行学习的,在教科书中过多地描述这些内容只会使学生失去对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学习的兴趣,最终只能"纸上谈兵"。在发达国家的体育教科书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运动技能的内容(特别是动作要领)。这不是说在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中不要反映运动技能的有关内容,而是更应该强调对学生进行运动技术学习和体育活动实践的有关知识和方法的指导,更应该强调学生在体育实践课中不易学到的一些知识(如与运动有关的一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知识,科学锻炼的理论与方法等),这样才能发挥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作用,才能使学生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

4.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使学生得到充分和全面的发展,因此,在编写教科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科书的内容要唤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和运动兴趣,特别是在教科书有关内容中应渗透一些促使学生不断感知自己进步、提高和成功的知识。

(2)教科书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想像和创造的空间,引导学生思考各种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学会自我锻炼、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的方法。

(3)教科书的叙述方法、设计、版式、插图等要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实践提供必要的启发和指导。

5.教科书的内容要有较大的弹性和选择性

教科书的内容应加大弹性和选择性,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可以提出各种建议性和示范性的内容,以便于学生和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自主地选择。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论文摘 要】 书法教育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审美能力,更要注重以德育为先,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个性发展。通过课堂带领学生走进汉字书法的美学世界,并通过感观的欣赏与亲身体验养成书法审美取向,潜移默化,塑造高雅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人格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意在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改革,已成了时代的呐喊和教育的主旋律,如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活生生的、有智商、有情商,而且还有“美商”的全面发展的人,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是摆在我的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近些年来,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与深化,书法高等教育蓬勃兴起,书法本科、硕士、博士相继开设,国家教育部也成立了全国书法等级考试委员会,相当多的学校设置了公共书法选修课。这不但表明中国作为书法原创国,重兴国粹。再创辉煌的文化自信力和体制保证,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大学书法教育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审美能力方面,更在培养学生人格品质和审美观确立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书法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切入点。

在大学书法教育的过程中,随学生逐步提高鉴赏能力。从古今名家的作品中汲取美的精华和神韵,感悟自然之美、生活之善、情感之真,在学生学习书法技法的同时,训练心的智慧、眼的敏锐、手的灵巧,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观念。并经过提炼、想象和再创造,把自己的审美体验和观念,注入到书法作品之中。使自己人格得以塑造与升华。正如台湾美学家蒋勋在书中写道“许多年来,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

一、大学书法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最佳选择

林语堂认为“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因为,书法的“韵律、形态、范围”等基本概念,给予了中国艺术的各门类,比如诗歌、绘画、建筑、瓷器和房屋修饰,以基本的精神体系。法国的著名学者和艺术家熊秉明先生提出书法是一门哲学的艺术,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书法之美是建立在汉字之上,更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演变之上的。汉字与书法艺术携手穿越了几千年的繁华与风尘被沿用、创作至今,成就了独特的东方美学。“汉字是人类文明里唯一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唯一的非拼音文字,唯一还可以在现代科技的电脑中方便使用的古文字。它是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年轻的文字。”[1]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代书法碑帖的介绍与欣赏,引导学生进行个体的审美体验。不同于“私塾”书法教育,大学书法教育中书法史的讲述介绍也是重要一环,书法史也是一部汉字演变史,从结绳记事到象形文字,从石鼓铭文到由篆入隶,从正楷尚法到狂草尚意。让学生从不同时期的碑帖演绎着各自时代的特点的体会中,感受到书法是一个时代美学乃至思想最集中的表现。书法是靠黑的线条白的纸面来体现书法家的审美情思和审美理想的。所谓“文须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2],“情动行言,取乎风骚之意;阴舒阳惨,本乎天地之心”[3],在这字里行间,总闪耀着书家智慧的光芒。“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具有音乐的和谐”[4],有人比之为“纸上的舞蹈”、“凝固的音乐”等,都是很形象地揭示出书法的审美元素是多方面的,都说明了造型艺术的视觉冲击力对人的直觉性,在龙蛇的飞动中,令欣赏者产生种种意象,浮想连翩,从而构成美妙的意境。

大学书法教育在审美教育中可使学生获得道德的、心理、身体的、文化的多方面良性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实现书法教育的审美和非审美功能。书法美育可有几个方面的特点,对大学生的审美素质的培养功效甚大:

1、审美观照

在老师的引导和诱发下,使学生在对古今佳作的静观中,捕捉审美意象,使理性与感性合一,对色彩、线条、构成、章法、比例等知识在感性空间建立起印象,感悟形式美法则,建立优秀的时空观。

2、心灵对照

随着作者的情绪起伏而起伏,与作品交流,以“心斋”、“坐忘”的虚静状态,“潇散怀抱,驱弥内障”,让学生在手心配合,练习用毛笔的过程当中实现一种独特的心性训练,让内心沉静下来克服涣散习性。

3、情感体验

挥毫走笔,阴阳虚实,刚柔枯润,莫不随其性情,塑造意象,开拓意境,体会真、善之性,在教学中,很多学生是第一次使用毛笔,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激发学生的最初对学习对象的兴趣和美感,将使学生产生强大持久的求学动力,让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中发现新奇和美感,“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析而互进”在线形的粗细、肥瘦,线构的疏密、欹正、线律的节奏、韵律等方面给学生以实际的操作,让学生的学习书法技法的同时,感受到毛笔在运行中的速度,墨色的枯湿,感受腕力和运气,在流动的情感历程中,动情的投入使观念性内容在形式中获得感性的深切的感受,培养对现实功利的超越,培养审美的敏感能力和完形知觉能力。

4、培养情趣

在观赏和体验中培养鉴赏力,创造力,实现自我的价值。以新、奇、特为特点的笔墨形象,在时间的沉淀中升华为理性的评判,通过接受者的想象、联想去补充、完善原作品的形象,进行审美再创造,培养一种雅逸的情怀。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因为在宗先生看来书法技法只能是传达美的一种方式,书法美最终取决于作为主体的人。所以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了人心之闰,也流出来万象之美。[5]

书法教育以其自由把握和创造形式的审美观照,呈现为一个多样统一的意象世界,这种功能渗透或融入科学活动,有助于科学认识真理。艺术审美与科学认识可以相融不悖。现在许多理工科大学都在开设全校书法选修课,以人文情感来弥补科学理性的单一性,使学生个人素质的陶冶和塑造在艺术教育审美效应中落实,个体素质走向全面协调而自由的发展。书法审美和非审美功能的融合为一,感性与理性的交融互渗,使书法教学在素质教育中获得理智与情感的统一,欲求与伦理的统一,使个体和群体的统一,精神、意志激发体能体魄,获得生命和艺术的同构价值。

二、大学书法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之人格塑造

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人格文化,儒、道、释对人格文化均有要求,传统文人是在人格文化中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书法艺术是一种饱含人文精神的艺术,从事这门艺术的人都强调一个问题就是人格修养,六朝以后,禅宗文化兴起,对人格文化影响很大,佛家提出“放下”放下是一种境界,完全是人格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这在作品中就能体现出来,这样一来远离了功利,远离了一些干扰,作品就会纯粹些,在隋唐尤其是中晚唐的书坛,书僧引人注目,他们偏爱草书,卓有成就,他们的草书透射出浪漫的激情和悠远的禅气,他们从“经禅”中得到证悟,书法能表现禅意,又能表现艺境,由此可见,书法对人本身修养的陶冶使用以及对人格塑造的影响力。

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它是教育、教学原则和规律的灵活性、创造性的运用。[6]大学书法教育应是大学生全面提高素质的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单一的技法训练,也不仅仅是单一的审美教育。国外的艺术教育为中国高校的艺术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书法美育可培养完满的人性,早已被中外美学家所证明。而学生本身的修养对于书法习得提升又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书者的人格品行决定着其书法境界的高低。古来历有“形学”、“心学”的理论观念,“形”“心”相合,有“形”有“意”,才是中国的书法艺术,而书法是凭借独特的“形”态,使得人在浸染书法的认知过程中而对前人留于笔迹的“心”得到了情感的、身心个性的认同和扩张。那么,实现或完成书法和人的双向运动,这就是人学习书法的过程,归根到底也就是书法教育的过程。在临摹古代名作、完成作业、创作书法作品直至比赛中,学生大量接触积极向上的经典诗词、名人名言、智人睿语,在履践躬行中汲取有益的营养,陶冶高尚的情操。在书法教学时,教师有意识介绍历史上顶天立地坚贞不屈、勇于抗争外辱敢于为民请命且书法上有一定造诣的人物,他们有君子风范,把君子作为理想人格的典范,以仁义道德作为核心价值观念,以文质彬彬和真善美统一作为最高目标。书法的品鉴往往成为对书法家本人品德的伦理甄别和道德评判。这些教学都有利于激发培养学生崇高的精神气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书法教育对学生人格形成有很多好处,是生态文化的表现,这种文化不仅包括个体修为而且包括个体心理的平衡,今天为什么那么多学生空虚寂寞,那么多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还有学生违法犯罪,尽管物质生活条件提高了,但学生越来越缺少幸福感,书法犹如“参禅”它能够平息内心,我们知道古人写书法的时候就像练气功一样“纳天地之正气”于心中。那么我们的书法教育就应该回到这个正道上来。

书法艺术是超越表象而直指心性的艺术。书法通过黑白线条和空间的运动产生出无穷的变化,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书者的胸襟怀抱,表现生命的活力、意志以及无限的情愫。不同的书体也传递给人们不同的情感信息。欣赏者、学习者在欣赏学习时,与艺术家产生一种心灵的交流,情感的共鸣,情感得到愉悦,情操得以培养,精神得以升华。一位心理学家讲:调整学生的心理素质、规范其行为有两个好办法,一是练**衡木,二是练习书法。这两种练习均能使学生进入到一种相对静止的心理状态。经常进入这种静止状态,性格就可能有所改变。练习书法,必须全身心投入,持之以恒,就能养成逢字不苟、动笔必矩、严谨认真的好习惯。写字前,要求用较短时间就把笔、墨、纸、砚等用品放得有条不紊;下课后离开座位,要求手和桌上不留一滴墨渍和水迹,这对培养学生动作的准确迅速及谨慎细致的习惯很有好处。学习书法不能急功近利,欲速而不达。书写时要心静气和,端正姿势。如果没有长期刻苦的磨炼,就难以敲开艺术之门。历来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举不胜举。正是在一笔一画的书写练习中,学生能够获得韧劲与耐力,形成了精力专注、耐心细致、锲而不舍、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正如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所说“中国人写好中国字,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应尽之历史责任,同时也有助于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和发展形象思维能力。这对于不论学哪一门类的,做何种工作的,都有帮助”。[7]尤其在今天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更不能丢掉汉字这个国宝。现在我们高等院校开展艺术教育,尤其是书法教育,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审美能力,更要注意德育为首,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发展和审美观的确立。

【注 释】

[1] 蒋 勋.汉字书法之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7.

[2] 潘运告,张怀.书论.美术出版社,1997,228.

[3] 李 早.初唐书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4] 季伏昆.中国书论辑要.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

[5] 高 译.中国书法名家讲演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31.

推荐访问:教书育人 心得体会 五篇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五篇】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精选5篇)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范文